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要点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要点 1.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产物。世界经济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2.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 方式和渠道联结起来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世界 经济组成部分的各国国民经济;二是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三是把世界经 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揭示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也是研究世界经济理论的出 发点。科技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质变的标志,推动了世界经济萌芽的出现,并 使其逐步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4.近年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组织革命、信息爆炸等种 种新名词、新提法层出不穷,但中心思想不外乎是指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社会生产面貌 的日新月异。当然,提法不同,出发点、内涵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一般地讲,科学 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 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就 它们的相互关系看,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进步 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工具。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 括。至于产业革命,则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 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一般认为,在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5.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力提高。商品数量的增 加使交换更加频繁,贸易开始跨越国界。随着国际交换的扩大,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 商品市场。在贸易的推动下,产生了资本主义早期国际分工体系的萌芽。生产的发展 已为世界经济的萌芽做好了准备。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开始用机械代替人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最终从工 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 高,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
1 《世界经济概论》要点 第一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要点 1.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产物。世界经济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2.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 方式和渠道联结起来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世界 经济组成部分的各国国民经济;二是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三是把世界经 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揭示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也是研究世界经济理论的出 发点。科技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质变的标志,推动了世界经济萌芽的出现,并 使其逐步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4.近年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组织革命、信息爆炸等种 种新名词、新提法层出不穷,但中心思想不外乎是指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社会生产面貌 的日新月异。当然,提法不同,出发点、内涵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一般地讲,科学 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 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就 它们的相互关系看,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进步; 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工具。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 括。至于产业革命,则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 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一般认为,在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5.15—16 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力提高。商品数量的增 加使交换更加频繁,贸易开始跨越国界。随着国际交换的扩大,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 商品市场。在贸易的推动下,产生了资本主义早期国际分工体系的萌芽。生产的发展 已为世界经济的萌芽做好了准备。 6.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开始用机械代替人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最终从工 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 高,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
展。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 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建立了日常的商业联系,世界经济开始萌芽。 7.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 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出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展现出国 际化的趋势,在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要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首先 它不是个别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 了深刻变化,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成一 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最后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 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含着历史的必然,也 有偶然的触发,除了科技状况本身以外,经济、社会等条件也有重大影响。 发达国家正在创造条件,促使新一轮新技术革命早日到来。这些条件包括:(1) 电子技术突飞猛进,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更新速度已缩短为几乎相隔三年换一代 (2)已形成开展新技术革命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多媒体和世界通用电脑的 优越性已为公众所认识:(3)通讯业的最新发展使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变得十分迅 速:(4)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拉开了国际间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的序 幕。正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4.从几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来看,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先导产业更替 周期加速,科学中心不断转移以及科学结构不断变动等规律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5.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科技革命通过在 生产过程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科技革命通过提高生产 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 的调整,其变动的趋势是朝着技术尖端化、生产集约化、经济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 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6.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软化,产业结构软化体现在内涵式和外延式软 化两个方面,内涵式和外延式软化可反映在发达国家第一、二和三产业上
2 展。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 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建立了日常的商业联系,世界经济开始萌芽。 7.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 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出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展现出国 际化的趋势,在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要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首先 它不是个别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 了深刻变化,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成一 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最后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 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含着历史的必然,也 有偶然的触发,除了科技状况本身以外,经济、社会等条件也有重大影响。 3.发达国家正在创造条件,促使新一轮新技术革命早日到来。这些条件包括:(1) 电子技术突飞猛进,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更新速度已缩短为几乎相隔三年换一代; (2)已形成开展新技术革命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多媒体和世界通用电脑的 优越性已为公众所认识;(3)通讯业的最新发展使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变得十分迅 速;(4)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拉开了国际间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的序 幕。正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4.从几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来看,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先导产业更替 周期加速,科学中心不断转移以及科学结构不断变动等规律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5.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科技革命通过在 生产过程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科技革命通过提高生产 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 的调整,其变动的趋势是朝着技术尖端化、生产集约化、经济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 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6.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软化,产业结构软化体现在内涵式和外延式软 化两个方面,内涵式和外延式软化可反映在发达国家第一、二和三产业上
