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阵地卫生 阵地(battle field)系指战时部队在进攻战斗或防御战斗而预先构筑工事的 作战地区。为了有利于打击和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取得战斗胜利,通常在前沿 阵地构筑露天的和掩蔽式的防御工事,防御工事有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是部队 用以防护武器杀伤的战斗工事,也是防御不良气候侵袭的临时居住场所。掩蔽式 防御工事有坑道、永久性碉堡、避弹所、指挥所、救护所等;露天式防御工事有 散兵壕、堑壕、交通壕及简单掩体等。 战时由于任务紧迫,战斗频繁,条件较差,历次战争造成非战斗减员,削弱 战斗力的事例颇多。为了保障战争胜利,做好前沿阵地的卫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阵地卫生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和评价阵地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人员身体 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改善生存条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 行,提高部队人员的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保证各项战斗任务的完成。 第一节 坑道进驻卫生 坑道(tunnel)是反侵略战争中有利于杀伤敌人、便于保存自己的永久性工 事。它不仅是战斗、训练的场所,也是参战部队日常生活、宿营之处。坑道被覆 严密坚固,即可防护常规武器对人体的损伤,又能有效地防护核化生武器的袭击。 由于坑道穿入山腹、深入地下,周围岩石与土壤形成的围护结构,使密闭坑道的 内部气温稳定,冬暖夏凉。 由于坑道结构的特点,容积有限,通风不良,部队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这有 限的空间内进行,因此带来一系列卫生问题。如空气的污染、潮湿、照明不足、 供水困难、食品容易变质、粪污处理不便等,在进驻期间必须根据坑道的环境特 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指战员的健康和旺盛的战斗力。 进驻坑道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坑道环境的特点,握坑道内部微小气候 及空气成分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坑道内除 湿防潮,进行有效的通风及空气再生工作;为满足进驻人员在工作、战斗与生活 上基本需要;做好坑道内贮水与贮粮工作,对给水与营养进行卫生监督;合理选 择和配置坑道内照明光源;对坑道内污物粪便进行妥善处理,防止对坑道内空气 的污染;卫生管理制度;做好工事内发射火炮时的卫生防护工作,减少和消除火 炮射击时产生的噪声、硝烟及粉尘对坑道内的污染。 一、坑道内部结构与微小气候特点 (一) 坑道的结构 坑道的结构通常分为主体与头部两大部分。主体是坑道的主要部分,包括房 间和通道。头部分为头部工事与颈部。头部工事包括出入口、火力点、观察所等; 颈部是头部工事和坑道主体的连接部分。 坑道内通常筑成若干弯曲部分,如有 3 个以上出入口时,就产生坑道分支。 根据分支长短和作用不同,又分为主坑道和支坑道。在一条坑道内,筑有许多房 间,房间配置有办公室、休息室、电台间、动力间、储藏室、贮水库、坑道内厨 房、厕所等。通道则是各房间及坑道头部之间的联络通道。 为了防护核化生武器的袭击,在坑道入口必须设有消波室、滤毒通风装置, 以防止和消除冲击波和滤除有害物质和洗消间,在外界染毒情况下,对进驻人员 进行洗消时使用
第五章 阵地卫生 阵地(battle field)系指战时部队在进攻战斗或防御战斗而预先构筑工事的 作战地区。为了有利于打击和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取得战斗胜利,通常在前沿 阵地构筑露天的和掩蔽式的防御工事,防御工事有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是部队 用以防护武器杀伤的战斗工事,也是防御不良气候侵袭的临时居住场所。掩蔽式 防御工事有坑道、永久性碉堡、避弹所、指挥所、救护所等;露天式防御工事有 散兵壕、堑壕、交通壕及简单掩体等。 战时由于任务紧迫,战斗频繁,条件较差,历次战争造成非战斗减员,削弱 战斗力的事例颇多。为了保障战争胜利,做好前沿阵地的卫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阵地卫生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和评价阵地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人员身体 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改善生存条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 行,提高部队人员的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保证各项战斗任务的完成。 第一节 坑道进驻卫生 坑道(tunnel)是反侵略战争中有利于杀伤敌人、便于保存自己的永久性工 事。它不仅是战斗、训练的场所,也是参战部队日常生活、宿营之处。坑道被覆 严密坚固,即可防护常规武器对人体的损伤,又能有效地防护核化生武器的袭击。 由于坑道穿入山腹、深入地下,周围岩石与土壤形成的围护结构,使密闭坑道的 内部气温稳定,冬暖夏凉。 由于坑道结构的特点,容积有限,通风不良,部队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这有 限的空间内进行,因此带来一系列卫生问题。如空气的污染、潮湿、照明不足、 供水困难、食品容易变质、粪污处理不便等,在进驻期间必须根据坑道的环境特 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指战员的健康和旺盛的战斗力。 进驻坑道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坑道环境的特点,握坑道内部微小气候 及空气成分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坑道内除 湿防潮,进行有效的通风及空气再生工作;为满足进驻人员在工作、战斗与生活 上基本需要;做好坑道内贮水与贮粮工作,对给水与营养进行卫生监督;合理选 择和配置坑道内照明光源;对坑道内污物粪便进行妥善处理,防止对坑道内空气 的污染;卫生管理制度;做好工事内发射火炮时的卫生防护工作,减少和消除火 炮射击时产生的噪声、硝烟及粉尘对坑道内的污染。 一、坑道内部结构与微小气候特点 (一) 坑道的结构 坑道的结构通常分为主体与头部两大部分。主体是坑道的主要部分,包括房 间和通道。头部分为头部工事与颈部。头部工事包括出入口、火力点、观察所等; 颈部是头部工事和坑道主体的连接部分。 坑道内通常筑成若干弯曲部分,如有 3 个以上出入口时,就产生坑道分支。 根据分支长短和作用不同,又分为主坑道和支坑道。在一条坑道内,筑有许多房 间,房间配置有办公室、休息室、电台间、动力间、储藏室、贮水库、坑道内厨 房、厕所等。通道则是各房间及坑道头部之间的联络通道。 为了防护核化生武器的袭击,在坑道入口必须设有消波室、滤毒通风装置, 以防止和消除冲击波和滤除有害物质和洗消间,在外界染毒情况下,对进驻人员 进行洗消时使用
