山东省济宁一中 201l届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质量验收 语文试题 第I卷(共36分) 、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棱角(leng)处理(chu)内讧(hong)命途多舛( chuan)龇牙咧嘴(c1) B瘦削(xue)擂鼓(lei)粘连(zhan)自吹自擂(lei)物价上涨( zhang) C戕害( qIang)曝晒(pi)撒谎(s)压轴戏(zhou)望风披靡(mi) D济宁任城(ren)浣笔泉(hun)霍家街(hu)曲阜(f)水泊梁山(p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茫震憾座右铭荒诞不经没精打采 B.纯粹慰籍趵突泉唉声叹气沽名钓誉 C.惊蛰部署连锁店铩羽而归夙兴夜寐 D.赡养爆满暴冷门黄粱一梦相题并论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部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陆续涌现出许多部优秀作品,如《突出重围》《历史的天 空》《亮剑》《士兵突击》等…几乎一两年就有一个热点。 B.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 都是世界上著名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C.天摇地动,怎能摧垮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怎能斩断心心相系的骨肉深 情:抗震救灾,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 D.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对峙,前方 局势紧张,双方都枕戈待旦,摆足了开战的架势 B.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及家长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反 了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 影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虽为舆论所不耻,但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其 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开脱责任。 D.城镇建设既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长远方向,也要考虑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因此实际 推进过程中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去做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二是因 为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B.“放心早餐”工程是以服务大众为出发点的服务性行业,是一项惠民便民的民生工 程,自全面启动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山东省济宁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质量验收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共 36 分) 一、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棱.角(léng) 处.理(chù)内讧.(hòng) 命途多舛.(chuǎn)龇.牙咧嘴(cī) B 瘦削.(xuē) 擂.鼓(lèi)粘.连(zhān) 自吹自擂.(léi) 物价上涨.(zhàng) C 戕.害(qiāng) 曝.晒(pù)撒.谎(sā) 压轴.戏(zhóu) 望风披靡.(mí) D 济宁任.城(rén) 浣.笔泉(huàn) 霍.家街(huò) 曲阜.(fù) 水泊.梁山(p ō)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苍茫 震憾 座右铭 荒诞不经 没精打采 B.纯粹 慰籍 趵突泉 唉声叹气 沽名钓誉 C.惊蛰 部署 连锁店 铩羽而归 夙兴夜寐 D.赡养 爆满 暴冷门 黄粱一梦 相题并论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部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陆续涌现出许多部优秀作品,如《突出重围》《历史的天 空》《亮剑》《士兵突击》等……几乎一两年就有一个热点。 B.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 都是世界上著名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C.天摇地动,怎能摧垮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怎能斩断心心相系的骨肉深 情;抗震救灾,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 D.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对峙,前方 局势紧张,双方都枕戈待旦 ....,摆足了开战的架势。 B.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及家长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反.. 了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 C.影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虽为舆论所不耻..,但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其 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开脱责任。 D.城镇建设既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长远方向,也要考虑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因此实际 推进过程中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地去做。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二是因 为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B.“放心早餐”工程是以服务大众为出发点的服务性行业,是一项惠民便民的民生工 程,自全面启动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C.面对频频发生的踩踏事件,许多专家认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逃生技能 的训练是避免事件发生的关键 D.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 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 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 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 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 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 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 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 仅靠—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 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 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 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 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 “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 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 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 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
C.面对频频发生的踩踏事件,许多专家认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逃生技能 的训练是避免事件发生的关键。 D. 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 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 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 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 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 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 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 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 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 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 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 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 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 “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 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 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 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
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 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 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 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 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 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7.“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 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 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 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 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 互为补充。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 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 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 的补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 书,欲以此哋骋当世,然终不遇。晩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
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 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 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 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 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 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 2010 年 11 月 29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7.“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 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 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 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 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 互为补充。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 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 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 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 的补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 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
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日:“此岂古方山冠之 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忄造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③,余在岐下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干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ˉ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方山冠:汉 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使酒:酗酒任性。④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尔:推崇 B.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从:跟从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大概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阳:假装 10.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 呼余宿其家 B.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11.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 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 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忄造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③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④,余在岐下,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 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方山冠:汉 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使酒:酗酒任性。④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从:跟从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大概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阳:假装 10.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 呼余宿其.家 B.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11.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 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聘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 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 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 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 折射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 作。②翥,h,飞。③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有人认为颔联中“随”“尽”两字用得最好,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4分) (2)此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前3个小题任选2个,第4小题必选)(6分 (1)是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韩愈《师说》)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苏轼《赤壁赋》) (3)其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子路》 (4)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容易产生诗情。杜甫登高, 感受到“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繁荣。登高过程 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发出“凭谁问: 尚能饭否?”的大豪情、大 悲愁。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 五、(12分) 16.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4分)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聘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 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 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 隐 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 折射。 第Ⅱ卷(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 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 分) (3)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①公元 705 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 作。②翥,zhù,飞。③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有人认为颔联中“随”“尽”两字用得最好,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4 分) (2)此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前 3 个小题任选 2 个,第 4 小题必选)(6 分) (1)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苏轼《赤壁赋》) (3)其身正,不令而行; , 。(《论语·子路》) (4)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容易产生诗情。杜甫登高, 感受到“ ①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② ,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繁荣。登高过程 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发出“凭谁问: ③ ,尚能饭否?”的大豪情、大 悲愁。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④ ,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 五、(12 分) 16.