7.产业结构软化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软化在 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 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 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8.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 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要点 1.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表明,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要区 分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中间性(或称局部危机)经济危机。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 机,主要考虑四个因素:危机的强烈性、危机的普遍性、危机的周期性和危机的同期 性 2.用马克思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述衡量,战后共发生过7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即 1948-1952年、1957-1958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1973年——1975 年、19791982年、1990-1993年、2001-2002年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现象,这是与战前相比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显著特点。这种 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垄断价格和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作用的结果。危机期间,生产 过剩,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但垄断价格却千方百计延缓和阻碍物价的下跌,而 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却在有力地推动着物价上涨 4.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同的。传统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 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 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而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 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三个时期相比,新经济时期“一高二低”并存是 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所设计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 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増长,只能采用通胀 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局面已完全打破了 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并与经济滞胀局 面形成鲜明对照
3 7.产业结构软化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软化在 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 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 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8.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 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要点 1.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表明,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要区 分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中间性(或称局部危机)经济危机。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 机,主要考虑四个因素:危机的强烈性、危机的普遍性、危机的周期性和危机的同期 性。 2.用马克思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述衡量,战后共发生过 7 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即 1948—1952 年、1957—1958 年、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初、1973 年——1975 年、1979—1982 年、1990—1993 年、2001—2002 年的经济危机。 3.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现象,这是与战前相比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显著特点。这种 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垄断价格和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作用的结果。危机期间,生产 过剩,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但垄断价格却千方百计延缓和阻碍物价的下跌,而 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却在有力地推动着物价上涨。 4.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同的。传统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一 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 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而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 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三个时期相比,新经济时期“一高二低”并存是 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所设计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 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 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局面已完全打破了 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并与经济滞胀局 面形成鲜明对照
5.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和 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入,还是资本要素投入,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投 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是资本和劳动, 而是知识,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增长时 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 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 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6.“新经济”虽然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 经济衰退期已经不存在。应当承认,在“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发生较 大变化,经济周期变形,出现了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展现形式,但是经济衰退 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在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7.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一个系统提出长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 他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的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 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以后,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 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 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 起的。 8、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多种长波理论,进而形成了浩大的长波 学派。概括起来,按其对长波原因的解释划分,当代西方的长波学派可分为三大流 派: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沿革康德拉季耶 夫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方法的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以及用非经济 原因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第四章“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点 1.经济增长极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 生丹·麦多斯。他们提出了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他们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法,并将 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 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
