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6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3MB 文档页数:7
采用一种简便、快速和低温的水热法制备了超级电容器用MnO2微纳米球和微米棒粉体颗粒,并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所得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超电容性能.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50℃,KMnO4/MnCl2摩尔比2.5:1.0,反应时间3h,填充率40%。该工艺下所制的样品为α-MnO2,且呈现出空心、表面多孔的微纳米球和微米棒形貌.微纳米球的直径约为0.2-0.8μm,微米棒的直径约为30nm、长约为5μm.在此条件下,所得样品在100、150、200、250和300mA·g-1电流密度下,第5次的放电比电容分别为255、170、133、105和88F·g-1,其等效串联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分别为0.37和0.40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83KB 文档页数:6
中国科学院 一九九六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生物化学〉(B卷) 一、是非题:10题,共10分。每题答对得一分,答错一题倒扣半分,不答 者不倒扣。答“是”写“+”,答“非”写“-”,写在题后的()中。 1.米氏常数(K)是与反应系统的酶浓度无关的一个常数。() 2.与肌红蛋白不同,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组成,因此提高了它与氧的结合能力,从而增加了输氧的功能。() 3.维生素D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都在耙细胞核内。() 4.凝胶过虑法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蛋白质先从柱上流出,分子量大的后流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2MB 文档页数:8
钢渣用作建筑材料时,由于其中含有大量游离氧化钙(f-CaO),稳定性较差,通常需要改性钢渣以提高其稳定性、胶凝性. 在对钢渣、高炉渣进行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炉渣改性钢渣的可能性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高炉渣中的SiO2与钢渣中f-CaO反应,生成胶凝相,同时降低了钢渣中的f-CaO含量. 本文通过研究热态高炉渣改性钢渣,结合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改性钢渣的矿物成分、f-CaO含量、黏度变化等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随着热态高炉渣配比量的增加,改性渣黏度缓慢增加,改性钢渣中f-CaO、RO相含量降低,改性渣的胶凝性能提高. 在1550℃下,钢渣中添加10%高炉渣时,改性渣中2CaO·SiO2(C2S)、3CaO·SiO2(C3S)含量显著提高,f-CaO质量分数降至1.64%,稳定性大大提高,符合建材化使用要求. 此外,进一步使用焦炭还原改性渣中的铁,轻松实现了渣铁分离,提高改性渣的易磨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46.83KB 文档页数:8
通过简单的水热反应原位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FeS2微米球与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的介孔材料(C-S-FeS2@ MWCNT).FeS2微米球表面由纳米片状颗粒堆叠形成的厚度为~350 nm壳层, 以及以化学键的形式吸附在微球表面的碳纳米管共同构成了材料保护层.保护层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和大量的孔隙结构, 保证了锂离子扩散通道, 并有效抑制了体积膨胀.C-S-FeS2@ MWCNT在2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 250次循环可逆容量达到638 mA·h·g-1, 倍率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 为过渡金属硫化物电极材料的微米化设计和体积能量密度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24MB 文档页数:488
第一章 总论 一、概述 三、提取分离的方法 四、结构研究方法 二、生物合成 第二章 糖和苷 carbohydrates 一、概述 二、单糖的立体化学 三、糖和苷的分类 四、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五、苷键的裂解 六、糖的核磁共振性质 七、糖链的结构测定 八、糖和苷的提取分离 第三章 苯丙素类 Phenylpropanoids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Quinonoid 一、概述 二、 结构类型 三、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四、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五、醌类化合物的光谱特征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与颜色反应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terpenoids and volatile oils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三、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四、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五、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六、挥发油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 triterpenoids 一、概述 二、四环三萜 三、五环三萜 四、理化性质 五、提取分离 六、结构测定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steroids 一、概述 二、 C21甾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第九章 生物碱 alkaloids 一、生物碱概述 二、生物碱的分布 三、生物碱的分类 四、生物碱的性质 五、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六、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七、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7MB 文档页数:55
