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46.46KB 文档页数:7
对嗜热金属球菌(Metallosphaera sedula)浸出镍钼硫化矿进行了研究,以探求高效可持续的生物冶金方法.结果表明:有菌组镍的浸出率均在91%以上,而无菌组为77.64%;以亚铁为能源培养的驯化菌组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为96.56%和65.43%,非驯化菌组为94.37%和60.20%;起始pH为2时浸出组镍浸出率达97.55%,钼浸出率为62.97%;粒径小于0.048mm和小于0.077mm的浸样镍浸出率分别为97.58%和95.37%,钼浸出率分别为64.46%和59.54%;低矿浆质量浓度比高矿浆质量浓度的浸出率高,5g·L-1矿浆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达98.67%和81.87%;在无菌条件下,浸样添加0.5g·L-1Fe3+和对照组镍浸出率分别为91.19%和77.64%,钼浸出率为52.25%和50.19%;透析浸出率比非透析浸出率低;金属球菌浸出组比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组的浸出率高,前者镍和钼浸出率分别为94.01%和64.74%,后者仅为67.77%和38.1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8.31KB 文档页数:4
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深海多金属结核中有价金属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着重研究了矿浆浓度、接种量、温度、浸出过程中pH值对结核中有价金属钴和镍浸出率的影响,同时对氧化亚铁硫杆菌进行了驯化.实验表明:采用Leathen培养基,加入适量黄铁矿作为菌种的营养基质和浸出过程中的还原剂,多金属结核,在常温、酸性环境下,可直接浸出金属铜、钻、镍、锰和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7.43KB 文档页数:5
通过对低碳Mo-Cu-Nb-B系微合金钢进行连续冷却和等温实验,发现低碳Mo-Cu-Nb-B系微合金钢在过冷奥氏体亚稳定区等温,能发生针状铁素体转变.非再结晶区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时虽然能得到各类低碳贝氏体组织,但各类组织特别是针状铁素体的份额却不能有效控制.通过分阶段冷却,可以控制得到针状铁素体和板条贝氏复相组织.利用针状组织分割原奥氏体晶粒能细化组织,达到优化高强度低碳微合金钢的力学性能目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3.32KB 文档页数:4
基于Becker界面能模型,由合金相图和液态合金的过剩热力学数据,计算了M-Cu (M:Fe,Co)包晶合金亚稳液相分离时液相间的界面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54KB 文档页数:3
水质一氟、氯、溴等离子、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根、硫酸根的测定一离子色谱法(试行) 1范围 本方法可以连续测定饮用水、地面水、地下水、雨水中的F、C1、Br、nO2、nO3、PO43 和SO42 方法的测定下限一般为0.1mg/L。当进样量为00iL,用10is满刻度电导检测器时,F 为0.02mg/L(以下均用mg/L);Cr0.04;NO20.05;no30.10br.15po40.20so40.10 任何与待测阴离子保留时间相同的物质均干扰测定。待测离子的浓度在同一数量级可以 准确定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3.95KB 文档页数:6
宝钢生产的中碳亚包晶成分钢连铸坯角横裂属于沿晶界的开裂,主要发生在850℃t以下温度,对3个钢种连铸坯试样的高温力学性能的测定表明,在$\\dot \\varepsilon $=4×10-3/s应变速率下,所测钢种在熔点~700℃范围存在两个脆性温度区域,即熔点~1350℃的第I脆性温度区域和850~725℃的第Ⅲ脆性温度区域,在第Ⅲ脆性温度区域,γ单相域AlN等氮化物在γ晶界的析出和在γ+α两相区先共析α相呈网膜状,在γ晶界的析出是造成钢脆化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钢中氮、铝含量,采用较温和的二冷方式,使铸坯在矫直处的边角部温度避开第Ⅲ脆性温度区,铸坯的角横裂缺陷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33KB 文档页数:1
1范围 电位滴定法适用于一般地面水和地下水。水样中的色度、浊度过高不干扰测定。 如水样的矿化度高于1000mg/L,亚铁离子或铝离子含量超过10mg/L时,会对测定产生 干扰,可于滴定前加入1mL50%(m/V)酒石酸钾钠溶液,以消除干扰。铬、铜、胺类、氨、硼 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硫化物和无机酸类及强酸弱碱盐类均会影响测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8.39KB 文档页数:5
研究了添加Dy和Nb对纳米复合Pr2Fe14B/α-Fe永磁合金形成,组织结构及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r9Fe85B6非晶带的晶化过程,在α-Fe相初始晶化之后,出现Pr2Fe23B3亚稳相,最终形成Pr2Fe14B+α-Fe两相组织.而添加Dy或同时添加Dy和Nb后晶化过程不出现亚稳相.添加Dy和Nb元素显著地提高了纳米复合永磁合金的磁性能。最终获得了磁性能为HCI=702.4kA/m,Br=1.03T,(BH)max=132.6kJ/m3的纳米晶复合Pr8Dy1Fe84Nb1B6永磁材料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3.2KB 文档页数:6
利用KKSO多相场模型,对亚共晶模型合金的层-棒转变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共晶形态的层-棒转变不是突变而是在一定成分范围内渐变的.在各向同性界面能条件下,当次要相体积分数远小于1/π时,共晶形态将发生层-棒转变,该相以棒状形式存在;当次要相体积分数在1/π附近时,层片共晶不完全向棒状共晶转变,且随着次要相体积分数的增大,转变时刻推迟;当次要相的体积分数远大于1/π时,层片状共晶不再向棒状共晶转变.共晶形态的层-棒转变趋势与初始层片间距有关,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定性一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7
对急冷凝固镍基高温合金松散粉末热等静压成型合金中亚稳碳化物及其相间反应进行了研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粉末中合金元素的分布逐渐均匀化,但枝晶间MC能在较高的温度下保持稳定,使Ti和Zr在该处仍有较高含量.原始粉末中枝晶间主要分布着块状和花状的MC型碳化物,在预热处理过程中粉末枝晶间块状碳化物分解,发生M23C6和M6C的析出反应,而花状碳化物的成分及形貌则保持相对稳定.成型合金残余枝晶间分布的碳化物主要由块状M6C和MC及花状MC组成,形变再结晶可以促进枝晶间碳化物的溶解
首页上页121314151617181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