(二) 坑道内的微小气候 坑道内的微小气候的状况,主要取决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构筑深度以及当地 的地质等条件。外界气候的变化,虽可产生一定影响,但作用甚小。 1.坑道内温度 无人进驻的备用坑道,当密闭门长期处于关门时,内部气温基本上维持在一 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不受或很少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华北某地,当外界气温一年 四季变动于-7~22℃,相差 29℃时,备用坑道内的气温始终保持在 12~13℃, 相差仅为 1℃。南方某地,当外界气温一年四季变动于 14~28.3℃,相差 14.3 ℃时,备用坑道内气温则保持在 20.8~24.1℃,相差为 3.3℃。坑道内气温高低 是与同等深度的土壤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温度随深度不同而不同。坑道深度 越深,土壤温度变化越小;地下 1m 左右时的土壤温度一天的变动很少。地下 15~ 30m 时,长期处于密闭而又无人居住的备用坑道,尽管外界气温不断变化,而坑 道内气温一年则能保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水平。夏季坑道内气温低于外界,冬季 则又高于外界,所以当人员进入坑道之后,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有人进驻时坑道气温的变化与进驻人员的多少及通风量的大小有关。一般情况 下,进入的人数越多或通风量越小,气温上升越高;当有人进驻后,以每人l0m3 /h 以下的通风量进行机械通风时,在l~2h内坑道内气温迅速上升,以后变为徐缓, 经 5~6h之后则逐渐趋于稳定。北方坑道在冬季可稳定于 14~15℃;南方坑道即使 在夏季也可稳定于 28~29℃。 坑道内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除了机械运转发生热能以外,主要是人体所放 散的热量。据报导,工事内人员每人每小时的散热量:安静状态为 209.2J,脑 力劳动为 313.8~418.4J,不同强度的体力劳动为 836.8~1255.2J。此外,人体 散热与四周环境有一定关系,当环境温度在 15~35℃之间时,人体产热、散热 基本是平衡的,但在低于 15℃或高于 35℃时,人体产热或散热将要增加。正因 为人体散热是造成坑道内气温上升的主要来源,因而当坑道各区域的人员分布不 均衡时,气温也就有高有低。一般情况下房间内的人数多于通道,故房间温度比 通道约高 3~5℃。 温度的卫生学标准:居住环境的合适温度为 18~20℃,室温超过 25℃时则 有热感;低于 14℃时则有冷感。我军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坑道内温度卫生学标准 为 15~30℃,冬季北方地区坑道最低限值为 13℃,夏季南方地区坑道最高限值 为 32℃。以此标准衡量,不论是南方或北方,也不论夏季或冬季,坑道内的实 际温度作为战时生活环境仍是比较合适的。对某些特殊用途的坑道内部温度应保 持在 18~23℃,卫生坑道中手术室、绷带交换室、抗休克室、消毒室等应为 25~ 28℃。因而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取升温措施,以保证达到规定的温度标准。 2.坑道内湿度 无人居住的备用坑道,内部潮湿的高低因坑道所处的地区及季节的不同而有 差异,特别是与坑道口是否密闭关系密切。南方沿海坑道,在无人居住且长期处 于密闭时,内部相对湿度为 93%~99%,相差 6%;北方坑道密闭门长期敞开时, 内部相对湿度 10 月份可达 100%,1 月份约 60%,相差为 40%。可见南方坑道 相对湿度高,长期密闭,变化不大;北方坑道湿度低于南方,如密闭门长期敞开, 坑道内湿度年变化十分悬殊。 有人居住的坑道,内部湿度的高低依进入人数及通风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 别,与进驻前的湿度也有密切关系。冬季北方坑道,进驻前平均相对湿度为 63 %,进驻后,以每人 7m3 /h以下的风量进行通风时,经 6h后,基本稳定于 85%~
(二) 坑道内的微小气候 坑道内的微小气候的状况,主要取决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构筑深度以及当地 的地质等条件。外界气候的变化,虽可产生一定影响,但作用甚小。 1.坑道内温度 无人进驻的备用坑道,当密闭门长期处于关门时,内部气温基本上维持在一 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不受或很少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华北某地,当外界气温一年 四季变动于-7~22℃,相差 29℃时,备用坑道内的气温始终保持在 12~13℃, 相差仅为 1℃。南方某地,当外界气温一年四季变动于 14~28.3℃,相差 14.3 ℃时,备用坑道内气温则保持在 20.8~24.1℃,相差为 3.3℃。坑道内气温高低 是与同等深度的土壤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温度随深度不同而不同。坑道深度 越深,土壤温度变化越小;地下 1m 左右时的土壤温度一天的变动很少。地下 15~ 30m 时,长期处于密闭而又无人居住的备用坑道,尽管外界气温不断变化,而坑 道内气温一年则能保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水平。夏季坑道内气温低于外界,冬季 则又高于外界,所以当人员进入坑道之后,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有人进驻时坑道气温的变化与进驻人员的多少及通风量的大小有关。一般情况 下,进入的人数越多或通风量越小,气温上升越高;当有人进驻后,以每人l0m3 /h 以下的通风量进行机械通风时,在l~2h内坑道内气温迅速上升,以后变为徐缓, 经 5~6h之后则逐渐趋于稳定。北方坑道在冬季可稳定于 14~15℃;南方坑道即使 在夏季也可稳定于 28~29℃。 坑道内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除了机械运转发生热能以外,主要是人体所放 散的热量。据报导,工事内人员每人每小时的散热量:安静状态为 209.2J,脑 力劳动为 313.8~418.4J,不同强度的体力劳动为 836.8~1255.2J。此外,人体 散热与四周环境有一定关系,当环境温度在 15~35℃之间时,人体产热、散热 基本是平衡的,但在低于 15℃或高于 35℃时,人体产热或散热将要增加。正因 为人体散热是造成坑道内气温上升的主要来源,因而当坑道各区域的人员分布不 均衡时,气温也就有高有低。一般情况下房间内的人数多于通道,故房间温度比 通道约高 3~5℃。 温度的卫生学标准:居住环境的合适温度为 18~20℃,室温超过 25℃时则 有热感;低于 14℃时则有冷感。我军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坑道内温度卫生学标准 为 15~30℃,冬季北方地区坑道最低限值为 13℃,夏季南方地区坑道最高限值 为 32℃。以此标准衡量,不论是南方或北方,也不论夏季或冬季,坑道内的实 际温度作为战时生活环境仍是比较合适的。对某些特殊用途的坑道内部温度应保 持在 18~23℃,卫生坑道中手术室、绷带交换室、抗休克室、消毒室等应为 25~ 28℃。因而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取升温措施,以保证达到规定的温度标准。 2.坑道内湿度 无人居住的备用坑道,内部潮湿的高低因坑道所处的地区及季节的不同而有 差异,特别是与坑道口是否密闭关系密切。南方沿海坑道,在无人居住且长期处 于密闭时,内部相对湿度为 93%~99%,相差 6%;北方坑道密闭门长期敞开时, 内部相对湿度 10 月份可达 100%,1 月份约 60%,相差为 40%。可见南方坑道 相对湿度高,长期密闭,变化不大;北方坑道湿度低于南方,如密闭门长期敞开, 坑道内湿度年变化十分悬殊。 有人居住的坑道,内部湿度的高低依进入人数及通风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 别,与进驻前的湿度也有密切关系。冬季北方坑道,进驻前平均相对湿度为 63 %,进驻后,以每人 7m3 /h以下的风量进行通风时,经 6h后,基本稳定于 85%~
