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流行与预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3012109 适用专业:植物保护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第八学期 总学时:30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30学时 、编写说明 l课程简介: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 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本课程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章)概括叙述 了《植病流行与预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地位和任务。第二单元(包括第二 章)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探讨病害的常发状态、流行状态和流行类型;从遗传学观点,讨 论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以系统学的观点,分析流行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动态 的描述方法。第三单元(包括第四、五、六章)分别讨论了侵染链和侵染概率,病害流行的 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第四单元(包括第七、八、九章)介绍了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的技术, 讨论了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及病害系统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2、地位和任务: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综合科学,它是植物病理 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在传统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上作物病害问题,因此是一门农业科学;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现象, 它所要研究阐明的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是生物学规律,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属于生物科学的 范畴 生物或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从光子的捕获到生态系统的进化,从分子到全球 的范围,从发生在百万分之一秒的事件到需要几百万年的过程。各门生物科学研究对象的综 合水平各不相同: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有机体)、群体(种群)直到群落。各 门生物科学都可按照研究对象的综合水平找到自己在生物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植物病害流行 学在生物科学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流行学主要研究群体水平的现象,但有时须从群落水平(即生态系统水平)来理解病害 的地位、作用和管理问题。流行学在研究两个较高水平(即群体和群落)现象时,也需要理 解发生在较低水平(即个体和细胞水平)的过程。因此,本课程中讨论的问题有跨过个体 群体和群落三个综合水平的不同过程。流行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水平是与生态学一致的,因此 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概念和方法都是流行学研究中所采用的。 总之,植病流行与预测是植物病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传 统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基本上是一门农业科学,但又是一门生物科学,应从生态学吸取 适用的概念和方法,以研究农作物重要病害的流行规律和管理问题 3、总体要求:本课程的重点是病害预测预报方法和综合治理措施,着重强调生态学观点、 系统论观点、信息论观点、经济学观点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的观点。第一单元进
《植病流行与预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3012109 适用专业:植物保护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第八学期 总 学 时:30 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3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 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本课程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章)概括叙述 了《植病流行与预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地位和任务。第二单元(包括第二、三、 章)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探讨病害的常发状态、流行状态和流行类型;从遗传学观点,讨 论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以系统学的观点,分析流行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动态 的描述方法。第三单元(包括第四、五、六章)分别讨论了侵染链和侵染概率,病害流行的 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第四单元(包括第七、八、九章)介绍了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的技术, 讨论了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及病害系统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2、地位和任务: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综合科学,它是植物病理 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在传统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上作物病害问题,因此是一门农业科学;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现象, 它所要研究阐明的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是生物学规律,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属于生物科学的 范畴。 生物或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从光子的捕获到生态系统的进化,从分子到全球 的范围,从发生在百万分之一秒的事件到需要几百万年的过程。各门生物科学研究对象的综 合水平各不相同: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有机体)、群体(种群)直到群落。各 门生物科学都可按照研究对象的综合水平找到自己在生物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植物病害流行 学在生物科学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流行学主要研究群体水平的现象,但有时须从群落水平(即生态系统水平)来理解病害 的地位、作用和管理问题。流行学在研究两个较高水平(即群体和群落)现象时,也需要理 解发生在较低水平(即个体和细胞水平)的过程。因此,本课程中讨论的问题有跨过个体、 群体和群落三个综合水平的不同过程。流行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水平是与生态学一致的,因此 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概念和方法都是流行学研究中所采用的。 总之,植病流行与预测是植物病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传 统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基本上是一门农业科学,但又是一门生物科学,应从生态学吸取 适用的概念和方法,以研究农作物重要病害的流行规律和管理问题。 3、总体要求:本课程的重点是病害预测预报方法和综合治理措施,着重强调生态学观点、 系统论观点、信息论观点、经济学观点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的观点。第一单元进
