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92)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4.5KB 文档页数:7
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形成、生长发育的规律、家畜的体质,外形、生产力鉴定,这种选配的理论和方法,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和措施,培育 品种和品系的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以及保证家畜育种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与措施等。 本课以高等数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为基础,在学完普通遗传学及数量遗传学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育种学的常用术语,了解动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选种选配的进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改良动物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措施,要求学生根据育种的基本原理与育种工作实 质相结合,正确设计育种计划,把育种的基本原理灵活的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6.5KB 文档页数:6
1、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农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为学好耕作栽 培、土壤微生物、植物保护、食用菌栽培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地位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许多生物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 课,农业微生物学,是农业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是: 使学生认识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点,生态学规律为后继课程打好理 论基础;掌握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理论和方法,为农业生产服务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23MB 文档页数:14
前言 野生动物管理是指科学保护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使人类持 续得到最大效益的理论与技术。 这一领域始于上世纪30年代,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家,由于其 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生境管理的研究资料,资金投入大,管理措施得当, 管理效率极高,已进入了集约化管理时代。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野生动物管理直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才蓬勃开展 起来。 几十年来,在我国“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这一管 理方针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野生动物管理的网络和模式。但由于中国现代 野生动物管理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员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及资金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尚未达到集约化管理的程度,正处于由粗放型管 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过渡阶段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9.5KB 文档页数:7
课程简介: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 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本课程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章)概 括叙述了《植病流行与预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地位和任务。第二单元(包括第 二、三、章)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探讨病害的常发状态、流行状态和流行类型;从遗传 学观点,讨论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以系统学的观点,分析流行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 以及系统动态的描述方法。第三单元(包括第四、五、六章)分别讨论了侵染链和侵染概 率,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第四单元(包括第七、八、九章)介绍了系统分析 和电算模拟的技术,讨论了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及病害系统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3KB 文档页数:2
《昆虫学概论》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理论联系实际,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讲 授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昆虫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规研究方法,培养 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 神。 本实验课并非简单地验证理论课的知识,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因为昆虫的形态特征只能通过实验课才能清楚地观察和鉴别。 要求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植物保护事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验解决与实践相关的问题。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实验仪 器设备,并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以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8.5KB 文档页数:9
1、课程简介: 植物病理学分两大部分一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 害。这两部分互相关联,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一部分主要 讲述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2、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 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体要求: 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田间标本采集、鉴定 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讲授、实验和 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 规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要点,熟练掌握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及综合治理等理论 知识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6.5KB 文档页数:6
1、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农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为学好耕作栽 培、土壤微生物、植物保护、食用菌栽培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地位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许多生物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 课,农业微生物学,是农业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是: 使学生认识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点,生态学规律为后继课程打好理 论基础;掌握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理论和方法,为农业生产服务。 3、总体要求: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既要考虑到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应考虑到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 的联系,因此,在保持基本完整的系统前提下,应尽量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加强微生物 在农业上利用内容的课时比例。但在植物病理学和食用菌等课程里强调很多的真菌部 分,应尽量少讲,一面不必要的重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1KB 文档页数:12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现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繁殖、分化;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 类型、特点和分布;掌握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栽培学》和《植物遗 传学》等及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5、修订的依据:2000年学校《植物解剖学》教学大纲。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方法和目的。 2、教学内容: (1)生物界的划分 (2)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11.5KB 文档页数:7
工程试验不同于其他科学实验,十分重视实验的经济性,对其准确度应有一个适当的 要求:准确度过低当然不可取,对准确度要求过高,对仪器和设备的要求往往会大幅提 高,造成对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对测量准确度的恰当要求是极其重要的 实验数据误差的问题,已在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中,陆续学习过一些有关的理 论和方法,这里不再系统论述。而在化学工程的研究中经常会遇到数据的回归分析,以及 离散数据的解析等数值计算的问题。因此本节将着重介绍化学工程实验中常用的一些数据 处理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7.56MB 文档页数:211
导论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与当代世界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其世界意义 第三节 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与世界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世界经济 第二节 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手引擎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 第一节 深刻变化中的当代世界政治 第二节 当代国际政治秩序的变革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及对世界的贡献 第三章 当代世界文化 第一节当代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挑战 一、文化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二、当代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 三、顺应当代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一、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 二、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第三节中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章 当代社会问题 第一节 当代社会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当代社会治理的探索 第五章 当代生态环境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时代责任 第三节 建设美丽中国及对世界的贡献 第六章 当代科学技术 第一节 当代科技发展 第二节 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第三节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七章 当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困境及其成因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当代社会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生机活力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首页上页19319419519619719819920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9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