立体化学主要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三维空间结构)及其立体结构对其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立体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子式、相同的原子连接顺序,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引起的异构。 立体异构包括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 本章主要讨论对映异构. 4.1 手性和对映体 4.2 物质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4.3 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4 构型的表示法,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 4.5 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6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4.7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4.8 有机反应中的对映异构现象 4.9 外消旋体的拆分——将外消旋体分离成旋光体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5MB 文档页数:9
采用反应烧结法制备了MgAlON结合的镁质、镁铝尖晶石质和刚玉质试样,研究了不同主晶相对MgAlON单相结合相形成温度的影响及化学反应引起的体积膨胀和氧化物挥发对材料烧结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用以形成MgAlON结合相的混合细粉的组成和数量都相同,但MgAlON结合的镁质、镁铝尖晶石质和刚玉质试样中形成MgAlON单相结合相的温度是不同的,依次呈升高趋势;MgAlON结合镁质试样在烧成过程中体积显著膨胀,MgO大量挥发,烧后试样镁砂颗粒和基质结合松散,密度低,强度小;MgAlON结合刚玉试样在烧成过程中体积膨胀小,氧化物挥发少,烧后试样刚玉颗粒和基质结合紧密,密度较高,强度较大;而MgAlON结合镁铝尖晶石试样烧成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量、氧化物挥发量,烧后试样颗粒和基质的结合程度、密度和强度都介于前两者之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9MB 文档页数:9
金属锰湿法电冶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体系,直流作用下会出现电化学振荡、金属分形等非线性行为而引发体系额外的能耗。本文提出一种超混沌电流电解的新模式,通过引入超混沌电路代替原有直流电源来实现。超混沌电流作用下,采用恒电流极化曲线、阳极极化曲线、塔菲尔测试等分析方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方法,研究铅合金阳极电化学振荡行为与阳极沉积的锰氧化物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350 A·m?2恒电流极化30 min后,超混沌电流极化作用下电位振荡的平均振荡周期较直流极化提高5.6 s,平均振幅降低 38 mV;超混沌电流作用下阳极生成的MnO2,其表面较为致密平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铅合金阳极析氧反应活性和耐腐蚀性。综合分析可知,将超混沌电流运用于金属锰电解过程,可以实现对阳极电化学振荡的有效调控,为进一步降低电解过程能耗和污染排放提供新思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9MB 文档页数:488
第一章 总论 一、概述 三、提取分离的方法 四、结构研究方法 二、生物合成 第二章 糖和苷 carbohydrates 一、概述 二、单糖的立体化学 三、糖和苷的分类 四、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五、苷键的裂解 六、糖的核磁共振性质 七、糖链的结构测定 八、糖和苷的提取分离 第三章 苯丙素类 Phenylpropanoids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Quinonoid 一、概述 二、 结构类型 三、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四、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五、醌类化合物的光谱特征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与颜色反应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terpenoids and volatile oils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三、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四、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五、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六、挥发油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 triterpenoids 一、概述 二、四环三萜 三、五环三萜 四、理化性质 五、提取分离 六、结构测定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steroids 一、概述 二、 C21甾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第九章 生物碱 alkaloids 一、生物碱概述 二、生物碱的分布 三、生物碱的分类 四、生物碱的性质 五、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六、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七、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70.27KB 文档页数:6
通过水热-热分解法制备球形介孔氧化镍粉末,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仪对氧化镍粉末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系统研究该种粉末在碱性介质中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氧化镍粉末为球形,比表面积为35 m2·g-1,平均孔径为15.88 nm;该粉末对乙醇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氧化电流随乙醇浓度和扫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0.60 V电位下保持1000 s,球形多孔氧化镍对乙醇氧化催化的电流衰减率为0.075%,稳定性比较好.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球形介孔NiO/玻碳电极(NiO/GCE)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为扩散控制
首页上页19019119219319419519619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6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