4 5.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和 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入,还是资本要素投入,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投 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是资本和劳动, 而是知识,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增长时, 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 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 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6.“新经济”虽然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 经济衰退期已经不存在。应当承认,在“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发生较 大变化,经济周期变形,出现了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展现形式,但是经济衰退 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在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7.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一个系统提出长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 他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的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 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以后,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 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 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 起的。 8、20 世纪 70、80 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多种长波理论,进而形成了浩大的长波 学派。概括起来,按其对长波原因的解释划分,当代西方的长波学派可分为三大流 派: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沿革康德拉季耶 夫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方法的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以及用非经济 原因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第四章“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 点 1.经济增长极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 生丹·麦多斯。他们提出了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他们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法,并将 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 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
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与污染等五个子系统,分 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五种经 济增长因素作出一定的假设,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结果表明,在公元 2100元之前,由于资源的迅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 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缓慢,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 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 2.希尔斯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来讨论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即经济增长的社会限 制。希尔斯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资限制”,而“忽 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等 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资需求,人们还有旅行、假期别墅以及其他个人服务项 目,希尔斯把前者定义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定义为地位商品需求。地位商品给予消 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 享受效用。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 增长。 3.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包括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三个因素是 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 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4.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包括:要使当 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要使现 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 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 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 5.知识经济是以物化的知识(即人力资本)为主要资源。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 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为人所掌握的知识量的大小。反映在以知识资源 (或更确切地说是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知识经济上,则是投入要素无限地可 反复使用、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知识要素的报酬递增规律,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 所要求的。大量的经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不同国家经 济增长率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由资源禀赋、物力资本等差异引起的,而是因为各自所拥 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不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太少或人力资
5 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与污染等五个子系统,分 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五种经 济增长因素作出一定的假设,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结果表明,在公元 2100 元之前,由于资源的迅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 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缓慢,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 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 2.希尔斯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来讨论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即经济增长的社会限 制。希尔斯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资限制”,而“忽 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等 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资需求,人们还有旅行、假期别墅以及其他个人服务项 目,希尔斯把前者定义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定义为地位商品需求。地位商品给予消 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 享受效用。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 增长。 3.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包括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三个因素是 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 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4.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包括:要使当 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要使现 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 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 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5.知识经济是以物化的知识(即人力资本)为主要资源。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 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为人所掌握的知识量的大小。反映在以知识资源 (或更确切地说是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知识经济上,则是投入要素无限地可 反复使用、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知识要素的报酬递增规律,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 所要求的。大量的经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不同国家经 济增长率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由资源禀赋、物力资本等差异引起的,而是因为各自所拥 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不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太少或人力资