行简单介绍,第二单元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三单元着重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的研究 方法,第四单元注重病害的预测预报方法和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点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在了解植物群体病害的发生发展普遍规律,掌握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硏究方法: 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病害预测预报的硏究方法,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对某种植物病害硏究出具 体的测报方法;熟练掌握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对某种植物病害制订 出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植病流行与预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综合科学,它与一些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有关联。有关联的学科中,属于数学和物理科学的有生物数学、数理统 计、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气象学等。这些数理学科对流行的定量研究、研究环境因子的作 用、流行的系统分析,都有直接贡献。在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中,除生态学之外,有遗传学 有真菌、细菌、线虫、昆虫、类菌原体和病毒这些病原物和它们的介体所属的传统学科;还 有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林学、园艺学等。这些 学科对流行学都有直接或间接贡献。 5、修订的依据:对1998年制订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理由有四条:一是由于该课程是 门新学科,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二是教学手段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每节课的信息量 加大,需要缩减教学时数: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四是参照其它 农业院校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 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内容和体系 2、教学内容:本章将讨论本学科的性质和发展简史,本学科在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中的 地位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学科的组成部分和内容体系等。 3、本章的基本要求:概括性介绍,做一般性了解 4、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学科的性质和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农业出版社出版,1-7: ②商鸿生,1982,植病流行及其进展,生物科学动态,1982,3,19-26 ③杨演,1980,植流行的性质和任务,安徽农学院学报,1980,1,1-7: cOwling, E. B. and Horsfall J. G, 1978, Prologue: How Disease Disease Develops in Populations. In"Plant Disease" VoL. II, 1-5 第二章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1、教学目的:让学生从生态学和系统学观点认识植物病害的本质及其流行的原因,正确 认识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采取合理的作物病害控制措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 础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一般概念,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成分结构和功能、 演替和稳定性加以说明。然后,阐述植物病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相当稳定 的生态系统中,寄主与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原理;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
行简单介绍,第二单元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三单元着重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的研究 方法,第四单元注重病害的预测预报方法和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点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在了解植物群体病害的发生发展普遍规律,掌握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方法; 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病害预测预报的研究方法,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对某种植物病害研究出具 体的测报方法;熟练掌握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对某种植物病害制订 出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植病流行与预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综合科学,它与一些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有关联。有关联的学科中,属于数学和物理科学的有生物数学、数理统 计、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气象学等。这些数理学科对流行的定量研究、研究环境因子的作 用、流行的系统分析,都有直接贡献。在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中,除生态学之外,有遗传学; 有真菌、细菌、线虫、昆虫、类菌原体和病毒这些病原物和它们的介体所属的传统学科;还 有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林学、园艺学等。这些 学科对流行学都有直接或间接贡献。 5、修订的依据:对 1998 年制订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理由有四条:一是由于该课程是 一门新学科,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二是教学手段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每节课的信息量 加大,需要缩减教学时数;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四是参照其它 农业院校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 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内容和体系。 2、教学内容:本章将讨论本学科的性质和发展简史,本学科在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中的 地位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学科的组成部分和内容体系等。 3、本章的基本要求:概括性介绍,做一般性了解。 