87%之间,比进驻前平均增加了 22%~24%;夏季南方坑道,进驻前平均相对 湿度为 96%,虽然也以每人 7 m3 /h以下的风量进行通风,始终维持在 96%。坑 道内的湿度不会再有多大变化。 湿度的卫生学标准:在通常温度下,居室内相对湿度 35%~65%的范围对 人体有良好的作用。然而相对湿度的卫生标准与温度有着密切关系。温度高时, 适宜的湿度要求应该小;温度低时,适宜的湿度要求应该大。如气温在 24℃时, 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40%;气温在 21~23℃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50%;气温 在 18~20℃时,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60%。所以相对湿度的卫生学标准应为 40 %~60%。冬季最小限度为 35%,夏季最大限度为 65%,如果低于 30%,人员 则有干燥感,高于 70%则有潮湿感。以地面建筑物的湿度标准来要求坑道地下 环境是不现实的。我军多次试验提出的坑道内相对湿度卫生标准 40%~85%, 冬季北方地区坑道最低限值为 35%,夏季南方地区坑道最高限值为 90%。 3.坑道内风速 自然通风时,坑道内风速的大小,取决于坑道本身的结构(包括坑道的长短 和各出入口的分布位置)及外界气流(包括风速与风向)等条件。当外界风速在 1.0~1.6m/s 的情况下,有 4 个开口的坑道,在防护门全部敞开时,坑道内形成 较大的“穿堂风”,走廊中央高 1m 处的风速达 1.7m/s,直到深入内部 50m 处风 速也未见减弱。然而在两条同样有 3 个开口的坑道,由于一条是“Y”字开口的 坑道,气流通畅,内部风速为 0.42~0.59m/s;另一条是“T”形开口,气流不 畅,内部风速仅为 0.19~0.33m/s。两者相差 1 倍左右。由此可见,坑道开口的 多少及其分布位置对坑道内部气流的形成影响很大。 坑道处于机械通风时,内部风速的大小及其分布情况与通风量及通风方式直接 有关。在以每人 3m3 /h有管道通风时,坑道内各点风速平均为 0.2~0.5m/s。同样在 以每人 3m3 /h的风量进行无管道通风时,坑道内平均风速一般都在 0.15m/s以下,最 高也不超过 0.53m/s。然而在无管道通风,风量加大到每人 7m3 /h时,则坑道内各测 定点的风速与进风口的距离远近而有所不同。距进风口 1m处为 2.2m/s;10m处为 0.76m/s;30m处为 0.14m/s。 风速的卫生学标准:室外的风速在 0~0.2m/s 时,在门窗关闭的居室内,风 速低于 0.3~O.4m/s 时,感觉不到有风;风速从 0.5m/s 起,就开始明显地影响 人的体温调节和主观感觉。对于居室的风速,一般要求气流有微小的流动,但又 不为人所感觉。这个风速的范围为 0.2~0.4m/s,大于 O.5m/s 就不大舒适。从 我军实际情况出发,参考地面建筑物的有关标准,坑道内的适宜风速为 0.2~ 0.5m/s,冬季北方地区坑道最低限值为 0.1m/s,夏季南方地区坑道最高限值为 0.6m/s。以此标准来衡量,无论是自然通风或是有管道及无管道机械通风,坑道 内的风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人体来说都是适宜的。 二、坑道空气污染与防护措施 (一) 坑道空气污染的来源 当坑道内居住人员多又通风不良时,人们的活动、呼吸、出汗散热等使空气 理化性质改变。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无论是严寒的北方、酷热的南方,或是气候 比较适宜的沿海坑道,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也不超过 0.3%~0.4%,而且 绝大多数都在 0.1%以下。但是密闭不通风的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可迅速上升。 其上升速度与密闭时间、每人所占的空气容积、人员活动状态等有密切关系。1959
87%之间,比进驻前平均增加了 22%~24%;夏季南方坑道,进驻前平均相对 湿度为 96%,虽然也以每人 7 m3 /h以下的风量进行通风,始终维持在 96%。坑 道内的湿度不会再有多大变化。 湿度的卫生学标准:在通常温度下,居室内相对湿度 35%~65%的范围对 人体有良好的作用。然而相对湿度的卫生标准与温度有着密切关系。温度高时, 适宜的湿度要求应该小;温度低时,适宜的湿度要求应该大。如气温在 24℃时, 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40%;气温在 21~23℃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50%;气温 在 18~20℃时,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60%。所以相对湿度的卫生学标准应为 40 %~60%。冬季最小限度为 35%,夏季最大限度为 65%,如果低于 30%,人员 则有干燥感,高于 70%则有潮湿感。以地面建筑物的湿度标准来要求坑道地下 环境是不现实的。我军多次试验提出的坑道内相对湿度卫生标准 40%~85%, 冬季北方地区坑道最低限值为 35%,夏季南方地区坑道最高限值为 90%。 3.坑道内风速 自然通风时,坑道内风速的大小,取决于坑道本身的结构(包括坑道的长短 和各出入口的分布位置)及外界气流(包括风速与风向)等条件。当外界风速在 1.0~1.6m/s 的情况下,有 4 个开口的坑道,在防护门全部敞开时,坑道内形成 较大的“穿堂风”,走廊中央高 1m 处的风速达 1.7m/s,直到深入内部 50m 处风 速也未见减弱。然而在两条同样有 3 个开口的坑道,由于一条是“Y”字开口的 坑道,气流通畅,内部风速为 0.42~0.59m/s;另一条是“T”形开口,气流不 畅,内部风速仅为 0.19~0.33m/s。两者相差 1 倍左右。由此可见,坑道开口的 多少及其分布位置对坑道内部气流的形成影响很大。 坑道处于机械通风时,内部风速的大小及其分布情况与通风量及通风方式直接 有关。在以每人 3m3 /h有管道通风时,坑道内各点风速平均为 0.2~0.5m/s。同样在 以每人 3m3 /h的风量进行无管道通风时,坑道内平均风速一般都在 0.15m/s以下,最 高也不超过 0.53m/s。然而在无管道通风,风量加大到每人 7m3 /h时,则坑道内各测 定点的风速与进风口的距离远近而有所不同。距进风口 1m处为 2.2m/s;10m处为 0.76m/s;30m处为 0.14m/s。 风速的卫生学标准:室外的风速在 0~0.2m/s 时,在门窗关闭的居室内,风 速低于 0.3~O.4m/s 时,感觉不到有风;风速从 0.5m/s 起,就开始明显地影响 人的体温调节和主观感觉。对于居室的风速,一般要求气流有微小的流动,但又 不为人所感觉。这个风速的范围为 0.2~0.4m/s,大于 O.5m/s 就不大舒适。从 我军实际情况出发,参考地面建筑物的有关标准,坑道内的适宜风速为 0.2~ 0.5m/s,冬季北方地区坑道最低限值为 0.1m/s,夏季南方地区坑道最高限值为 0.6m/s。以此标准来衡量,无论是自然通风或是有管道及无管道机械通风,坑道 内的风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人体来说都是适宜的。 二、坑道空气污染与防护措施 (一) 坑道空气污染的来源 当坑道内居住人员多又通风不良时,人们的活动、呼吸、出汗散热等使空气 理化性质改变。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无论是严寒的北方、酷热的南方,或是气候 比较适宜的沿海坑道,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也不超过 0.3%~0.4%,而且 绝大多数都在 0.1%以下。但是密闭不通风的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可迅速上升。 其上升速度与密闭时间、每人所占的空气容积、人员活动状态等有密切关系。1959
年我军三个地区所做的密闭试验表明:当每人所占容积为 5、3、2m3 ,每小时二 氧化碳上升速度分别为 0.360%~0.380%,0.600%~O.714%及 1.116%~ 1.430%(表 5—1)。 表 5—1 坑道密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 二氧化碳浓度(%) 容积(m3 / 人) 密闭时间 (时.分) 密闭起始 密闭终止 每小时上升浓 度 8 24.00 0.178 4.96 0.199 6 20.0O 0.290 5.25 0.248 5 12.30 0.350 5.10 0.380 5 13.OO 0.060 4.71 0.360 3 7.30 0.020 5.60 0.714 3 8.00 0.090 4.82 0.600 2 4.30 0.030 5.32 1.116 2 3.30 0.050 5.08 1.430 1.5 3.30 0.360 5.40 1.439 试验发现,坑道内二氧化碳 浓度上升的规律,在密闭最初几 小时内基本上是直线上升,经过 一定时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 一定水平之后,上升幅度渐趋徐 缓(图 5—1)。 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幅度减 慢的原因,一是由于二氧化碳分 压的增加,使二氧化碳的自然耗 损增加;二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 增加,使人员负担逐渐加重而减轻了活动,排出二氧化碳量减少。如当二氧化碳 浓度在 3%以下时,每人二氧化碳排出量为 16.5~19.5L/h,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4%时,二氧化碳排出量则降为 15.0 ~ 15.8L/h。 