本积累的速度太慢,则它不仅难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甚至连摆脱经济停滞的厄运 也十分困难 第五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要点 1.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载体 2.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有密切的联系。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使社会分工局限于国内经 济循环中,商品交换首先表现为国内贸易。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并趋向于外向型的发 展格局,社会分工逐步演变为国际分工。 3.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区域经济集团的不断发展,使国 际分工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还存在发达国 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还有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就是部门间的分工 逐步向部门内部、工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当然这些国际分工的特点各不相同但 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 国际分工。 4.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垂直型分工不断被削弱。这是因为:(1)从发展 中国家来看,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接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 部门,因而其经济发展具有后发性优势。(2)从发达国家来看,由于科技的发展, 替代品的大量出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必然进一步削弱 5.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深化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1)国际分 工是社会分工在国际上的延伸和深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国与国 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国 际商品结构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超过初级产品。随着跨国 公司的发展和部门内分工进一步加强,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中间 性机械产品在整个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比重不断提高。国际分工的深化带来了服务贸易 和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3)国际分工一方面使资源贫乏的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另 一方面,使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发挥其资源优势,从而达到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增 加专业化生产的世界产出。 6.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参与国类型多 样化。战前,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比较单一,少数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据统治地
6 本积累的速度太慢,则它不仅难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甚至连摆脱经济停滞的厄运 也十分困难。 第五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要点 1.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载体。 2.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有密切的联系。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使社会分工局限于国内经 济循环中,商品交换首先表现为国内贸易。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并趋向于外向型的发 展格局,社会分工逐步演变为国际分工。 3.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区域经济集团的不断发展,使国 际分工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还存在发达国 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还有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就是部门间的分工 逐步向部门内部、工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当然这些国际分工的特点各不相同但 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 国际分工。 4.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垂直型分工不断被削弱。这是因为:(1)从发展 中国家来看,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接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 部门,因而其经济发展具有后发性优势。(2)从发达国家来看,由于科技的发展, 替代品的大量出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必然进一步削弱。 5.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深化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1)国际分 工是社会分工在国际上的延伸和深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国与国 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国 际商品结构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超过初级产品。随着跨国 公司的发展和部门内分工进一步加强,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中间 性机械产品在整个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比重不断提高。国际分工的深化带来了服务贸易 和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3)国际分工一方面使资源贫乏的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另 一方面,使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发挥其资源优势,从而达到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增 加专业化生产的世界产出。 6.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参与国类型多 样化。战前,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比较单一,少数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据统治地
位。战后,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股独立力量,在世界市场中不断壮大 自己。二是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是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已由战前的初级产品为主,逐步发展成战后的工业制成品占 据重要地位。同时,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商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 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兴起,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加强,导致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四是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 第六章“国际贸易关系”要点 英国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说”,以指导当 时的自由贸易活动。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获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就 称为具有绝对优势,该国就应该发展并出口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回他国在 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但斯密忽略了一点,即并不 是每一国家都是具有这种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理论,那些不具备任何绝对优势的国 家将被排除出国际贸易领域。但事实并非如此。 2.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说”,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从理论 上证明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因为它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上 相对成本不同,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相对成本 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两国生产的相对成本存 在差异,两国之间就有分工和贸易的可能性。两国都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 品,并换回所需的其他产品。相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它指出 了一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3.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说从两国产品比较成本的差异来论证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 是为什么两国产品比例成本存在着差异呢?这一点李嘉图是作为客观存在事实提出 而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则用独特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他们的推理过程 如下:相对优势←价格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他 们认为,正是由于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资源数量不同,造成了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相对 成本不同。一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必然较低,因而密集使用这一丰 裕要素的产品其相对成本也必然较低,反之则反是。资源禀赋说进一步完善了李嘉图 的相对优势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既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7 位。战后,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股独立力量,在世界市场中不断壮大 自己。二是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三是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已由战前的初级产品为主,逐步发展成战后的工业制成品占 据重要地位。同时,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商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 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兴起,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加强,导致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四是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 第六章 “国际贸易关系”要点 1.英国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说”,以指导当 时的自由贸易活动。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获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就 称为具有绝对优势,该国就应该发展并出口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回他国在 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但斯密忽略了一点,即并不 是每一国家都是具有这种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理论,那些不具备任何绝对优势的国 家将被排除出国际贸易领域。但事实并非如此。 2.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说”,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从理论 上证明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因为它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上 相对成本不同,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相对成本 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两国生产的相对成本存 在差异,两国之间就有分工和贸易的可能性。