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8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6MB 文档页数:722
目 录 1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高等数学 A1》 《高等数学 A2》 《大学物理 A1》 《大学物理 A2》 《大学物理实验》 《结构力学》 《土力学 A》 《材料力学 A》 《房屋建筑学 A》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 《测量学 C》 《基础工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A》 《钢结构设计原理 A》 《钢结构课程设计》 《线性代数》 《理论力学 A》 《土木工程材料 B》 2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工程化学》 《电工电子技术 C》 I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 《土木工程专业导论》 《文献检索》 《流体力学 C》 建工、造价方向其他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 D》 3专业课平台必修课 造价方向课程 《工程经济学》 《工程造价 A》 《工程造价》 《管理学 B》 《建设法规》 《土木工程施工》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 《工造毕业实习》 《工造认识实习》 《工造生产实习》 建工方向课程 《单层厂房设计》 《通风工程与洁净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 A》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建工毕业设计(论文)》 《建工毕业实习》 《建工生产实习》 《建工认识实习》 岩土方向课程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施工组织》 《岩体力学 B》 《基坑工程 A》 《边坡工程》 《地基处理》 《岩土毕业设计(论文)》 《土木工程施工生产实习》实习 《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实习》 《土木认识实习》实践 《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分析》 4专业课平台选修课 《安装工程概预算》 《工程建设监理》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公路工程概预算》 《建筑设备》 《砌体结构 B》 《土木工程 CAD》 《抗震结构设计》 《弹性力学》 《高层建筑结构》 《建筑经济与项目管理》 《建筑结构试验》 《建筑结构试验》实验 《建筑设备 B》 《建筑工程概预算》 《特种结构》 《建筑结构 CAD》 《砌体结构》 《核工业概论》 《工程建设法规及监理概论》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高层建筑基础》 《地下建筑结构》 《结构抗震设计》 《基坑工程》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实践 《弹性力学 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2.65KB 文档页数:5
应用INSTRON刚性伺服试验机对不同灰砂比的充填体进行了劈拉试验,测得荷载-位移和应力-应变全曲线.结合测得的力学参数计算出相关能量耗散特征参数,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变化规律,并通过数据统计回归建立了各种能量耗散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充填体只需吸收极少能量即可满足拉伸破坏所需,拉伸破坏是影响充填体断裂性质的主导因素.为防止充填体处于受拉环境,在矿房回采时应采用边孔控制爆破和不耦合装药,优化爆轰波破岩途径,减少欠挖超挖,保证矿柱形态规整,使充填体处于非拉区域以改善其受力状况;同时在矿房充填时应对需布设工程或应力集中区域等关键部位适当加大灰砂比,以增强充填体吸收破坏能量的能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2MB 文档页数:7
采用FLAC模拟了初始内聚力及内摩擦角对具有随机材料缺陷单轴平面应变压缩岩样破坏过程及声发射的影响;采用编写的若干FISH函数规定随机缺陷及统计发生破坏的单元数目.密实的岩石服从莫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破坏准则,破坏之后呈现应变软化-理想塑性行为;缺陷在破坏之后经历理想塑性行为.随着密实岩石强度参数的提高,从应力峰值到残余应力的应力降、轴向应变增量提高,贯通试样的剪切带出现滞后,试样内部最终发生破坏的单元数降低.对于密实岩石强度参数高的试样,缺陷全部发生破坏之后,密实岩石没有立即发生破坏;应力峰值被达到之后,破坏的单元数增长不大.在加载过程中,声发射数有显著增加的三个区段.区段1、2及区段3的绝大部分位于峰前.在区段3的峰前阶段,声发射数的增加源于缺陷的长大、聚结、传播和竞争.强度参数越高,区段3越长,区段3的峰值越低.这表明当密实岩石的强度参数较高时,密实岩石单元破坏相继发生,破坏过程持续得较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2.77KB 文档页数:5
运用弹性薄板理论对急斜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基本顶岩层进行拉应力分析,得出了顶板破断的判别准则.依据判别准则实例验证了分段开采后暴露岩板所受荷载只是整个上覆岩层中的一部分,指出上覆层中存在卸载拱结构,正是结构体的存在承担了大部分上覆岩层荷载,直接影响了开采过程的矿压显现.通过对卸载拱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卸载拱是顶板岩层中的一种动态扩展结构,当原有的拱式平衡被打破,拱结构朝顶板侧上移,并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态,因此其范围是不断扩展的一个\平衡-失稳-再平衡-再失稳\的动态扩展过程,也是造成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原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6.13KB 文档页数:5
