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26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3MB 文档页数:81
扫描作用 图像构成 放大倍率 像元 景深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4MB 文档页数:122
1、 金相显微镜构造及使用(2 学时) .3 2、 金相试样的制备(2 学时) .7 3、 铁碳平衡组织观察(2 学时) .10 4、 显微硬度的测定与数码显微摄影(2 学时).14 5、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3 学时) .21 6、 钢的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3 学时) .24 7、 淬火钢中马氏体形态观察(3 学时) .28 8、 合金的流动性及其测定(2 学时) .30 9、 典型铸锭组织分析(2 学时) .33 10、 典型焊接接头显微组织观察(2 学时) .35 11、 冲压模具的结构分析与拆装(2 学时) .38 12、 钢的淬透性测定(2 学时) .41 13、 钢的热处理及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与性能(4 学时) .43 14、 渗碳目的及渗碳后组织观察(2 学时) .49 15、 一次摆锤冲击弯曲试验(2 学时) .51 16、 断裂韧性 K1C 的测定(4 学时) .55 17、 硬度的测定(2 学时) .59 18、 低碳钢的静拉伸实验(2 学时) .63 19、 X 射线晶体分析仪介绍及单相立方晶系物质粉末相计算(2 学时).67 20、 利用 X 射线衍射仪进行多相物质的相分析(2 学时) .69 2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样品制备及观察(2 学时) .72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仪结构与样品分析(2 学时) .75 23、 常用结构钢组织观察(2 学时) .77 24、 常用铸铁不同状态组织观察与分析(2 学时).81 25、 齿轮钢和轴承钢金相组织观察(2 学时).83 26、 工具钢、模具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显微组织(2 学时).86 27、 常用有色金属与特种合金的组织观察(2 学时) .95 28、 材料表面预处理综合实验(4 学时) .99 29、 金属高温氧化速度的测定(2 学时) .101 30、 电极电位和极化曲线测定(4 学时) .104 31、 动电位扫描测定不锈钢点蚀电位(2 学时) .108 32、 不锈钢表面电化学合成导电涂层的工艺实验(4 学时).111 33、 金属材料热处理综合实验 .115 34、 附录 1 电化学试样的制备 .120 35、 附录 2 HDV-7 型恒电位仪使用方法 .12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03MB 文档页数:89
第一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简介 第一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类别 一、X线检查技术 二、CT检查技术 三、磁共振检查技术 四、超声检查技术 第二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的操作性及特点 一、临床验证性实验的特点 二、满足临床要求的实验特点 第二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实习要求 第一节实验的要求 一、实验类型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要求 四、实验报告要求 第二节实习的作用及要求 一、实习的作用 二、实习的方法及要求 第三节误差理论及实验数据处理 一、实验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误差的表示方法 三、数据处理方法 四、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Ⅹ线检查技术实验 第一节常规X线检查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简介 一、解剖学的基准轴线与基准面 二、解剖学方位 三、关节运动 四、X线摄影方向 五、体位 六、X线摄影位置 七、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八、X线照片标记 第二节X线摄影因素选择及注意事项 一、X线摄影因素选择 二、X线机使用注意事项 三、各部位摄影注意事项 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实验 一、X线摄影步骤 二、X线机组件的认识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头颅摄影位置 实验二胸廓摄影位置 实验三肺、心脏摄影位置 实验四腹部摄影位置 实验五脊柱摄影位置 实验六骨盆摄影位置 实验七上肢摄影位置 实验八下肢摄影位置 实验九X线摄影(CR)系统摄影 实验十DR摄影 实验十一心血管造影检查见习 实验十二静脉尿路造影见习 实验十三子宫输卵管造影 实验十四上消化道造影 实验十五视读条件的检测 第四章CT检查技术实验 第一节CT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CT机的主要结构 二、CT机的工作原理 三、CT机的工作过程 第二节CT检查前准备 一、一般准备 二、腹部CT检查肠道准备 三、PET-CT检查前准备 四、小儿CT检查前准备 五、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准备 第三节CT检查注意事项 第四节实验内容 实验一颅脑平扫 实验二胸部、腹部、脊柱CT平扫 实验三CT增强扫描、CTA及图像后处理 第四章磁共振成像检查实验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的基本结构 一、磁体系统 二、射频发射和接收系统 三、图像重建及显示系统 四、检查床及图像记录存储系统 五、软件系统 第二节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一、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二、磁共振成像的立体定位 第三节脉冲序列 一、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二、快速成像序列 第四节MRI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92MB 文档页数:235