4、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学科的性质和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农业出版社出版,1-7; ②商鸿生,1982,植病流行及其进展,生物科学动态,1982,3,19-26; ③杨演,1980,植流行的性质和任务,安徽农学院学报,1980,1,1-7; ④Cowling, E. B. and Horsfall J. G., 1978, Prologue: How Disease Disease Develops in Populations. In “Plant Disease” Vol. Ⅱ,1-5 第二章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1、教学目的:让学生从生态学和系统学观点认识植物病害的本质及其流行的原因,正确 认识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采取合理的作物病害控制措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 础。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一般概念,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成分结构和功能、 演替和稳定性加以说明。然后,阐述植物病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相当稳定 的生态系统中,寄主与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原理;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
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作物病害易于流行的原因。然后介绍流行病与地方病之间的关系 从病原物的繁殖对策方面来理解单利病害和复利病害,以及地理植物病理学在研究病害分布 规律、有关的生物地理和生态因子、病害扩展预测等方面的作用。将植病流行作为一个系统, 介绍流行学中的系统层次、组成成分和结构、以及系统的研究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在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植物病害作为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和作用,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而达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与危害 4、教学重点与难点:植物病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寄主与寄生物的协同进 化原理;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作物病害易于流 行的原因:流行学中的系统层次、组成成分和结构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农业出版社出版,9-33,55-64 ②E.P.奧德姆著,孙儒泳译,1982,《生态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606,(原版第3版,2971) )Cowling. E. B. and Horsfall J. G. 1978.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Practices That Favor Epidemics. In"Plant Disease" VoL. I 32-62. 361-381 第三章植病流行的遗传基础 1、教学目的: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寄主群体与病原物群体 的遗传关系的了解,为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是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病害 管理战略目标提供依据:掌握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了解造成作物病害流行 的原因;熟练掌握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讨论水平抗性的生理小种专 化性问题:介绍病原物致病性与寄主抗病性的对应性和相互作用关系,讨论病原物致病性(毒 性)的群体遗传,涉及群体中的毒性基因频率、非等位毒性基因互作、毒性基因结构、毒性 和抗性基因品质定向选择和稳定选择以及群体遗传模型等问题;讨论抗病性的流行效果,以 及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抗性稳定的问题 3、本章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掌握病害 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达到能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寄主抗性稳定。 4、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 物的遗传关系:造成作物病害流行的原因: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病 原物致病性(毒性)的群体遗传;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抗性稳定的问题。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34-53。 2 Day, P.R., 1978, The Genetic Basis of Epidemics. In "Plant sease Vo1.Ⅲl,263-285 第四章侵染链与侵染概率 1、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传统植物病理学中的一些有关资料基础上,从对流行过程中病 原物活动和形态变化的描述,扩展到从病原物群体的定量属性和时间属性来描述病害发展过
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作物病害易于流行的原因。然后介绍流行病与地方病之间的关系, 从病原物的繁殖对策方面来理解单利病害和复利病害,以及地理植物病理学在研究病害分布 规律、有关的生物地理和生态因子、病害扩展预测等方面的作用。将植病流行作为一个系统, 介绍流行学中的系统层次、组成成分和结构、以及系统的研究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在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植物病害作为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和作用,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而达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与危害。 4、教学重点与难点:植物病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寄主与寄生物的协同进 化原理;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作物病害易于流 行的原因;流行学中的系统层次、组成成分和结构。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农业出版社出版,9-33,55-64; ②E.P.奥德姆著,孙儒泳译,1982,《生态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606,(原版第 3 版,2971); ③Cowling, E. B. and Horsfall J. G., 1978,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Practices That Favor Epidemics. In “Plant Disease” Vol. Ⅱ,32-62,361-381 第三章 植病流行的遗传基础 1、教学目的: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寄主群体与病原物群体 的遗传关系的了解,为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是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病害 管理战略目标提供依据;掌握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了解造成作物病害流行 的原因;熟练掌握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讨论水平抗性的生理小种专 化性问题;介绍病原物致病性与寄主抗病性的对应性和相互作用关系,讨论病原物致病性(毒 性)的群体遗传,涉及群体中的毒性基因频率、非等位毒性基因互作、毒性基因结构、毒性 和抗性基因品质定向选择和稳定选择以及群体遗传模型等问题;讨论抗病性的流行效果,以 及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抗性稳定的问题。 