两国都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 品,并换回所需的其他产品。相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它指出 了一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3.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说从两国产品比较成本的差异来论证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 是为什么两国产品比例成本存在着差异呢?这一点李嘉图是作为客观存在事实提出 的,而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则用独特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他们的推理过程 如下:相对优势←价格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他 们认为,正是由于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资源数量不同,造成了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相对 成本不同。一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必然较低,因而密集使用这一丰 裕要素的产品其相对成本也必然较低,反之则反是。资源禀赋说进一步完善了李嘉图 的相对优势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既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美、英、法等23个国家政府间于1947年缔结的旨 在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它已于1995年 12月31日提出历史舞台。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协调世界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关贸总 协定,在战后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在互惠互利基础 上,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消除了一些非关税壁垒:为各缔约方制定了一套处理国际贸 易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解决缔约方之间的贸易纠纷:增加了贸易透明度,促进 了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为各国在经济贸易上的谈判和对话提供了场所:促进了国际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投资的发展。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法律原则有七个,它们是:无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 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和取消数量限制原 则。关贸总协定在规定基本法律原则的同时,也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例外 关贸总协定的例外条款体现了总协定的灵活性,但同时也要加以适当的控制。某些国 家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采取了“灰色区域”措施。“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成员国采 取在关贸总协定法律原则的规定边缘之外的某些贸易政策措施,它既不是合法的,也 不是非法的,是与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的做法相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这些措施的 最大受害者 世界贸易组织(WT0)已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行。与关贸总协定相比,它在 强化和完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职能作用和规范国际贸易竞争规则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 展。它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进一步明确、规范和量化了总协定文本中的一系列 模糊不清的贸易与法律概念:扩大和拓宽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领域与范畴;强化了 现有的贸易政策与保障条款:完善了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较充 分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要点 1.国际金融关系主要研究国际间的货币关系以及为调节国际货币关系而形成的国际 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关系的实质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所谓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 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 它一般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2.国际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用黄 金对它们的货币定值,币值比较稳定,给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准确的核算依据,促
8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美、英、法等 23 个国家政府间于 1947 年缔结的旨 在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它已于 1995 年 12 月 31 日提出历史舞台。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协调世界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关贸总 协定,在战后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在互惠互利基础 上,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消除了一些非关税壁垒;为各缔约方制定了一套处理国际贸 易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解决缔约方之间的贸易纠纷;增加了贸易透明度,促进 了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为各国在经济贸易上的谈判和对话提供了场所;促进了国际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投资的发展。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法律原则有七个,它们是:无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 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和取消数量限制原 则。关贸总协定在规定基本法律原则的同时,也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例外。 关贸总协定的例外条款体现了总协定的灵活性,但同时也要加以适当的控制。某些国 家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采取了“灰色区域”措施。“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成员国采 取在关贸总协定法律原则的规定边缘之外的某些贸易政策措施,它既不是合法的,也 不是非法的,是与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的做法相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这些措施的 最大受害者。 6.世界贸易组织(WTO)已于 1995 年 1 月 1 日正式运行。与关贸总协定相比,它在 强化和完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职能作用和规范国际贸易竞争规则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 展。它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进一步明确、规范和量化了总协定文本中的一系列 模糊不清的贸易与法律概念;扩大和拓宽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领域与范畴;强化了 现有的贸易政策与保障条款;完善了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较充 分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第七章 “国际金融关系”要点 1.国际金融关系主要研究国际间的货币关系以及为调节国际货币关系而形成的国际 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关系的实质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所谓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 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 它一般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2.国际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用黄 金对它们的货币定值,币值比较稳定,给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准确的核算依据,促
进商品流通和信用的扩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际金本位制能促进国际 资本流动。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的供应将大于需求,外汇汇率下降,当汇 率下降超过黄金输入点时,就会引起黄金流入,从而增加货币发行的准备金,增加货 币发生量,于是银根放松,短期利率下降。当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时,就会产生套 利活动,促进短期资金外流。短期利率的下降一般也会促使长期利率的下降,引起长 期资金外流。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则情况正好相反 3.国际金本位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调节过程如下: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将 引起汇率的变动,当变动幅度超过黄金输出点时,就会引起黄金外流,于是国内的货 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和生产成本下降,即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加强,这样就会扩大 出口,减少进口,对外收支转为顺差,黄金就会流入,反之则反是 4.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没有一个 国际机构监督要求各国遵守的规则:一国发生顺差,不一定要输入黄金,可以资本输 出,同样,逆差国也不一定总要输出黄金,它可以利用国外贷款来弥补逆差。同时, 在金本位制下,国内的货币供应量要受到黄金供应量的限制(新开采的黄金数量不 足),黄金产量的波动直接引起价格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在金本 位制下,为了实现外部的平衡,常以放弃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5.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一黄金本位制,它实行“双挂钩”制,即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双挂钩”制使美元成为国际货 币体系的中心。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国际汇率,为国际贸易和国际 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实施这个货币体系期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虽然由许多 客观条件所致,但与这个体系所营造的国际金融环境密不可分。 6.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国际清偿力短缺与信心的矛盾,即 “特里芬难题”。具体讲来,就是日益增长的国际清偿力的需要要求美国增加其逆 差,但逆差增加又使美元的持有者怀疑美元将对黄金贬值,从而引起信用危机 7.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它的 主要内容包括修订IMF的基本份额;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 价,使黄金与货币相分离;实行会员国自由选择汇率的制度,采取固定汇率制和浮动 汇率制同时并存的方法:提高特别提款权(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使特别提款权逐 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 通,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国际收支上的困难
