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内与种间关系 概述 种内关系 种间竞争
5 种内与种间关系 ◼ 概述 ◼ 种内关系 ◼ 种间竞争
概述 概念 种内关系 (intraspecfic relationship):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之间 的关系 种间关系( interspecfic relationship):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 种之间的关系 类型 种内关系的类型 种间关系的类型 作用 种内关系:种内斗争或种群进化 种间关系: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概述 ◼ 概念 ◼ 种内关系(intraspecfic relationship):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之间 的关系 ◼ 种间关系(interspecfic relationship):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 种之间的关系 ◼ 类型 ◼ 种内关系的类型 ◼ 种间关系的类型 ◼ 作用 ◼ 种内关系:种内斗争或种群进化 ◼ 种间关系: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种内关系类型 ■密度效应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动植物性行为 种群内部的性别关系、动态及环境影响因素 ■领域性 个体、家庭及社群单位所占据和保卫的空间 社会等级 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等级现象
种内关系类型 ◼ 密度效应 ◼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 动植物性行为 ◼ 种群内部的性别关系、动态及环境影响因素 ◼ 领域性 ◼ 个体、家庭及社群单位所占据和保卫的空间 ◼ 社会等级 ◼ 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等级现象
种间关系类型 类型 种1种2 特征 1、偏利作用 +○种群1偏利者,种群2无影响 2、原始合作 +对两个物种都有利,但非必然 3、互利共生 ++对两物种必然有利 4、中性作用 ○○两物种彼此无影响 5、竞争:直接干涉型 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 6、竞争:资源利用型 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 7、偏害作用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8、寄生作用 种群1寄生,个体小于种群2 9、捕食作用 十 种群1为捕食者,通常个体大于2
种间关系类型 类型 种1 种2 特征 1、偏利作用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4、中性作用 5、竞争:直接干涉型 6、竞争:资源利用型 7、偏害作用 8、寄生作用 9、捕食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种群1偏利者,种群2无影响 对两个物种都有利,但非必然 对两物种必然有利 两物种彼此无影响 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 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种群1寄生,个体小于种群2 种群1为捕食者,通常个体大于2
5.1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动植物的性行为 植物的性别系统 动物的婚配制度 领域性 n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 概念 他感作用的物质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5.1 种内关系 ◼ 密度效应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 -3/2自疏法则 ◼ 动植物的性行为 ◼ 植物的性别系统 ◼ 动物的婚配制度 ◼ 领域性 ◼ 社会等级 ◼ 他感作用 ◼ 概念 ◼ 他感作用的物质 ◼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5.1.1密度效应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 出生和死亡 迁入和迁出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两种类型(图5-1) 密度制约( density dependent)}: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影响 因素,如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 非密度制约( density independent):不随种群变化而变化的影 响因素,如气候,CO2浓度等。 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共同作用(图5-1) 植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重点)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5.1.1 密度效应 ◼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 ◼ 出生和死亡 ◼ 迁入和迁出 ◼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两种类型(图5-1) ◼ 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影响 因素,如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 ◼ 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不随种群变化而变化的影 响因素,如气候,CO2浓度等。 ◼ 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共同作用(图5-1) ◼ 植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重点)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 -3/2自疏法则
图5-1生物种群密度效应的反应类型 (a)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百分比表示;(b)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个体数表示 逆密度制约 地密度 制约 非密度制约 囹本 非密度制约 密度 三以买长 密度制约 K驶 制约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图5-1 生物种群密度效应的反应类型 (a)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百分比表示; (b)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个体数表示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基本表述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 量基本相同。 三叶草的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密度之间的关系见图5-2。 数学表示 Y=W·d=k Y:单位面积产量; W: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密度; k:常数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 基本表述 ◼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 量基本相同。 ◼ 三叶草的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密度之间的关系见图5-2。 ◼ 数学表示 常数。 密度; 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单位面积产量; : : : : i i k d W Y Y = W d = k
图5-2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密度之间的关系 过世 1000 12.5 播种密度/10个m a)开花后的三叶草 1000 181d 5009 131d 胚 62d 75 30 播种密度/10个m2 b)在不同发育阶段上的三叶草
图5-2 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密度之间的关系
3/2自疏法则 种群在高密度环境中的一种降低存活率现象,又叫自 疏现象( elf-thining)。 ■数学表示 W=Cd a=3/2 C—与植物性质有关的常数;d植物的密度 a=3/2并为恒值是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的,并得到广泛 证实。 图53表示球果产量和红松鼠种群动态关系
-3/2自疏法则 ◼ 种群在高密度环境中的一种降低存活率现象,又叫自 疏现象(self-thining)。 ◼ 数学表示 C—与植物性质有关的常数; d—植物的密度 ◼ a=3/2并为恒值是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的,并得到广泛 证实。 ◼ 图5-3表示球果产量和红松鼠种群动态关系 = 3/ 2 = − a W C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