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20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20.5KB 文档页数:11
一、合成 汇交力系的合力等于各力的矢量和。 合力封闭了由n个力组成的折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8MB 文档页数:9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分析手段,表征了Al−Zn−Mg−Cu−Zr−(Sc)合金搅拌摩擦焊(FSW)接头的显微组织和性能,探究了Sc元素对改善超高强Al−Zn−Mg−Cu−Zr合金焊接性能的作用机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3MB 文档页数:36
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FeTiO3)探 明储量约15亿吨。钛是未来的钢铁:质 轻,抗腐蚀,硬度大,是宇航、航海、 化工设备等的理想材料。 第九章 过渡元素(一) 钛合金还有记忆功能( Ti-Ni合金)、超导功能 (Nb-Ti合金)和储氢功能(Ti-Mn、Ti-Fe等)。 钛能与骨骼肌肉生长在一起,称为“生物金属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7MB 文档页数:11
针对目前锂离子电池寿命预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态分解的锂离子电池组合预测模型,从而学习锂离子电池退化过程的微小变化。该方法在单一长短期记忆(LSTM)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自适应噪声完全集成的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算法将锂电池容量分为主退化趋势和若干局部退化趋势,然后使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NN)算法分别对所分解的若干退化数据进行寿命预测,最后将若干预测结果进行有效集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CEEMDAN?LSTM锂离子电池组合预测模型最大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不超过1.5%,平均相对误差在3%以内,且优于其他预测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55.73KB 文档页数:12
探究了菌渣的水热液化转换成生物油燃料的过程。结果表明,抗生素菌渣在260 ℃、保留时间是135 min时,获得最大的生物油产率(28.01%)。通过6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催化,加入催化剂后,生物油产率最大的是Na2CO3(36.06%)和NaOH(36.31%)。碱催化的生物油的含氮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在41.16%~49.74%之间,而酸催化产生的生物油含氮化合物的量在57.62%~59.32%之间。通过调节催化剂Na2CO3、NaOH的添加量发现,在投加量为8%时,生物油含氮量均最低,Na2CO3和NaOH催化产生的生物油组分的含氮化合物质量分数分别为29.12%和35.67%。在催化剂投加量为10%时,对氧的脱除效果都最好,分别为32.12%和29.02%,此时产生的生物油的热值达到最大(达到33.3220和34.7320 MJ?kg?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6MB 文档页数:231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第二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第三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第四章 合金的结构与相图 第五章 铁碳合金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第七章 合金钢 第八章 铸铁 第九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第十章 机械工程非金属材料 第十一章 机械零件的选材 附录 实验指导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1MB 文档页数:19
第一节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 第二节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投影特性及画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87MB 文档页数:35
§1铁碳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2铁碳合金相图 §3碳钢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7MB 文档页数:16
1.定义 2.发展 3.组成及分类 4.包合原理 5.包合材料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9.61MB 文档页数:15
采用\热旋锻-拉拔\方法制备了直径为φ65 μm、包覆铜层厚度较均匀、表面质量高和界面结合质量良好的铜包铝复合微丝,研究了合理热旋制度、热旋复合成形铜包铝线材的组织和界面结合状态以及中间退火和拉拔对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旋锻制度为旋锻温度350℃,单道次变形量40%,旋锻后形成了动态再结晶组织和厚度为0.7 μm的界面扩散层.复合线材的合理退火工艺参数为350℃/30 min (退火温度350℃、退火时间30 min),该条件下退火后线材延伸率达到最高值35.7%,界面扩散层厚度约为2.1 μm,退火后铜层和铝芯发生再结晶,组织内部形成等轴晶组织.当退火温度超过350℃时,铜层和铝芯晶粒长大,界面扩散层厚度增加,从而导致线材的延伸率下降.将单道次变形量控制在15%~20%,经过粗拉,制备了φ0.96 mm的丝材;粗拉后不进行退火处理,将单道次变形量控制在8%~15%,经过细拉,制备了表面光洁、直径为φ65 μm的复合微丝.在拉拔过程中,铜层和铝芯均出现〈111〉丝织构
首页上页10610710810911011111211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2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