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4307)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7MB 文档页数:71
7.1 聚丙烯树脂牌号开发的目的、意义及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7.1.1 牌号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7.1.2 牌号开发的现状 7.1.3 牌号开发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7.2 树脂牌号开发中常用添加剂及其作用机理 7.2.1 概述 7.2.2 抗氧剂 7.2.2.1 抗氧剂作用机理 7.2.2.2 抗氧剂的分类 7.2.2.3 选择抗氧剂的要求 7.2.3 光稳定剂 7.2.3.1 简介 7.2.3.2 光稳定剂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7.2.3.3 选择光稳定剂的要求 7.2.4 铜抑制剂 7.2.5 抗静电剂 7.2.6 成核剂 7.2.7 爽滑剂、开口剂 7.2.8 分子量调节剂 7.2.9 抗菌剂 7.2.10 润滑剂 7.3 树脂牌号开发中添加剂配方设计 7.3.1 概述 7.3.1.1 配方设计原则 7.3.1.2 添加剂的选择依据 7.3.1.3 加入添加剂的效应 7.3.2 聚丙烯配方设计与实例 7.3.2.1 聚丙烯抗氧化配方设计 7.3.2.2 添加铜抑制剂的聚丙烯配方设计及实例 7.3.2.3 抗静电聚丙烯配方设计及实例 7.3.2.4 添加成核剂的聚丙烯配方设计及实例 7.3.2.5 添加爽滑剂、开口剂聚丙烯配方设计及实例 7.3.2.6 添加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的聚丙烯配方设计及实例。 7.3.2.7 添加抗菌剂的聚丙烯配方 7.4 聚丙烯牌号开发中树脂微覌结构设计探讨 7.4.1 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BOPP) 7.4.1.1 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生产过程简述 7.4.1.2 树脂微观结构对工艺过程的影响。 7.4.2 聚丙烯流涎薄膜 7.4.2.1 流涎膜生产过程 7.4.2.2 流涎膜对树脂要求 7.4.3 聚丙烯纤维(丙纶) 7.4.3.1 生产方法与品种 7.4.3.2 聚丙烯纤维所用原料对工艺和产品影响 7.4.4 编织袋用的扁丝 7.4.5 注塑 7.4.6 泡沫成型,热成型等加工工艺用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7.4.7 高刚性聚丙烯 7.4.8 热水管用聚丙烯 7.4.9 抗冲击型聚丙烯(嵌段聚丙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29MB 文档页数:119
6.1 生产工艺综述 6.1.1 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 6.1.2 我国聚丙烯工艺技术的发展 6.2 浆液法聚合工艺 6.2.1 工艺概述 6.2.2 Montedison 公司浆液法工艺 6.2.3 Hercules 浆液法工艺 6.2.4 Amoco 化学公司浆液法工艺 6.2.5 三井油化公司浆液法工艺 6.2.6 现代浆液法工艺 6.3 溶液法聚合工艺 6.4 本体法聚合工艺 6.4.1 工艺概述 6.4.2 间歇法聚合工艺 6.4.3 连续式聚合工艺 6.5 本体法-气相法组合聚合工艺 6.5.1 Spheripol 工艺 6.5.2 Hypol 工艺 6.5.3 Borstar 工艺 6.6 气相聚合工艺 6.6.1 气相法工艺概况 6.6.2 Novolen 工艺 6.6.3 Unipol 工艺 6.6.4 Innovene 气相法工艺 6.6.5 Chisso 气相法工艺 6.6.6 住友(Sumitomo)气相法工艺 6.6.7 反应器颗粒技术及 Catalloy 工艺 6.7 工艺技术比较 6.7.1 技术性比较 6.7.2 经济性比较 6.8 原料及公用工程供应和消耗 6.8.1 丙烯的制造 6.8.2 丙烯等主要原料的规格和供应 6.8.3 公用工程的主要规格 6.8.4 原料及公用工程的典型消耗 6.9 聚合物的后处理 6.9.1 挤压造粒 6.9.2 产品均化及包装储存 6.10 工艺控制及先进控制 6.10.1 聚丙烯装置工艺控制 6.10.2 聚丙烯装置的先进过程控制 6.10.2.1 概述 6.10.2.2 APC 系统构成 6.11 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 6.11.1 安全 6.11.2 三废及环保 6.12 生产工艺发展趋势 6.12.1 催化剂仍是工艺技术发展的推动力 6.12.2 改进现有技术或开发新工艺技术使产品进一步的多样化和高性能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03KB 文档页数:28
1、 掌握内容 (1)单效蒸发过程及其计算,如蒸发水量、加热蒸汽消耗量及传热面积计算;有效温度差及各种温度差损失的来由及其计算; (2)蒸发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 熟悉内容 (1)真空蒸发的特点及其应用; (2)多效蒸发的流程及其计算要点; (3)蒸发操作效数限制及蒸发过程的节能措施; (4)蒸发过程的强化。 3、了解内容 (1)蒸发操作的特点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各种蒸发器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范围; (3)蒸发器的选型原则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2.5KB 文档页数:3