A:2m3 /人 B:5m3 /人 图 5—1 密闭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 图 5—2 坑道密闭时二氧化碳与氧浓度变化 1.每人占 5m3 ; 2.每人占 3m3 ; 3.每人占 2m3 ; 4.每人占 1.5m3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同时氧浓度也下 降。两者呈负相关。如在每人占有 5m3 密闭试验 中,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每小时上升 0.389%, 同时氧浓度每小时下降 0.385%(图 5—2)。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除了人员呼出外 还与点燃性光源(如蜡烛、煤油灯等)多少有关。 一支点燃性光源所消耗的氧气和所产生二氧化 碳大体上和一个人的呼出二氧化碳量相近。 人员进驻坑道后,除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外, 空气细菌数明显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 也增高。据调查,某部进驻坑道后的感冒与支 气管炎发病率比在坑道外要高出 3 倍。根据调
年我军三个地区所做的密闭试验表明:当每人所占容积为 5、3、2m3 ,每小时二 氧化碳上升速度分别为 0.360%~0.380%,0.600%~O.714%及 1.116%~ 1.430%(表 5—1)。 表 5—1 坑道密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 二氧化碳浓度(%) 容积(m3 / 人) 密闭时间 (时.分) 密闭起始 密闭终止 每小时上升浓 度 8 24.00 0.178 4.96 0.199 6 20.0O 0.290 5.25 0.248 5 12.30 0.350 5.10 0.380 5 13.OO 0.060 4.71 0.360 3 7.30 0.020 5.60 0.714 3 8.00 0.090 4.82 0.600 2 4.30 0.030 5.32 1.116 2 3.30 0.050 5.08 1.430 1.5 3.30 0.360 5.40 1.439 试验发现,坑道内二氧化碳 浓度上升的规律,在密闭最初几 小时内基本上是直线上升,经过 一定时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 一定水平之后,上升幅度渐趋徐 缓(图 5—1)。 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幅度减 慢的原因,一是由于二氧化碳分 压的增加,使二氧化碳的自然耗 损增加;二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 增加,使人员负担逐渐加重而减轻了活动,排出二氧化碳量减少。如当二氧化碳 浓度在 3%以下时,每人二氧化碳排出量为 16.5~19.5L/h,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4%时,二氧化碳排出量则降为 15.0 ~ 15.8L/h。 A:2m3 /人 B:5m3 /人 图 5—1 密闭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 图 5—2 坑道密闭时二氧化碳与氧浓度变化 1.每人占 5m3 ; 2.每人占 3m3 ; 3.每人占 2m3 ; 4.每人占 1.5m3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同时氧浓度也下 降。两者呈负相关。如在每人占有 5m3 密闭试验 中,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每小时上升 0.389%, 同时氧浓度每小时下降 0.385%(图 5—2)。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除了人员呼出外 还与点燃性光源(如蜡烛、煤油灯等)多少有关。 一支点燃性光源所消耗的氧气和所产生二氧化 碳大体上和一个人的呼出二氧化碳量相近。 人员进驻坑道后,除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外, 空气细菌数明显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 也增高。据调查,某部进驻坑道后的感冒与支 气管炎发病率比在坑道外要高出 3 倍。根据调
查密闭坑道与居民的居室比较,平均每人容积相同,但是细菌总数前者比后者高 出 11.26 倍,链球菌高出 3.4 倍(表 5—2)。调查表明坑道内细菌总数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数完全呈正相关,与二氧化碳浓度,可吸入颗粒物也明显 相关。细菌总数是判断空气清洁程度和生物性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军坑 道的实际情况规定,平时坑道细菌总数限值为 5000 个/m3 ,战时为 7000 个/m3 。 人员进驻坑道后,除了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细菌总数增加外,空气的理化性 质也发生明显变化,温度升高,湿度增加,由于人体 的皮脂腺分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 表 5—2 坑道与居室空气细菌 总数比较 增加坑道内不良气味。在污染空 气的诸因素中,从卫生学观点来 看,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对人体 危害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因为二 氧化碳浓度的增高,显示了氧含 量的降低,细菌总数的增加,空 气理化性质变化坏,故通常都以 二氧化碳浓度做为判定坑道内空气 平均每 人容积 (m 细菌总 数(个/ m 溶血性链球 菌数(个/ m 观察点 3 3 3 ) ) ) 密闭坑道 10 41176 628 居室 10 3658 180 相差倍数 11.26 3.4 污染的指标。 此外还有有害气体的污染,坑道内使用的点燃性光源照明、内燃机发电、烹 调以及枪炮发射等,能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主要来自动力间的柴 油机运转、炊事加热烹调,点燃性光源照明的烟尘以及人员的吸烟。坑道内对一 氧化碳的限值平时为l0mg/m3 ,战时为 15mg/m3 。 (二)、坑道内二氧化碳对机体影响及其限值 关于密闭坑道内二氧化碳最高限值问题,国外曾用密闭舱进行了人体试验, 当二氧化碳含量为 2%~2.5%时,人体无异常生理现象;二氧化碳含量达 4%时, 呼吸强度增加,心率加快,劳动能力下降;二氧化碳上升到 5%,气促增剧,兼 有气喘,心率加快加剧,代谢提高,劳动能力下降,体力负荷时感到十分明显的 疲乏,有时出现多汗、心悸、头晕、耳鸣;二氧化碳浓度达 6%时,从气促逐渐 发展为精神淡漠,明显疲乏,不能做轻劳动,同时见到面红、脉搏徐缓,心悸, 头晕头痛;二氧化碳浓度达 7%时,人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因而认为,人体 耐受二氧化碳浓度的极限为 6.55%。 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 0.03%~0.04%,国家规定公共场所二氧化碳浓 度的卫生标准是 0.1%。由于战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根据我军各地区多年实验 结果规定密闭坑道通风条件下长时间停留(居住)二氧化碳容许浓度为 1%;战时 坑道密闭不能通风情况下,安静生活时可耐受的二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3%;当坑 道密闭而无法使空气再生,由于战斗上要求,在不活动暂时停留的情况下,可耐 受的二氧化碳浓度极限为 5%(表 5—3)。 表 5—3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限值
