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一一及物一一物我合一”的教学目 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晩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的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板书 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一一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一一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一—(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一一击长空;鱼一一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一一深山,鱼—一潭底,驼一一大漠,雁—一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1、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 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 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的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板书)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 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 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 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 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浓郁的诗情画意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一—《采桑子·重阳》 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 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 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 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 当时的心情。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 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 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 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 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 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 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 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一一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 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 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赏菊:喝菊花酒。“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 驱邪的意思 黄花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 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 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 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采桑子 重阳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浓郁的诗情画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 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 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 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 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 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 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 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 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 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 4 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 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 月 9 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 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 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 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 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 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 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 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 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 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 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髙尚情操, 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 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 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 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 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 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 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 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 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 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 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 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 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 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 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 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 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 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 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 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 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 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 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 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小结,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 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 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 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 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 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 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 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 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 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 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 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 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 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 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 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 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 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 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 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 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 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 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 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 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 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 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 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小结,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 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 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 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 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 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 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六、拓展延伸 1、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试举例赏析。 A、[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 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 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 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B、[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赏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C、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 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 安。[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2、鉴赏古人于军中写重阳 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 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 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 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 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 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 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 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 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 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 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 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 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 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六、拓展延伸: 1、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试举例赏析。 A、[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 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 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 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B、[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赏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C、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 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 安。[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2、鉴赏古人于军中写重阳。 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 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 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 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 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 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 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 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 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 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2、作业: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作业: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 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 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 之美 二阅读资料 1、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 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 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 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 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 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 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 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 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 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 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 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 《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康桥:即“剑桥”( 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 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 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 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 之美。 二 阅读资料 1、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 人。1915 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 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 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 其翻译。1925 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 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 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 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 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 年初,与陈梦家、方 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 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 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 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 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 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 《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 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
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 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一—《康 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 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 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一—《再别康桥》 3、〖补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 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 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 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 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 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 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 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 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 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 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 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晩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 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 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 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 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 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 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 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 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 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 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 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 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 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 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 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 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
大学学习,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 生生活后,8 月中旬回国。1923 年 3 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 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 年 7 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 年 1 月写下 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 8 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 月 16 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3、〖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 徽音,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 年,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 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 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 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 “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 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 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 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 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 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 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 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 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 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 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 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 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 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 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 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 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 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 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 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 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 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 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
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 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 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 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 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 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 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 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 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 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 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 结果吧 4、陆小曼(1903-1965)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父亲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 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从小跟随父亲在京学习 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如果单凭她的才艺和悟性,陆小曼如果专心 致志做学问或专事绘画、文学,那么他必定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界中的著名大家。可借她沉湎 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 送于大烟白面的吞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 前还大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头。” 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气 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 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 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 我们只能在这支离破碎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 三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ing)长篙(go)漫溯(s)笙( she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 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 《徐志摩在康桥》。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 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 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 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 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 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 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 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 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 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 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四分析鉴赏 第1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
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 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 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 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 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 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 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 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 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 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 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 结果吧! 4、陆小曼(1903—1965)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父亲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 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从小跟随父亲在京学习, 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如果单凭她的才艺和悟性,陆小曼如果专心 致志做学问或专事绘画、文学,那么他必定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 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 送于大烟白面的吞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 前还大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头。” 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气。 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 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 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的, 我们只能在这支离破碎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 三 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 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 《徐志摩在康桥》。提示:《再别康桥》是 20 世纪 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 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 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 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 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 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 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 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 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 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四 分析鉴赏 第 1 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
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 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 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 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借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 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 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 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2~4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 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披着 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 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 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 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 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招 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 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 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 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 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 验。《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 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 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 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 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 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 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 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 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 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5~6节 “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 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 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
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 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 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 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 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 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 2 节至第 6 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 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 2~4 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 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 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 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 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 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 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招 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 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 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 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 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 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 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 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 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 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 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 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 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 “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 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 5~6 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 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第 5、6 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 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