3、本章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掌握病害 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达到能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寄主抗性稳定。 4、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 物的遗传关系;造成作物病害流行的原因;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病 原物致病性(毒性)的群体遗传;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抗性稳定的问题。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34-53。 ② Day,P.R., 1978, The Genetic Basis of Epidemics. In “ Plant Disease”,Vol. Ⅱ,263-285 第四章 侵染链与侵染概率 1、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传统植物病理学中的一些有关资料基础上,从对流行过程中病 原物活动和形态变化的描述,扩展到从病原物群体的定量属性和时间属性来描述病害发展过
程中的状态和速率;从对单循环过程的阶段描述,过度到对多循环过程中病害群体动态的定 量研究,最后一节为实现这个过渡提供一个基础。 2、教学内容:本章将讨论三个问题,第一讨论侵染链和侵染环的概念,这是从病原物的 活动方面来理解病害流行过程的。第二讨论病害侵染的单循环过程。首先,在描述病害侵染 过程时,从着眼于病原物单一侵染单位的形态变化扩展到病原物群体的定量属性和时间属性 说明了流行学中常用的“状态”和“速率”这两个概念:其次,简要地讨论了病原物的传播 和侵染,对“传播单位和侵染单位”、“接种体数量和病害数量”这两个量的关系问题也作了 简要讨论,归结到“关于侵染的概率观点”。第三讨论了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一些影响侵染概率 的数量关系问题,结合介绍了数据转换和模型建立的方法,为以后讨论流行动态的定量研究 作准备。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侵染链和侵染环的概念,了解病害侵染的单循环过程, 熟练掌握“侵染概率”理论。 4、教学重点与难点:侵染概率、重叠侵染、侵染阈值和土传病害的ID-DI模型。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66-86。 ② Baker,R.,1978, Inoculum potential.In“ Plant disease”,An Advanced Treatise Vol. Il, ed. By Horsfall, J G. and Cowl ing, E. B Acad. Press. 131-158 第五章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1、教学目的:通过对植物群体病害时间动态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 计以及防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该章主要是硏究植物群体病害的流行速度及其变化规律。植物病害流行程 度取决于初始菌量和流行速度。流行速度是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的综合表现, 病害流行过程可以看作是菌量积累过程,而菌量积累的速度和病害流行的速度大体可以互为 代表。因此,本章主要介绍病害流行的类型、季节流行动态、逐年流行动态,了解寄主与病 原物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速度的影响,掌握流行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熟练掌握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模型建立的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研究中心课题之一,它在理论和应用 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是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因此,要求学生在了解寄主与病原物相互 关系及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速度的影响,必须掌握流行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熟练掌握植物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模型建立的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流行阶段的划分, Logistic模型、 Gompertz模型和 Weibu模型的 应用,表观侵染速率r、基本侵染速率R和矫正侵染速率Rc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87-116 eVander plank, J.E., 1963, 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nd Control. Acad. Press, New York. 349 @Vander plank, J. E, 1968,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 Acad. Press, New York, 206
程中的状态和速率;从对单循环过程的阶段描述,过度到对多循环过程中病害群体动态的定 量研究,最后一节为实现这个过渡提供一个基础。 2、教学内容:本章将讨论三个问题,第一讨论侵染链和侵染环的概念,这是从病原物的 活动方面来理解病害流行过程的。第二讨论病害侵染的单循环过程。首先,在描述病害侵染 过程时,从着眼于病原物单一侵染单位的形态变化扩展到病原物群体的定量属性和时间属性, 说明了流行学中常用的“状态”和“速率”这两个概念;其次,简要地讨论了病原物的传播 和侵染,对“传播单位和侵染单位”、“接种体数量和病害数量”这两个量的关系问题也作了 简要讨论,归结到“关于侵染的概率观点”。第三讨论了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一些影响侵染概率 的数量关系问题,结合介绍了数据转换和模型建立的方法,为以后讨论流行动态的定量研究 作准备。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侵染链和侵染环的概念,了解病害侵染的单循环过程, 熟练掌握“侵染概率”理论。 4、教学重点与难点:侵染概率、重叠侵染、侵染阈值和土传病害的 ID-DI 模型。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66-86。 ② Baker,R., 1978, Inoculum Potential. In “ Plant Disease”,An Advanced Treatise Vol. Ⅱ,ed. By Horsfall, J. G. and Cowling, E. B. Acad. Press, 131-158 第五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1、教学目的:通过对植物群体病害时间动态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 计以及防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该章主要是研究植物群体病害的流行速度及其变化规律。植物病害流行程 度取决于初始菌量和流行速度。流行速度是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的综合表现, 病害流行过程可以看作是菌量积累过程,而菌量积累的速度和病害流行的速度大体可以互为 代表。因此,本章主要介绍病害流行的类型、季节流行动态、逐年流行动态,了解寄主与病 原物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速度的影响,掌握流行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熟练掌握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模型建立的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研究中心课题之一,它在理论和应用 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是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因此,要求学生在了解寄主与病原物相互 关系及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速度的影响,必须掌握流行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熟练掌握植物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模型建立的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流行阶段的划分,Logistic 模型、Gompertz 模型和 Weibull 模型的 应用,表观侵染速率 r、基本侵染速率 R 和矫正侵染速率 Rc。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87-116 ②Vander plank, J. E., 1963, 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nd Control. Acad. Press, New York, 349 ③Vander plank, J. E., 1968,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 Acad. Press, New York, 206