查密闭坑道与居民的居室比较,平均每人容积相同,但是细菌总数前者比后者高 出 11.26 倍,链球菌高出 3.4 倍(表 5—2)。调查表明坑道内细菌总数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数完全呈正相关,与二氧化碳浓度,可吸入颗粒物也明显 相关。细菌总数是判断空气清洁程度和生物性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军坑 道的实际情况规定,平时坑道细菌总数限值为 5000 个/m3 ,战时为 7000 个/m3 。 人员进驻坑道后,除了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细菌总数增加外,空气的理化性 质也发生明显变化,温度升高,湿度增加,由于人体 的皮脂腺分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 表 5—2 坑道与居室空气细菌 总数比较 增加坑道内不良气味。在污染空 气的诸因素中,从卫生学观点来 看,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对人体 危害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因为二 氧化碳浓度的增高,显示了氧含 量的降低,细菌总数的增加,空 气理化性质变化坏,故通常都以 二氧化碳浓度做为判定坑道内空气 平均每 人容积 (m 细菌总 数(个/ m 溶血性链球 菌数(个/ m 观察点 3 3 3 ) ) ) 密闭坑道 10 41176 628 居室 10 3658 180 相差倍数 11.26 3.4 污染的指标。 此外还有有害气体的污染,坑道内使用的点燃性光源照明、内燃机发电、烹 调以及枪炮发射等,能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主要来自动力间的柴 油机运转、炊事加热烹调,点燃性光源照明的烟尘以及人员的吸烟。坑道内对一 氧化碳的限值平时为l0mg/m3 ,战时为 15mg/m3 。 (二)、坑道内二氧化碳对机体影响及其限值 关于密闭坑道内二氧化碳最高限值问题,国外曾用密闭舱进行了人体试验, 当二氧化碳含量为 2%~2.5%时,人体无异常生理现象;二氧化碳含量达 4%时, 呼吸强度增加,心率加快,劳动能力下降;二氧化碳上升到 5%,气促增剧,兼 有气喘,心率加快加剧,代谢提高,劳动能力下降,体力负荷时感到十分明显的 疲乏,有时出现多汗、心悸、头晕、耳鸣;二氧化碳浓度达 6%时,从气促逐渐 发展为精神淡漠,明显疲乏,不能做轻劳动,同时见到面红、脉搏徐缓,心悸, 头晕头痛;二氧化碳浓度达 7%时,人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因而认为,人体 耐受二氧化碳浓度的极限为 6.55%。 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 0.03%~0.04%,国家规定公共场所二氧化碳浓 度的卫生标准是 0.1%。由于战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根据我军各地区多年实验 结果规定密闭坑道通风条件下长时间停留(居住)二氧化碳容许浓度为 1%;战时 坑道密闭不能通风情况下,安静生活时可耐受的二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3%;当坑 道密闭而无法使空气再生,由于战斗上要求,在不活动暂时停留的情况下,可耐 受的二氧化碳浓度极限为 5%(表 5—3)。 表 5—3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限值
国内多年来研究证明,当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在 1% 时,人员生理反应没有明显改 变,人员在主观上也没有任何 不舒适的感觉,通讯坑道内人 员的收发报速度和准确程度 皆无异常改变。指挥坑道内人 员在二氧化碳浓度 1%的条件 下最长停留 30h,仍能坚持正 常工作;甚至在含有 1%二氧 化碳的环境中连续停留 30 个昼夜,人员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基本生理机能均没有 产生明显改变,人体钙磷代谢和血中酸硷平衡基本上也正常。据此,健康人长期 居住的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卫生标准定为 1%是安全可靠的。 二氧化碳浓度限值 (%) 任务性质 卫生、指挥、通讯枢纽坑 道 0.5 健康人长期居住 1.O 密闭条件下人员安静生 活 3.O 密闭条件下不活动暂时 停留 5.0 当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在 3%以下时,人员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比较平稳, 但在超过 这个水平时,呼吸机能的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呼吸频率比 正常值增加 25%,呼吸深度增加 50%,肺通气量增加 80%以上,而且呼气性闭 气时间缩短,血压略有升高,脉搏加快,反应精神疲劳的指标一运动反射潜伏期 明显延长,坑道内有半数以上的人产生了气喘和头痛等不舒适感觉,尽管如此, 对部队战斗力并无影响;密闭时的不舒适感在退出坑道后 10min 内自行消失。据 此,当坑道处于密闭不通风时,人员安静生活,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值为 3%,这 个浓度也可称为“生理上限”或“安全上限”。 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5%时,人体生理机能反应较前加剧,此时,呼吸频率 比正常值增加了 50%,呼吸深度增加了 136%,肺通气量增加了 250%以上。运 动反射潜伏期更加延长,平衡运动欠佳,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由于高浓度的二 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使得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呼吸深度更加浅表,因而几 乎所有的人员主观上都感到气短,客观上都出现了严重的气喘现象。然而这些现 象在一旦退出坑道大约 10min 之后,除肺通气量仍比进驻坑道前略有增加外,其 它指标都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致给人体健康带来明显危害。但是,当二氧化 碳浓度达 5%、氧浓度约为 15%时,密闭解除后观察战术动作,少数人通过独木 桥和布雷区时,躯体摇摆不稳,个别人误入已标志的布雷区。因此认为二氧化碳 浓度最高限值 5%可称为“生理极限”或“耐受上限”。 (三)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判断 二氧化碳浓度的判断,通常用经验判断法,简易测定法和仪器分析法。 1.经验判断法 根据点燃性光源的燃烧情况和人群的感觉经验估量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 浓度为 1%~1.5%时,蜡烛、油灯能点燃,火柴可划着;2%~2.5%时,蜡烛、 煤油灯自行熄灭,火柴划不着;3%时,有部分人气喘,呼吸加深,工作效果下 降。 2.简易测定法 利用中和法测定坑道内和坑道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其比值计算坑道内 的浓度。 03.0 (ml) (ml) (%) = × 所用坑道内空气量 所用新鲜空气量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 3.红外线二氧化碳测定仪:现场检测或采样送检