第一节 成像原理 第二节 扫描方式与数据采集 第三节 CT图像重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96MB 文档页数:8
由于矿石粒径配比、表面粗糙度、密度等性质差异,筑堆过程中堆内极易出现矿石颗粒偏析现象.细粒层是导致矿石表面受侵蚀程度不均的关键因素,其严重制约了铜矿资源的高效浸取.为探究细粒层对矿石浸出效果、表面形貌及钝化现象的影响,选取粗颗粒矿石(4 mm < d < 6 mm)与细颗粒矿石(2 mm < d < 4 mm),开展不同细粒层位置下次生硫化铜矿微生物浸出实验.结合CT扫描与冷场电镜扫描技术等分析手段,从宏、细、微观多层面,探究不同细粒层位置下矿石宏观浸出规律,细观矿石团聚结块,微观表面形貌特征与钝化.结果表明:细粒层导致铜浸出率普遍降低,均低于无细粒层、均匀粗颗粒介质的实验组;不同矿堆位置处细粒层对浸出效果影响不同,细粒层位于顶部的实验组铜浸出效果最优,浸矿60 d铜浸出率达71.3%;同一细粒层不同位置处矿石表面孔裂结构演化程度不一;浸矿60 d后,铜浸出率趋于峰值,矿石团聚结块与钝化现象显著,矿石表面形成以黄钾铁矾、多硫化物、胞外多聚物、硫膜为主的钝化物质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7MB 文档页数:36
第一章: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第二章:非接触视频测量仪 第三章: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第四章:FARO FOCUS3D三维激光扫描仪 第五章:Leica超站仪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2MB 文档页数:7
以茄子为原材料,通过水热处理–后续热解法及直接热解法分别制备出两种不同的茄子衍生多孔碳材料(HBPC和BPC)。以茄子衍生多孔碳材料为载体,采用真空浸渍法负载相变芯材聚乙二醇(PEG2000),制备出聚乙二醇/茄子衍生多孔碳材料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压汞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直接热解法制得的茄子衍生多孔碳材料为载体的聚乙二醇/茄子衍生多孔碳材料复合相变材料具有更好的相变储热效果,负载聚乙二醇的质量分数高达90.60%,熔融潜热为133.98 J·g?1,达到了较好的定形相变效果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05MB 文档页数:8
设计了一种0.7C的低合金超细贝氏体钢,并通过膨胀仪、二体磨损实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能谱仪,研究了不同等温淬火温度对超细贝氏体钢的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微观组织以及干滑动摩擦耐磨性的影响,揭示超细贝氏体钢在二体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能和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温温度下的超细贝氏体钢都由片层状贝氏体铁素体和薄膜状以及块状的残留奥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超细贝氏体的相变速率提高,相变孕育期及相变完成时间缩短,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增加,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硬度值有所降低;超细贝氏体钢磨损面形貌以平直的犁沟为主,主要的磨损机理为显微切削;不同等温温度下所获得的超细贝氏体的耐磨性能都优于回火马氏体,且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耐磨性能提高.其中在250℃等温所获得的超细贝氏体钢具有最优的耐磨性能,其相对耐磨性为回火马氏体的1.28倍.这主要与超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的细化及磨损过程中残留奥氏体的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TRIP)效应有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MB 文档页数:7
采用电解相分析方法, 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对高铝铁素体基体中的析出相颗粒粉末和电解液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钢中固态析出相主要为NbC以及少量的Al2O3和AlN夹杂.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再加热温度下NbC分布状态, 发现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 铸态组织中存在的NbC析出逐渐回溶, 数量随之减少且发生明显的粗化行为. 当温度升高到1100℃, 大部分NbC已经回溶到高温铁素体基体中. 在利用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分析Nb及其碳化物的热力学性质基础上, 计算得到Al与Nb的相互作用系数, 表明Al能够降低Nb在铁素体基体中的活度, 提高其在基体中的固溶度, 进一步得到了NbC在高铝铁素体钢中的固溶度积公式, 发展了高温铁素体中的Nb微合金化理论, 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7.5KB 文档页数:13
• DDA直线扫描转换算法 • Bresenham画线算法
首页上页8910111213141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26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