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30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4.45KB 文档页数:4
研究了原料粒度、粘结剂的用量、配碳量等因素对铬铁矿球团生球性能的影响,以及温度和还原时间对金属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50℃还原15min,铬金属化率达90%以上配碳量应比理论配碳量过量20%。用1:3的H2SO4对还原球团采用加热回流法溶样,解决了金属铬及金属铁的化学分析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9.81KB 文档页数:6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和模糊C均值(FCM)算法的岩体结构面混合聚类方法.利用GA的全局搜索性能,求得初始聚类中心;在此基础上利用FCM算法,根据精度要求再作进一步求解.该方法避免了人为划定分类界限的主观性,消除了FCM聚类算法的局部最优的弱点,解决了采用普通遗传算法聚类时搜索速度和聚类精度的矛盾.结合实测数据,对应用该方法进行结构面组识别的步骤、参数选取、分组有效性、优势方位的判定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0.21KB 文档页数:8
以实验室活性炭吸附床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维吸附床内煤矿乏风流动、吸附传质的数学模型.首先对活性炭富集煤矿乏风瓦斯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各个循环步骤下床内详细的浓度分布和吸附量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进而采用此模型,改变吸附压强、解吸压强和解吸温度等参数,对不同工况下瓦斯分离富集过程进行了对比模拟研究,揭示了煤矿乏风瓦斯变压吸附分离特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3.88KB 文档页数:6
基于鲁棒二次稳定性理论,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研究了具有时变状态时滞的不确定系统的鲁棒H∞控制问题,给出了对所有允许不确定性,被控对象满足H∞范数界γ约束下鲁棒二次稳定的一个充分条件.通过求解一个线性矩阵不等式,即可获得H∞状态反馈控制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2.73KB 文档页数:5
为了研究大同矿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和瓦斯突出形成的冲击地压、采矿工程围岩破坏等动力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采用改进型CSIRO空心包体应变计,对大同矿区进行了四个测点的应力解除测量实验以及室内温度标定和围压率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利用地应力计算机程序优化求解出每个测点地应力张量,再结合矿区地质构造分析地应力与矿区地质构造的关系.通过研究,获得了大同矿区的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2KB 文档页数:14
第九章民用建筑结构施图 9.1概述 9.1.1结构施工图简介 1、结构的作用: 承受重力和传递荷载 2、荷载的传递过程: 外力楼板墙基础地基 外力楼板梁柱基础地基 3、分类 ·标准:按主要承重构件所采用的材料不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46MB 文档页数:650
过去十几年间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最优化方法在 数学上是一种求极值的方法,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现在它已 渗透到科学、技术、工程、经济各领域。 实际上人们做任何一件事,不管是分析问题,还是进行综合、 作出决策,都要用一种标准衡量一下是否达到了最优在科学实 验、生产技术改进、工程设计,和在生产计划管理、社会经济问题 中,人们总希望采取种种措施,以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或规定的 约束条件下得到最满意的效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7.68KB 文档页数:6
针对金川镍弃渣的特点,采用深度还原-磁选工艺,对其进行铁资源回收的综合利用实验研究,获得了铁品位为89.84%,铁回收率达93.21%的铁精矿.探讨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二元碱度、磨矿细度和磁场强度等不同实验条件对产品指标和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光学显微分析、SEM分析、化学分析等手段确定了镍弃渣与铁精矿的物相组成和特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65.36KB 文档页数:6
采用物理化学相分析技术研究了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固溶时效后的碳、氮化物析出行为,确定了析出相的类型、粒度分布、含量及组成结构式.结果表明:氮含量低的1Cr22Mn15N0.6以M23C6型碳化物析出为主,氮含量高的1Cr22Mn15N0.9以(CrFe)2N1-x型氮化物析出为主,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析出物的总量随时效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4.49KB 文档页数:4
通过煤自然发火实验和松散煤体粒度与氧化自燃性关系实验,推算出煤自燃过程中一些特性参数的计算公式.根据多孔介质流体力学、传质和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松散煤体漏风流流场、氧浓度场和温度场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松散煤体自然发火的三维动态数学模型,分析了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二维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
首页上页12312412512612712812913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30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