国内多年来研究证明,当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在 1% 时,人员生理反应没有明显改 变,人员在主观上也没有任何 不舒适的感觉,通讯坑道内人 员的收发报速度和准确程度 皆无异常改变。指挥坑道内人 员在二氧化碳浓度 1%的条件 下最长停留 30h,仍能坚持正 常工作;甚至在含有 1%二氧 化碳的环境中连续停留 30 个昼夜,人员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基本生理机能均没有 产生明显改变,人体钙磷代谢和血中酸硷平衡基本上也正常。据此,健康人长期 居住的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卫生标准定为 1%是安全可靠的。 二氧化碳浓度限值 (%) 任务性质 卫生、指挥、通讯枢纽坑 道 0.5 健康人长期居住 1.O 密闭条件下人员安静生 活 3.O 密闭条件下不活动暂时 停留 5.0 当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在 3%以下时,人员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比较平稳, 但在超过 这个水平时,呼吸机能的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呼吸频率比 正常值增加 25%,呼吸深度增加 50%,肺通气量增加 80%以上,而且呼气性闭 气时间缩短,血压略有升高,脉搏加快,反应精神疲劳的指标一运动反射潜伏期 明显延长,坑道内有半数以上的人产生了气喘和头痛等不舒适感觉,尽管如此, 对部队战斗力并无影响;密闭时的不舒适感在退出坑道后 10min 内自行消失。据 此,当坑道处于密闭不通风时,人员安静生活,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值为 3%,这 个浓度也可称为“生理上限”或“安全上限”。 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5%时,人体生理机能反应较前加剧,此时,呼吸频率 比正常值增加了 50%,呼吸深度增加了 136%,肺通气量增加了 250%以上。运 动反射潜伏期更加延长,平衡运动欠佳,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由于高浓度的二 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使得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呼吸深度更加浅表,因而几 乎所有的人员主观上都感到气短,客观上都出现了严重的气喘现象。然而这些现 象在一旦退出坑道大约 10min 之后,除肺通气量仍比进驻坑道前略有增加外,其 它指标都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致给人体健康带来明显危害。但是,当二氧化 碳浓度达 5%、氧浓度约为 15%时,密闭解除后观察战术动作,少数人通过独木 桥和布雷区时,躯体摇摆不稳,个别人误入已标志的布雷区。因此认为二氧化碳 浓度最高限值 5%可称为“生理极限”或“耐受上限”。 (三)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判断 二氧化碳浓度的判断,通常用经验判断法,简易测定法和仪器分析法。 1.经验判断法 根据点燃性光源的燃烧情况和人群的感觉经验估量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 浓度为 1%~1.5%时,蜡烛、油灯能点燃,火柴可划着;2%~2.5%时,蜡烛、 煤油灯自行熄灭,火柴划不着;3%时,有部分人气喘,呼吸加深,工作效果下 降。 2.简易测定法 利用中和法测定坑道内和坑道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其比值计算坑道内 的浓度。 03.0 (ml) (ml) (%) = × 所用坑道内空气量 所用新鲜空气量 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 3.红外线二氧化碳测定仪:现场检测或采样送检
(四)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的估计 人员进驻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取决于每人所占容积、人员活动状态及点 燃性光源的多少,其中每人占有容积大小是决定停留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判断 密闭坑道人员可停留时间的方法如下: 1.估量法 根据坑道部队实际经验,可简单估量可停留时间。其方法是用从坑道密闭开 始到点燃煤油灯或蜡烛自行熄灭为止的时间再乘以 2,即为可停留时间。如密闭 8h 后点燃性光源熄灭,此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 2.5%,再继续密闭 8h,二 氧化碳浓度可达 5%,合计可停留时间为 16h。 2.计算法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可按二氧化碳最高限值,每人每小时呼出二氧 化碳量(含点燃性光源数)、每人平均所占容积进行计算。 E CC n V T − 1 ×= 注:T=可停留时间(h); V=坑道容积(m3 ) n=坑道内人员数(如有点燃性光源,每个光源折算为一个人。因为每支点燃 性光 源点燃时每小时所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每人每小时呼出量相似)。 C=二氧化碳最高限值(3%或 5%) Cl=坑道内原有二氧化碳浓度(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E=每人每小时二氧化碳排出量(每人呼出二氧化碳以 20L/h计算 —-0.02 m3 ) 如以二氧化碳浓度 3%为退出坑道的指标则: 02.0 − 003.0 ×= n V T 简化计算则 T=(V/n)×1.5 如以二氧化碳浓度 5%为退出坑道的指标则: 02.0 − 005.0 ×= n V T 简化计算则 T=(V/n)×2.5 3.查表法 根据上述公式,在每人不同容积的情况下,要求坑道内二氧化碳度分别达到 一般耐受限值(3%)和最高限值(5%)退出坑道时,可以利用事先制好的表,查出 人员在坑道内一般的和最长的时间(表 5—4)。 表 5—4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计算表
(四)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的估计 人员进驻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取决于每人所占容积、人员活动状态及点 燃性光源的多少,其中每人占有容积大小是决定停留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判断 密闭坑道人员可停留时间的方法如下: 1.估量法 根据坑道部队实际经验,可简单估量可停留时间。其方法是用从坑道密闭开 始到点燃煤油灯或蜡烛自行熄灭为止的时间再乘以 2,即为可停留时间。如密闭 8h 后点燃性光源熄灭,此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 2.5%,再继续密闭 8h,二 氧化碳浓度可达 5%,合计可停留时间为 16h。 2.计算法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可按二氧化碳最高限值,每人每小时呼出二氧 化碳量(含点燃性光源数)、每人平均所占容积进行计算。 E CC n V T − 1 ×= 注:T=可停留时间(h); V=坑道容积(m3 ) n=坑道内人员数(如有点燃性光源,每个光源折算为一个人。因为每支点燃 性光 源点燃时每小时所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每人每小时呼出量相似)。 C=二氧化碳最高限值(3%或 5%) Cl=坑道内原有二氧化碳浓度(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E=每人每小时二氧化碳排出量(每人呼出二氧化碳以 20L/h计算 —-0.02 m3 ) 如以二氧化碳浓度 3%为退出坑道的指标则: 02.0 − 003.0 ×= n V T 简化计算则 T=(V/n)×1.5 如以二氧化碳浓度 5%为退出坑道的指标则: 02.0 − 005.0 ×= n V T 简化计算则 T=(V/n)×2.5 3.查表法 根据上述公式,在每人不同容积的情况下,要求坑道内二氧化碳度分别达到 一般耐受限值(3%)和最高限值(5%)退出坑道时,可以利用事先制好的表,查出 人员在坑道内一般的和最长的时间(表 5—4)。 表 5—4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计算表
