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17)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20.5KB 文档页数:4
聚合物材料在拉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测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最基础的力学试 验。聚合物的应力-应变曲线提供力学行为的许多重要线索及表征参数(杨氏模量、 屈服应力、屈服伸长率、破坏应力、极限伸长率、断裂能等)以评价材料抵抗载荷, 抵抗变形和吸收能量的性质优劣;从宽广的试验温度和试验速度范围内测得的应力 -应变曲线有助于判断聚合物材料的强弱、软硬、韧脆和粗略估算聚合物所处的状况 与拉伸取向、结晶过程,并为设计和应用部门选用最佳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42MB 文档页数:94
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命名和分类。 2.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重要特性。 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及改性、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4.了解几种重要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目录: 7.1 高分子化合物概述 7.2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重要特性 7.3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改性与再利用 7.4 日常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 7.5 材料的未来与分子设计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82MB 文档页数:89
本章共讲四个问题: 一、高分子材料及其产品分类; 二、化学纤维、塑料、橡胶的品质表征; 三、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及加工方法概述。 四、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其中高分子材料概念及分类,化学纤维、塑料、橡胶的品质表征是重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07MB 文档页数:36
本章扼要介绍了溶胶-凝胶法的工艺原理及影响因素、溶胶-凝胶技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应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材料的主要工艺方法,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及其在无机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另外,许多新材料是多物相的、其性能是经过材料中的不同的物相协同优化的复合材料。材料复合技术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材料体系、复合方法及其应用等,本章有选择地介绍了有关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陶瓷、水泥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等材料复合新技术及新型复合材料方面的内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7.63KB 文档页数:19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的原理及应用 ① 电池原理 ② 各部分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③ 主要的应用领域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① 电极材料 ② 隔膜材料 高分子膜材料在电池中的作用 如何通过改进材料的性能来提高电池的性能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67MB 文档页数:234
1.1引言 历史的长河流过了石器时代,流过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终于在二十世纪的门口进入了五光 十色的高分子时代。尽管高分子材料作为“时代”姗姗来迟,却已在不知不觉中伴随人类走过了几 千年的路程。蚕丝棉、麻等高分子材料早在公元前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而材料骄子一橡胶的“发 现”,更为人类自觉开发和使用高分子材料开启了大门。虽然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欧洲的只是一时被认 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原胶,但从这些既能流动又具弹性的奇特物质中已经透露出材料新世纪的曙光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8KB 文档页数:18
制剂包装材料对于药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选择是否合适,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①包装材料能够保护药品不受环境条件入空气、 光、湿度、温度、微生物的影响; ②包装材料与药品不能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 ③包装材料本身应无毒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83MB 文档页数:96
1.1 原子键合 1.1.2.1 按化学组成(或基本组成)分类 1. 金属材料 2. 无机非金属材料 3. 高分子材料(聚合物) 4. 复合材料 1.2 原子的规则排列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1KB 文档页数:2
一、填空题: 1、陶瓷材料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其中导电性与点缺陷有直接 关系。 2、陶瓷材料的塑性和韧性较低,这是陶瓷材料的最大弱点。 3、陶瓷材料热膨胀系数小,这是由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决定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2MB 文档页数:9
碳/碳复合材料作为热防护材料多用在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机翼前缘等位置。为准确预测其传热及烧蚀响应,采用多场耦合策略,考虑外部流场热化学非平衡效应、固体材料传热以及材料表面烧蚀,建立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下碳/碳复合材料的流?热?烧蚀多场耦合模型,预测碳/碳复合材料瞬态温度场分布、烧蚀速率以及烧蚀外形变化等。计算得到材料模型驻点区壁面温度和热流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初始时刻热流值较大,1 s时驻点热流密度为17.22 MW?m?2,随着时间推移,壁面温度增大,驻点区温度梯度减小,热流值也减小,30 s时驻点热流密度为10.22 MW?m?2。材料模型驻点区的温度较高,材料表面反应活跃,烧蚀较为严重,而模型侧面只发生少量烧蚀,烧蚀前后材料模型外形发生一定的变化,前缘半径增大,30 s时材料驻点烧蚀深度为17.47 mm。结果表明:在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下,碳/碳材料模型发生一定的烧蚀后退,导致外部流场以及热载荷发生变化,采用流?热?烧蚀多场耦合模型可有效预测不同时刻材料的传热及烧蚀响应,为热防护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页上页78910111213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1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