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4 分) 密 封 线 内 答 题 无 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 热切与无望;个性就是 个性就 是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 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你能不快乐的接受与享有吗? 17.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开头。(4 分)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的独特的韵律。有了“静”, 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 就不可寻了 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意思连贯。只填序号。(4分)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 生命 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 当然,淹没并不等于 不存在了, ①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 ②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 俗生活的旋涡 ③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 ④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⑤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 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所淹没 正确顺序 六、该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下面一=所给两个不同的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选 一个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9~22题。(18分)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 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 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 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 仿佛是—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晩钟从红螺寺高墙 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种美好庄严的过程, 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 热切与无望;个性就是 ;个性就 是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 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你能不快乐的接受与享有吗? 17.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开头。(4 分)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的独特的韵律。有了“静”, 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 就不可寻了。 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意思连贯。只填序号。(4 分)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 , 。生命 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 , 。当然,淹没并不等于 不存在了, , 。 ①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 ②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 俗生活的旋涡 ③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 ④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⑤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 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所淹没 正确顺序: 六、该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下面㈠㈡所给两个不同的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选 一个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9~22 题。(18 分)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 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 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 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 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 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 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 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 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 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 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 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 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 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窝我们只有百 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时兴起,给这 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 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 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 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 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 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 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 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 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 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 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 ......,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 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 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 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 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 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 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 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 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 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 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 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 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 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 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 万物之灵 ....。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
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 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9.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 20.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4分) 21.在⑨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2.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 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 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 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 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 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4152份。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 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 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 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2:91%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 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岀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 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
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 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9.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 分) 20.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4 分) 21.在⑨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4 分) 22.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 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20 世纪 50 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 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 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 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 使用的占到了 58%,远远高于 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 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 4152 份。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 1 :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 的 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 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 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 2 : 91% 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 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 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 91% 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其中只有 33% 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
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 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 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 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 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 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 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 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 结论5: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 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 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 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 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岀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 要包含:第—,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 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是 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 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
全赞成; 而有 50% 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 8% 的调查者认为根本 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 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 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 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 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结论 4 :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 2004 年 7 月 1 日开始,购 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 49% 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 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 28% 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 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 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 结论 5 :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 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 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 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 20 万人死于药 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 40% , 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 要包含: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 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是 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 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
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 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2010年9月18日《中护网》,有删改) 19.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0.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4分) (1)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2)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 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21.结合全文从两方面概述公众滥用抗生素的原因。(4分) 2.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 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 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作何理解?(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是《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 言。火柴盒也好,无限空间也罢,其实它们都是次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做一个真 正的主宰者。 读完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 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 2010 年 9 月 18 日《中护网》,有删改) 19.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4 分) 20.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4 分) (1)20 世纪 50 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2)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 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21.结合全文从两方面概述公众滥用抗生素的原因。(4 分) 22.文章结论 1 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 2 中也说只有 9% 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 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作何理解?(6 分) 七、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是《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 言。火柴盒也好,无限空间也罢,其实它们都是次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做一个真 正的主宰者。 读完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