占有容积 (m 一般停留 时间(h) 最长停留 时间(h) 占有容积 (m 一般停留 时间(h) 最长停留 时间(h) 3 3 ) ) 1 1.5 2.5 11 16.5 27.5 2 3.0 5.0 12 18.0 30.0 3 4.5 7.5 13 19.5 32.5 4 6.0 10.0 14 21.O 35.0 5 7.5 12.5 15 22.5 37.5 6 9.0 15.0 16 24.O 40.0 7 10.5 l7.5 17 25.5 42.5 8 12.0 20.0 18 27.0 45.0 9 13.5 22.5 19 28.5 47.5 10 15.0 25.0 20 30.O 50.0 4.查图法 该推算图也是根据公式计算而来。具体运用的方法是,先从横座标上找到每 人占有容积数,从引点垂直向上与要求达到的二氧化碳容许浓度标准线相交,然 从相交的点的平行引向纵座标,即可得停留时间(图 5—3)。 (五)、消除坑道空气污染的卫 生措施。 根据坑道污染的原因,一般采 取通风换气,空气再生和加强坑道 行政卫生管理等措施,消除坑道空 气的污染。 1.通风换气 通风是排除坑道内空气污 要手段。在不密闭的情况下,可 借助各坑道口之间的风压及坑道 内外温差进行自然通风,坑道两 端高度差愈大,空气流动愈快, 而造成的气压差也愈大。坑道内 外温差在冬夏两季较大,春秋两 季较小。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 0.2%~0.4%左右。 在坑道密闭时,必须采用机械通风,将外界新鲜空气输入坑道。当遭到敌人核化生 武器袭击的条件下,外界空气受到污染,此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净化空气: 图 5—3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推算图 A:二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3% B:二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5% (1)(1) 使外界空气经过消波装置,再经过过滤吸收装置,然后送入坑 道。亦可用自制“简易空气净化装置”(图 5—4),外界空气经过净 化后进入坑道。同时打开坑道出气孔,保持气压平衡。 5—4 简易空气净化装置示意图 (2) 三防战争条件下,为减少外界空气进入坑道,还可利用坑道内回程空气, 称为“密闭循环通风”。其过程概略示图如图 5—5。 关于通风量的标准,外界空气新鲜时,指挥与连营屯兵坑道通风量要高些;外 界空气受到污染时,空气需经过滤毒,通风量可低些。我军各级坑道的最高通风量
占有容积 (m 一般停留 时间(h) 最长停留 时间(h) 占有容积 (m 一般停留 时间(h) 最长停留 时间(h) 3 3 ) ) 1 1.5 2.5 11 16.5 27.5 2 3.0 5.0 12 18.0 30.0 3 4.5 7.5 13 19.5 32.5 4 6.0 10.0 14 21.O 35.0 5 7.5 12.5 15 22.5 37.5 6 9.0 15.0 16 24.O 40.0 7 10.5 l7.5 17 25.5 42.5 8 12.0 20.0 18 27.0 45.0 9 13.5 22.5 19 28.5 47.5 10 15.0 25.0 20 30.O 50.0 4.查图法 该推算图也是根据公式计算而来。具体运用的方法是,先从横座标上找到每 人占有容积数,从引点垂直向上与要求达到的二氧化碳容许浓度标准线相交,然 从相交的点的平行引向纵座标,即可得停留时间(图 5—3)。 (五)、消除坑道空气污染的卫 生措施。 根据坑道污染的原因,一般采 取通风换气,空气再生和加强坑道 行政卫生管理等措施,消除坑道空 气的污染。 1.通风换气 通风是排除坑道内空气污 要手段。在不密闭的情况下,可 借助各坑道口之间的风压及坑道 内外温差进行自然通风,坑道两 端高度差愈大,空气流动愈快, 而造成的气压差也愈大。坑道内 外温差在冬夏两季较大,春秋两 季较小。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 0.2%~0.4%左右。 在坑道密闭时,必须采用机械通风,将外界新鲜空气输入坑道。当遭到敌人核化生 武器袭击的条件下,外界空气受到污染,此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净化空气: 图 5—3 人员在密闭坑道内可停留时间推算图 A:二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3% B:二氧化碳浓度限值为 5% (1)(1) 使外界空气经过消波装置,再经过过滤吸收装置,然后送入坑 道。亦可用自制“简易空气净化装置”(图 5—4),外界空气经过净 化后进入坑道。同时打开坑道出气孔,保持气压平衡。 5—4 简易空气净化装置示意图 (2) 三防战争条件下,为减少外界空气进入坑道,还可利用坑道内回程空气, 称为“密闭循环通风”。其过程概略示图如图 5—5。 关于通风量的标准,外界空气新鲜时,指挥与连营屯兵坑道通风量要高些;外 界空气受到污染时,空气需经过滤毒,通风量可低些。我军各级坑道的最高通风量
标准如(表 5—5)。 图 5—5 密闭循环通风示意图 对于战区前沿屯兵坑道根据我军历次实验结果认为,既要以保障指战员身体 健康出发,又要考虑减轻坑道设备的负荷屯兵,坑道清洁式通风时适宜通风量为 6~7m3 3 /人·h,最低限值为 5m /人·h;滤毒式通风时适宜通风量为 4~5 m 3 /人·h, 最低限值为 3m3 /人·h。 表 5—5 我军各级坑道通风量最高设计标准 坑道类别 清洁式(m3 /人·h) 滤毒式(m3 /人·h) 连营以下 10 5 团师 12 军 15 8 集团军 15~20 8~10 卫生坑道 12~15 8~12 坑道所需最低通风量,如经过通风之后使坑道内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 1 %的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 ∑ − == 21 3 )/( CC V 通风量 AhmQ A=每人每小时所需通风量(m3 /人·h) V=每人每小时产生二氧化碳量,静止时为 20L/h,轻劳动为 28L/h,重劳动时 为 36L/h)。 Cl=二氧化碳最高限值(把百分数变成L/m’) C2=坑道内原始二氧化碳浓度(把百分数变成L/m3 ) ∑A=不同劳动强度每人每小时通风量总和(m3 /h) 例如:某屯兵坑道进驻 300 人,其中 250 静止待命,50 人从事轻劳动,坑 道内原始二氧化碳浓度为 0.04%(即 0.4L/m3 ),要求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维持 在 1%水平(即 10L/m3 ),坑道每小时总通风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20/(10-0.4)=2.08m3 /人·h (静止待命人员每人需通风量可按每人每小时 2.00m3 计算) 28/(10-0.4)=2.92m3 /人·h (轻劳动者每人需通风量可按每人每小时 3.00m3 计算) Q=∑A=(250×2.00)十(50×3.00)=650m3 /h 2.空气再生 空气再生是指坑道在密闭情况下,消除二氧化碳与补充氧。两者往往同时进 行,以延长密闭时间。 (1) 二氧化碳的消除 在坑道内撒布石灰、钠石灰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 CaO十H2O一→Ca(OH)2 Ca(OH) 2十C02一→CaC03十H20 经试验证明,每公斤钠石灰可吸收 0.5kg二氧化碳。当每人占有 4.5 m3 容积 的情况下,撒布 650g钠石灰,经 12.5~13h二氧化碳浓度方能升高至 3%。 撤布石灰的方法,一般是取 2~3 份块状生石灰砸碎,将 1 份水均匀地撒在 石灰上,使其成粉状。根据坑道人员的多少,计量将石灰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或