固定床中颗粒间存在着网络状的空隙形成许多可供流体通过的细小通道。这些通道是曲折而且互相 交联,其截面大小和形状又是很不规则的。流体通过如此复杂的通道时的阻力(压降)自然难以进行 理论计算,必须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现在介绍一种实验规划方法——数学模型法。 4.3.1颗粒床层的简化模型 (1)床层的简化物理模型 在固定床内大量细小而密集的固体颗粒对流体的运动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此阻力一方面可使流体沿 床截面的速度分布变的相当均匀,另一方面却在床层两端造成很大压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8.5KB 文档页数:1
化学吸收通常指溶质气体A溶于溶液后,即与溶液中不挥发的反应剂B组分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 A+BP,这是一种传质与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由于在吸收的同时液相伴有化学变化,使其中的 溶质转化为反应产物,因而具有下述几个主要的优点: 优点:①化学反应提高了吸收的选择性;②加快吸收速率,设备容积↓,设备投资费↓;③反应增 加了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吸收剂用量↓④反应降低了溶 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可较彻底地除去气相中很少量的有害 气体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43KB 文档页数:2
9液体精馏 9.1蒸馏概述 本章讨论分离均相液体混合物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一液体蒸馏及精馏。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蒸馏及精 馏的区别。 (1)蒸馏及精馏的分离依据 液体均具有挥发成蒸汽的能力,但各种液体的挥发性各不相同。习惯上,将液体混合物中的易挥发 组分A称为轻组分,难挥发组分B则称为重组分。将液体混合物加热至泡点以上沸腾使之部分汽化必有 yA>xA;反之将混合蒸汽冷却到露点以下使之部分冷凝必有xB>yB·上述两种情况所得到的气液组成 均满足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87MB 文档页数:45
1、相:体系中具有相同组成,相同物理性质和相同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 2、均相:凡物系内部各处物理料质均匀而不存在相界面者,称为均相混合物或均相物系。溶液及混合气都是均相混合物。 3、非均相:凡物系内部有隔开两相的界面存在,而界面两侧的物料性质截然不同者,称为非均相混合物或非均相物系。 非均相非均相物系里,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称为分散物质(或分散相),包围着分散物质而处于连续状态的流体,称为分散介质(或连续相)。如浮悬液中的固体颗粒,称为分散物质,液体是分散介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2MB 文档页数:169
《科技论文写作》 《高等数学 A》 《线性代数 B》 《大学物理 B》 《物理实验 C》 《生物化学 E》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C 语言程序设计》 《C 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 《结构化学》 《化学工程基础》 《化学工程基础实验》 《化学综合实验》 《高等有机化学》 《有机合成》 《现代色谱分析》 《有机波谱分析》 《分子模拟》 《分子模拟》实验 《高分子化学》 《科学研究入门》 《天然物质结构与表征》 《电分析化学》 《精细化工概论》教学大钢 《催化原理》 《功能材料》 《胶体与表面化学》 《金属有机化学》 《量子化学基础》 《环境化学》 《杂环化学》 《药物合成化学》 《材料化学》 《高等无机化学》 《化学史》 《研究型化学实验》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39MB 文档页数:101
分类 (1) 逐级接触式——板式塔 板式塔:内装塔板,气液传质在板上液层空间内进行; (2) 连续接触式——填料塔、湍球塔 填料塔:内装填料,气液传质在填料润湿表面进行。 (3) 其它传质设备 湿壁塔;鼓泡塔;文丘里混合器…… 功能 气液相传质的场所 提供足够大的传质接触面积 强化气液两相的湍流强度 塔设备的研发思路: (1) 总体上保证气液两相呈逆流流动 提供最大的传质推动力 (2) 每块板上或填料层内保证气液两相充分接触 尽可能减小传质阻力 (3) 提供足够大的气液两相通道 保证大通量、低压降、合适的弹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2MB 文档页数:114
分子扩散、菲克定律的定义及其应用,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的速率方程;对流传质概念;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概念,亨利定律及各种表达式和相互间的关系,相平衡的应用;双膜理论要点;总传质系数及总传质速率方程;吸收过程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推导及其物理意义;最小液气比概念及吸收剂用量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平均推动力法和吸收因数法);吸收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首页上页13914014114214314414514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430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