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2.64KB 文档页数:3
利用Al-N-O选择性吸收层之间产生的干涉效应,改善吸收表面的光学性能(吸收率α和发射率ε).通过工艺实验确定了2种不同金属填充因子的双吸收层结构.与多层渐变吸收表面相比双吸收层结构吸收表面具有膜系结构简单、高温下性能稳定、发射率较低等优点.吸收表面的吸收率α为0.93~0.95,发射率ε(353K)为0.04~0.06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64.5KB 文档页数:29
17-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间距为0.3mm,用单色光垂直照 射双缝,在离缝1.20m的屏上测得中央明纹一侧第5条暗纹与 另一侧第5条暗纹间的距离为22.78mm。问所用光的波长为多 少?是什么颜色的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KB 文档页数:3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依据2000级植物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临时制片、徒手切片方法及植物绘图技术。同时,丰富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植物学实验的技能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7.5KB 文档页数:3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依据2000级植物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临时制片、徒手切片方法 及植物绘图技术。同时,丰富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 学的工作方法。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的技能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7MB 文档页数:19
§14-1 光是电磁波 §14-2 光源 光波的叠加 §14-3 杨氏干涉实验 §14-4 光程与光程差 §14-5 薄膜干涉 §14-6 迈克耳逊干涉仪 §14-7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8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 §14-9 光栅衍射及光栅光谱 §14-10 偏振光和自然光 §14-11 起偏和检偏 马吕斯定律 §14-12 反射和折射产生的偏振光 §14-13 双折射现象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7MB 文档页数:19
§14-1 光是电磁波 §14-2 光源 光波的叠加 §14-3 杨氏干涉实验 §14-4 光程与光程差 §14-5 薄膜干涉 §14-6 迈克耳逊干涉仪 §14-7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8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 §14-9 光栅衍射及光栅光谱 §14-10 偏振光和自然光 §14-11 起偏和检偏 马吕斯定律 §14-12 反射和折射产生的偏振光 §14-13 双折射现象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MB 文档页数:20
§14-1 光是电磁波 §14-2 光源 光波的叠加 §14-3 杨氏干涉实验 §14-4 光程与光程差 §14-5 薄膜干涉 §14-6 迈克耳逊干涉仪 §14-7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8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 §14-9 光栅衍射及光栅光谱 §14-10 偏振光和自然光 §14-11 起偏和检偏 马吕斯定律 §14-12 反射和折射产生的偏振光 §14-13 双折射现象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9.5KB 文档页数:4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依据2000级植物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临时制 片、徒手切片方法及植物绘图技术。掌握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科特 征。同时,丰富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 学的工作方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79.5KB 文档页数:12
折射光部分偏振光,平行于入射面 的振动大于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 理论和实验证明:反射光的偏振化程度 与入射角有关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24MB 文档页数:102
色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 亲近的一种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直到17世纪中叶牛顿进行了一系列科学 实验,人们才将色彩界定于“实验的”科 学理论范畴,色彩和光产生了关系。 牛顿的色彩光学发现,支配了整个20世 纪人类的视觉美术史。 本章着重从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 理性质,即与光、人的关系来讲述色彩
首页上页78910111213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