标准如(表 5—5)。 图 5—5 密闭循环通风示意图 对于战区前沿屯兵坑道根据我军历次实验结果认为,既要以保障指战员身体 健康出发,又要考虑减轻坑道设备的负荷屯兵,坑道清洁式通风时适宜通风量为 6~7m3 3 /人·h,最低限值为 5m /人·h;滤毒式通风时适宜通风量为 4~5 m 3 /人·h, 最低限值为 3m3 /人·h。 表 5—5 我军各级坑道通风量最高设计标准 坑道类别 清洁式(m3 /人·h) 滤毒式(m3 /人·h) 连营以下 10 5 团师 12 军 15 8 集团军 15~20 8~10 卫生坑道 12~15 8~12 坑道所需最低通风量,如经过通风之后使坑道内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 1 %的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 ∑ − == 21 3 )/( CC V 通风量 AhmQ A=每人每小时所需通风量(m3 /人·h) V=每人每小时产生二氧化碳量,静止时为 20L/h,轻劳动为 28L/h,重劳动时 为 36L/h)。 Cl=二氧化碳最高限值(把百分数变成L/m’) C2=坑道内原始二氧化碳浓度(把百分数变成L/m3 ) ∑A=不同劳动强度每人每小时通风量总和(m3 /h) 例如:某屯兵坑道进驻 300 人,其中 250 静止待命,50 人从事轻劳动,坑 道内原始二氧化碳浓度为 0.04%(即 0.4L/m3 ),要求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维持 在 1%水平(即 10L/m3 ),坑道每小时总通风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20/(10-0.4)=2.08m3 /人·h (静止待命人员每人需通风量可按每人每小时 2.00m3 计算) 28/(10-0.4)=2.92m3 /人·h (轻劳动者每人需通风量可按每人每小时 3.00m3 计算) Q=∑A=(250×2.00)十(50×3.00)=650m3 /h 2.空气再生 空气再生是指坑道在密闭情况下,消除二氧化碳与补充氧。两者往往同时进 行,以延长密闭时间。 (1) 二氧化碳的消除 在坑道内撒布石灰、钠石灰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 CaO十H2O一→Ca(OH)2 Ca(OH) 2十C02一→CaC03十H20 经试验证明,每公斤钠石灰可吸收 0.5kg二氧化碳。当每人占有 4.5 m3 容积 的情况下,撒布 650g钠石灰,经 12.5~13h二氧化碳浓度方能升高至 3%。 撤布石灰的方法,一般是取 2~3 份块状生石灰砸碎,将 1 份水均匀地撒在 石灰上,使其成粉状。根据坑道人员的多少,计量将石灰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或
直接撒在地面上,每人需撒布 0.2m3 、1cm厚的石灰层。为了充分发挥吸收二氧化 碳的效果,应每半小时搅拌一次。 撒布的时机为:首先是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接近 3%时使用,即在灯火自行 熄灭或部分人员出现头痛、头晕、气喘时开始撤布。每人平均用生石灰 l00g 或 钠石灰 50g 时,在 l0h 之内二氧化碳浓度能维持在 2.5%以下;其次是坑道密闭 前实行预防性撤布,每立方米空间撒布 200g 石灰,经 23h 密闭,坑道内二氧化 碳浓度能维持在 0.9%;在同样条件下,没有撤石灰时,二氧化碳浓度则为 2.8 %。 如果有条件时,将石灰与金属氢氧化物加水混合强化,可提高石灰吸收二氧 化碳能力。日本有人用Ca(OH)2或CaO与金属氢氧化物和水混合,将混合物制成小 珠,干燥后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提高。如以 3.5kgCa(OH)2与 500gLiOH加 1.1L水, 混合制成小珠,在l05℃氮气流里干燥 20h,得多孔粉状吸收剂(比表面为 37m3 /g), 可吸收二氧化碳 82%,而普通Ca(OH)2只能吸收 53%。美国用一种叫Baralyme的 吸收剂供密闭掩体消除二氧化碳。其配方按重量百分比:Ba(OH)2·8H20 20%, Ca(OH)2 80%,KOH、湿润剂、指示剂均微量。1kg Baralyme可吸收二氧化碳 350g。 经现场试验,铺层厚度 12.5cm,l0O人密闭 24h,二氧化碳浓度低于 3%。美国 还报告一种可连续再生使用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即用碱金属碳酸盐细粉与干燥后 的氢氧化铝构成增效吸附剂,吸收二氧化碳时,使碳酸盐转为碳酸氢盐,加热再生 后又转为碳酸盐并放出二氧化碳,这种吸附剂反复再生不影响吸附二氧化碳的性 能。 (2) 供氧除二氧化碳措施 使用再生氧装置,在消除二氧化碳的同时补充供氧。我军常用“氯酸盐氧烛”、 “再生氧板”和“供氧除二氧化碳制剂”。 ① 化学供氧器 是利用氯酸盐在高温下分解产氧的原理,其化学反应为: 2NaClO3一→2NaCl十 302个 供氧器主要结构如图 5—6。外观为钟罩型,高 480mm,最大直径 185mm,重 量 2.0kg。外壳可耐受 15kg/m2 压力,过滤层在 25cm水柱压力下仍有过滤效果。 将产氧粉装在广口玻璃瓶中,玻璃瓶装在铝制的护罐内,为滤除粉尘使氧气通过 滤层。过滤圈固定在底座上,底座上加外罩,用锁紧手柄卡紧。 使用我军研制的产氧粉时,用容易点火和产热量高的引火粉点燃。当密闭坑 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2.5%以上时,用点燃火柴点燃引火粉。此种火柴燃烧 时不需外界空气,而且不产生使人不快的气味。产氧粉每瓶装 1.2kg,点燃后放 图 5—6 化学供氧器示意图 氧时间 13min,供给氧气量为 325L 左右。按 每人需氧 22L/h 计算,可供 13~15 人 1h 用。产氧粉燃烧后可再装 入产氧粉连续使用。 点燃火柴、产氧粉燃烧时,由于原料和加工过程混入微量杂质,产生某些有 害物质如氯气、氧化铝等,也会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但经坑道空气的稀释 可低于卫生标准,虽铝仍高于卫生标准,但短时间的吸入量对人无害。 ② 再生氧板 是由过氧化物组成。空气通过再生氧板时,释放氧气,同时可吸收二氧化碳, 其化学反应式为: K204十 2H20 一→4KOH十 302↑
直接撒在地面上,每人需撒布 0.2m3 、1cm厚的石灰层。为了充分发挥吸收二氧化 碳的效果,应每半小时搅拌一次。 撒布的时机为:首先是坑道内二氧化碳浓度接近 3%时使用,即在灯火自行 熄灭或部分人员出现头痛、头晕、气喘时开始撤布。每人平均用生石灰 l00g 或 钠石灰 50g 时,在 l0h 之内二氧化碳浓度能维持在 2.5%以下;其次是坑道密闭 前实行预防性撤布,每立方米空间撒布 200g 石灰,经 23h 密闭,坑道内二氧化 碳浓度能维持在 0.9%;在同样条件下,没有撤石灰时,二氧化碳浓度则为 2.8 %。 如果有条件时,将石灰与金属氢氧化物加水混合强化,可提高石灰吸收二氧 化碳能力。日本有人用Ca(OH)2或CaO与金属氢氧化物和水混合,将混合物制成小 珠,干燥后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提高。如以 3.5kgCa(OH)2与 500gLiOH加 1.1L水, 混合制成小珠,在l05℃氮气流里干燥 20h,得多孔粉状吸收剂(比表面为 37m3 /g), 可吸收二氧化碳 82%,而普通Ca(OH)2只能吸收 53%。美国用一种叫Baralyme的 吸收剂供密闭掩体消除二氧化碳。其配方按重量百分比:Ba(OH)2·8H20 20%, Ca(OH)2 80%,KOH、湿润剂、指示剂均微量。1kg Baralyme可吸收二氧化碳 350g。 经现场试验,铺层厚度 12.5cm,l0O人密闭 24h,二氧化碳浓度低于 3%。美国 还报告一种可连续再生使用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即用碱金属碳酸盐细粉与干燥后 的氢氧化铝构成增效吸附剂,吸收二氧化碳时,使碳酸盐转为碳酸氢盐,加热再生 后又转为碳酸盐并放出二氧化碳,这种吸附剂反复再生不影响吸附二氧化碳的性 能。 (2) 供氧除二氧化碳措施 使用再生氧装置,在消除二氧化碳的同时补充供氧。我军常用“氯酸盐氧烛”、 “再生氧板”和“供氧除二氧化碳制剂”。 ① 化学供氧器 是利用氯酸盐在高温下分解产氧的原理,其化学反应为: 2NaClO3一→2NaCl十 302个 供氧器主要结构如图 5—6。外观为钟罩型,高 480mm,最大直径 185mm,重 量 2.0kg。外壳可耐受 15kg/m2 压力,过滤层在 25cm水柱压力下仍有过滤效果。 将产氧粉装在广口玻璃瓶中,玻璃瓶装在铝制的护罐内,为滤除粉尘使氧气通过 滤层。过滤圈固定在底座上,底座上加外罩,用锁紧手柄卡紧。 使用我军研制的产氧粉时,用容易点火和产热量高的引火粉点燃。当密闭坑 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2.5%以上时,用点燃火柴点燃引火粉。此种火柴燃烧 时不需外界空气,而且不产生使人不快的气味。产氧粉每瓶装 1.2kg,点燃后放 图 5—6 化学供氧器示意图 氧时间 13min,供给氧气量为 325L 左右。按 每人需氧 22L/h 计算,可供 13~15 人 1h 用。产氧粉燃烧后可再装 入产氧粉连续使用。 点燃火柴、产氧粉燃烧时,由于原料和加工过程混入微量杂质,产生某些有 害物质如氯气、氧化铝等,也会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但经坑道空气的稀释 可低于卫生标准,虽铝仍高于卫生标准,但短时间的吸入量对人无害。 ② 再生氧板 是由过氧化物组成。空气通过再生氧板时,释放氧气,同时可吸收二氧化碳, 其化学反应式为: K204十 2H20 一→4KOH十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