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64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1.52KB 文档页数:29
3.1.1 应力张量及其分解 3.1.2 主应力及应力不变量 3.1.3 斜面上的应力和八面体上的应力 3.1.4 等效应力 3.1.5 三向Mohr 圆和Lode 应力参数 3.1.6 应力空间和主应力空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6.21KB 文档页数:7
为揭示冷轧带钢可见浪形的形成机理,通过实测残余应力值计算分布位错,提出分布位错-残余应力模型.利用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计算弹性平板中一条带有典型分布位错的直线粘接边界所产生的应力场,分析该应力场的特点及多条互相平行的带有分布位错的直线粘接边界所产生应力场间的相互影响.同时结合实测数据,给出实际分布位错的计算结果,其对应的残余应力近似值与残余应力实测值误差较小,且这一方法具有一般性.进一步分析分布位错,给出带钢屈曲挠度函数的形式,与现场实际起浪形式相吻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6.48KB 文档页数:6
分析了冲击碾压的作用机理、橡胶沥青的生成机理及应力吸收层应用性能.基于\强基薄面\理论,开展了冲击碾压、橡胶沥青及应力吸收层工艺组合技术在公路工程中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淤泥质软弱地基上的填石路堤进行冲击碾压加固是动力压密和动力固结双重作用结果;橡胶沥青的形成机理是胶粉与基质沥青在高温条件下混合后同时发生物理和化学两种反应,但以物理溶胀为主;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具有吸收应力、减缓反射裂缝、防水和增强层间黏结等优良功能.冲击碾压、橡胶沥青和应力吸收层组合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9.56KB 文档页数:5
聚铝碳硅烷是耐超高温Si-Al-C纤维的先驱体.为了制备合适的先驱体,采用聚硅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反应合成聚铝碳硅烷,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聚硅碳硅烷是含有Si-Si-Si和Si-C-Si的低聚物.通过在反应过程中从反应体系中抽取样品,并采用FTIR、GPC、1H-NMR、27Al-NMR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反应过程进行追踪分析.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存在Si-Si-Si向Si-C-Si转化的Kumada重排反应;乙酰丙酮铝的交联作用使得聚铝碳硅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支化度大大提高,乙酰丙酮铝的反应主要发生在330℃以下和400℃以上,反应产物中Al以Si-O-Al结构存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09MB 文档页数:191
第一节 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1.2.1 脂肪烃的卤取代反应 1.2.2 芳烃的卤取代反应 第三节 羰基化合物的卤取代反应 醛和酮的α-卤取代反应 烯醇和烯胺的卤取代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α-卤取代反应 第四节 醇、酚、醚的卤置换反应 第五节 羧酸的卤置换 第六节 其它官能团的卤置换反应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2.23MB 文档页数:71
7-1 概述 7-2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主应力 7-3 空间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7-4 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7-5 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7-6 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3MB 文档页数:132
一、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 二、掌握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 三、掌握一级、二级、n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 四、了解典型复杂反应的特征。 五、了解处理对行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六、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七、理解定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及速率决定步骤等处理复杂反应的近似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8.84KB 文档页数:4
利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分析(XRD)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反应火焰喷涂过程中喷涂粉末(Fe-Ti-C体系)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火焰喷涂合成TiC-Fe涂层中,喷涂粉末在飞行过程中的反应是逐步进行的.喷涂距离为125~170mm是发生反应的主要区域.在到达工件表面时,反应已基本结束.因此,与传统热喷涂相比,反应火焰喷涂的优势在于,利用廉价原料一步合成、沉积比较昂贵的涂层材料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3.97KB 文档页数:15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应力降研究及应用的一些进展。对应力降定义及计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对地震应力降整体特征、应力降与地震大小、应力降与构造环境、应力降与序列类型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重点讨论了应力降在震后趋势判定中的可能应用,并对应力降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4.33KB 文档页数:7
采用恒应变速率的凸轮式高速形变试验机,测定了低碳含铌高强度钢在热轧变形条件下的流动应力。变形条件为:变形温度750~1150℃;应变率0. 06~0.69;应变速率5~80s-1钢中铌含量0%~0.12%。分析了铌含量、变形温度、应变率和应变速率对流动应力的影响。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实验建立的流动应力数学模型可供工程计算以及轧钢生产计算机控制使用
首页上页151617181920212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64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