9 进商品流通和信用的扩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际金本位制能促进国际 资本流动。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的供应将大于需求,外汇汇率下降,当汇 率下降超过黄金输入点时,就会引起黄金流入,从而增加货币发行的准备金,增加货 币发生量,于是银根放松,短期利率下降。当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时,就会产生套 利活动,促进短期资金外流。短期利率的下降一般也会促使长期利率的下降,引起长 期资金外流。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则情况正好相反。 3.国际金本位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调节过程如下: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将 引起汇率的变动,当变动幅度超过黄金输出点时,就会引起黄金外流,于是国内的货 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和生产成本下降,即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加强,这样就会扩大 出口,减少进口,对外收支转为顺差,黄金就会流入,反之则反是。 4.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没有一个 国际机构监督要求各国遵守的规则;一国发生顺差,不一定要输入黄金,可以资本输 出,同样,逆差国也不一定总要输出黄金,它可以利用国外贷款来弥补逆差。同时, 在金本位制下,国内的货币供应量要受到黄金供应量的限制(新开采的黄金数量不 足),黄金产量的波动直接引起价格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在金本 位制下,为了实现外部的平衡,常以放弃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5.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黄金本位制,它实行“双挂钩”制,即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双挂钩”制使美元成为国际货 币体系的中心。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国际汇率,为国际贸易和国际 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实施这个货币体系期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虽然由许多 客观条件所致,但与这个体系所营造的国际金融环境密不可分。 6.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国际清偿力短缺与信心的矛盾,即 “特里芬难题”。具体讲来,就是日益增长的国际清偿力的需要要求美国增加其逆 差,但逆差增加又使美元的持有者怀疑美元将对黄金贬值,从而引起信用危机。 7.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它的 主要内容包括修订 IMF 的基本份额;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 价,使黄金与货币相分离;实行会员国自由选择汇率的制度,采取固定汇率制和浮动 汇率制同时并存的方法;提高特别提款权(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使特别提款权逐 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 通,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国际收支上的困难
8.牙买加体系的特点是:国际储备体系多元化、浮动汇率合法化、国际收支调节机 制多样化。 9。多元的国际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即“信心和清偿力” 问题。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使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好处和风险由多种货币分担。当某一 储备货币发生贬值而产生信心危机时,它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就会下降,信心良好 的储备货币就会增大其比重:当某一储备货币国长期顺差导致国际清偿能力不足时 其他储备货币便会补充这个不足 第八章“国际投资关系”要点 1.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独资开办新工厂或设立分 公司、子公司和同东道国联合创办合资式合营企业: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比 例: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影响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宏观因素主要指投 资输入国的生产要素成本、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大小和特性、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政府 的外资政策、汇率稳定与否。微观因素主要指东道国的行业利润率、投资项目的资本 收益率和风险、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等环境。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邓宁提出的。他抽象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外国直接投资的 三个最基本要素,即所有权优势、位置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他又提出两个基本必 要条件,即国外生产成本比国内生产成本要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比当地企业低。 当跨国公司具有三大优势,又符合这两个基本条件时就倾向于国际直接投资 4.垄断优势论是海默一金德尔伯格提出的。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以垄断资 本独占为中心内容的“垄断优势”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上升的关键所在。金德尔 伯格则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跨国公司之所 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拥有其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对原 材料来源的垄断:规模经济优势;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等。他们 认为,具有某些垄断优势是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必要的主观条件,而当国际投资环境又 具备赚取超额利润的因素时,就能使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成为现实 5.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发展并应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这 个理论认为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中间产品交易的低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 的组织手段,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一一市场内部化,使中间产
10 8.牙买加体系的特点是:国际储备体系多元化、浮动汇率合法化、国际收支调节机 制多样化。 9。多元的国际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即“信心和清偿力” 问题。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使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好处和风险由多种货币分担。当某一 储备货币发生贬值而产生信心危机时,它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就会下降,信心良好 的储备货币就会增大其比重;当某一储备货币国长期顺差导致国际清偿能力不足时, 其他储备货币便会补充这个不足。 第八章 “国际投资关系”要点 1.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独资开办新工厂或设立分 公司、子公司和同东道国联合创办合资式合营企业;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比 例;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影响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宏观因素主要指投 资输入国的生产要素成本、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大小和特性、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政府 的外资政策、汇率稳定与否。微观因素主要指东道国的行业利润率、投资项目的资本 收益率和风险、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等环境。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邓宁提出的。他抽象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外国直接投资的 三个最基本要素,即所有权优势、位置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他又提出两个基本必 要条件,即国外生产成本比国内生产成本要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比当地企业低。 当跨国公司具有三大优势,又符合这两个基本条件时就倾向于国际直接投资。 4.垄断优势论是海默—金德尔伯格提出的。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以垄断资 本独占为中心内容的“垄断优势”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上升的关键所在。金德尔 伯格则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跨国公司之所 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拥有其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对原 材料来源的垄断;规模经济优势;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等。他们 认为,具有某些垄断优势是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必要的主观条件,而当国际投资环境又 具备赚取超额利润的因素时,就能使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成为现实。 5.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发展并应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这 个理论认为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中间产品交易的低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 的组织手段,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市场内部化,使中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