以抚顺老虎台矿田为工程背景,采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开展强矿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研究表明:0≤ML≤0.5矿震在各开采深度作为加卸载响应震级的预测效能均较好,对于阶段峰值震级的平均预测信度为0.72;ML≥1.4矿震作为加卸载响应震级,具有深度尺度效应,响应震级与开采深度成正比,一般小于预测震级0.5~1.0,对于阶段峰值震级的平均预测信度0.60;0.6≤ML<1.4矿震作为加卸载响应震级的随机性较大,分析是两种不同机制矿震混合的结果,不适宜作为加卸载响应震级;开采深度越大,地应力环境强度越高,预测敏感性和效果越好.在阜新煤田和门头沟矿田进行普适性检验,预测信度分别为0.8和0.73.试验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和方法预测强矿震具有较好的效能和应用前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4MB 文档页数:8
白音诺尔铅锌矿是我国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矿体受地层岩性、褶皱变形控制十分明显.矿区南、北矿带褶皱形态略有不同,但整体走向均为NE方向,且向SW侧伏,倾伏角约为25°左右.根据已知构造和矿化特点,用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成像系统对29线以南的高覆盖率地区进行了2号矿体的深部追索.结果表明,所选区域构成一个新的地球物理异常带,异常反映的深部地质体电性差异可以较好地用已知构造和矿化特点来解释,因此2号矿体在29线以南仍有延伸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8.94KB 文档页数:7
以德兴铜矿矿石为实验物料,采用均匀设计法确定散体渗流实验方案,在自制多功能浸出实验台架上进行水平和垂直渗流实验,实验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向下的渗流系数最大,其次为水平方式,垂直向上的渗流系数最小;均质体各向异性系数变化范围为1.38~6.73,平均值为4;粗粒含量P5在35%~60%之间以及含泥量在1%~5%之间,散体的渗流系数变化呈先升后降现象;渗流系数与孔隙率呈幂函数关系,随孔隙率增大而上升;孔隙率随0.1~0.2 mm的物料含量增加而下降,随10~8 mm和8~4 mm含量之积增大而上升;渗流指数m与雷诺数Re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对于判定渗流状态两者是一致的;西源排土场水平渗流系数为3.68×10-2m·s-1,垂直渗流系数为1.51×10-2m·s-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3MB 文档页数:7
基于自主研发的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在考虑实际开采方式的条件下,进行轴压升高和围压降低的加卸载试验,分析研究不同加卸载速率下原煤的力学特性和渗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卸载过程中,轴向应力的加载速率越大,峰值应力附近的曲线平台越长,峰值应力、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也越大,体应变则越小.不同加卸载速率比下含瓦斯煤变形模量均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减小,到破坏时再迅速降低,而后逐渐保持稳定趋势;在相同轴向应变时,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的变形模量越大.加卸载过程中,煤样的偏应力、渗透率与应变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压密与弹性阶段、屈服破坏阶段和破坏后阶段.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达到峰值应力时,含瓦斯煤的渗透率和体积变形越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1.83KB 文档页数:10
在调研国内外众多金属矿山和收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综述了国内外金属矿山开采现状及研究进展, 聚焦深部开采主要工程技术难题, 从开采动力灾害预测防控、深井高温热害控制治理、深井提升、深井开采方法工艺变革、深部选矿新技术、智能无人采矿这六个方面, 提出了解决我国深部开采难题的战略建议, 结果表明: (1)5000m开采深度将会是我国金属矿深部开采中长期战略研究目标; (2) 无绳垂直提升技术具有提升效率高, 使用限制少的特点, 建议我国重点针对此类技术装备研发; (3)将深部矿产资源开采与深部能源开发相结合, 可以有效降低深部降温成本, 是解决深部采矿经济性的新途径; (4) 新一代采矿技术需对原有的采矿模式和开采工艺进行变革, 机械连续切割破岩技术是未来超深矿井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5) 充填法是保证深部开采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对充填材料、充填工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6) 我国尚不具备全面推广遥控智能化无人采矿的条件, 可以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等方式逐步提高矿山生产自动化和遥控智能作业水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5MB 文档页数:10
页岩气储层中存在大量的纳微米孔隙,且孔隙裂缝结构复杂,气体渗流阻力大,存在多尺度渗流的问题;页岩气储层压力扰动随时间向外传播并非瞬时到达无穷远,其渗流规律就是一个压力扰动边缘动边界的问题。基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渗透率分形分布和高斯分布的渗透率表征模型,对不同形态缝网压裂特征就渗流规律进行了描述,并利用稳态依次替换法,考虑页岩储层中扩散、滑移及解吸作用,进一步研究了多级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压力扰动的传播模型,得到不同压裂条件下压力扰动边界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南方海相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储层参数,应用MATLAB编程。研究表明:压力传播动边界随时间增加逐渐向外扩展,渗透率越小,压力传播越慢;未压裂储层压力传播速度<渗透率分形分布压裂储层传播速度<渗透率高斯分布压裂储层传播速度。对于渗透率极低的页岩气储层,压力传播慢,气井自然产能低,必须对页岩气储层进行大规模的储层压裂改造,并控制压裂程度,以提高页岩气开发效果;基于压力传播动边界的扩展优化页岩储层压裂井段间距90 m,优化渗透率分形分布压裂井井间距318 m,渗透率高斯分布压裂井井间距252 m。因此应合理控制页岩储层压裂改造规模,实现优产高产。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拟合较好,验证了本研究理论模型的适用性
首页上页121314151617181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8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