第六章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教学目的:通过对植物病害传播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计以及防 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该章主要是讲解有关植物病害传播的有关知识。着重分析病害传播距离和 传播速度,以及其变化规律。病害传播的量变规律主要依据病原物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 本章中主要对气传病害的传播规律作些简要定量分析,仅在少数场合涉及到土传病害、种传 病害、虫传病害等。在了解病原物传播体的传播规律基础上,着重讨论病害的传播」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病害传播与寄主、病原物、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熟 知病害传播与病害流行的关系,掌握病害传播距离与传播速度的研究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侵染梯度,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传播距离的划定,传播 速度,成偶法检验。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118-149 (2Aylor, D. E, 1978, Di spersal in Time and Space: Aerial Pathogen. In“ Plant disease"”, An Advanced treatise vo l.Ⅱ,ed. By Horsfall, J G. and Cowling, E B. Acad. Press, 159-180 第七章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1、教学目的:病害流行是多维多变系统,病害管理则是更高一级的生物一经济系统。分 析已成为植病流行规律研究、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的重要方法。先从分析着手,摸清各个组 分,目的在于综合进行总体硏究。借助于模型和模拟,逐步掌握客观实际的动态规律。最终 目的是服务于病害的综合治理 2、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系统分析、电算模拟工作步骤、模型组建、检验、应用和改 进的基础知识,只是这方面的一个极简略的入门 3、本章的基本要求:模型的组建、检验、应用和改进,需要轮回进行、反复提高,似无 止境。模型永远不可能绝对等同于客观实际,但应以符合实用要求为度。模型模拟已有某些 技术规程可循,有许多专著可参考,但模型制造和模拟双是种艺术,易学难精,只有动手去 作、反复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种技艺。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模型组建的基本知识的基础 上,多查阅有关文献,自己亲自动手去做。 4、教学重点与难点:模型的组建和检验,随机性模型。 5、自学指导: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151-182 第八章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几种植物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的常用方 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内容: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方法,主要讲授综 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模拟法。二是损失估计,主要讲授损失的生理学和损失估计模
第六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1、教学目的:通过对植物病害传播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计以及防 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该章主要是讲解有关植物病害传播的有关知识。着重分析病害传播距离和 传播速度,以及其变化规律。病害传播的量变规律主要依据病原物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 本章中主要对气传病害的传播规律作些简要定量分析,仅在少数场合涉及到土传病害、种传 病害、虫传病害等。在了解病原物传播体的传播规律基础上,着重讨论病害的传播。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病害传播与寄主、病原物、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熟 知病害传播与病害流行的关系,掌握病害传播距离与传播速度的研究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侵染梯度,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传播距离的划定,传播 速度,成偶法检验。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118-149 ②Aylor, D. E., 1978, Dispersal in Time and Space: Aerial Pathogen. In“Plant Disease”, An Advanced Treatise Vol. Ⅱ,ed. By Horsfall, J. G. and Cowling, E. B. Acad. Press, 159-180 第七章 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1、教学目的:病害流行是多维多变系统,病害管理则是更高一级的生物—经济系统。分 析已成为植病流行规律研究、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的重要方法。先从分析着手,摸清各个组 分,目的在于综合进行总体研究。借助于模型和模拟,逐步掌握客观实际的动态规律。最终 目的是服务于病害的综合治理。 2、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系统分析、电算模拟工作步骤、模型组建、检验、应用和改 进的基础知识,只是这方面的一个极简略的入门。 3、本章的基本要求:模型的组建、检验、应用和改进,需要轮回进行、反复提高,似无 止境。模型永远不可能绝对等同于客观实际,但应以符合实用要求为度。模型模拟已有某些 技术规程可循,有许多专著可参考,但模型制造和模拟双是种艺术,易学难精,只有动手去 作、反复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种技艺。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模型组建的基本知识的基础 上,多查阅有关文献,自己亲自动手去做。 4、教学重点与难点:模型的组建和检验,随机性模型。 5、自学指导: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151-182 第八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几种植物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的常用方 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内容: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方法,主要讲授综 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模拟法。二是损失估计,主要讲授损失的生理学和损失估计模 型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至少掌握7种以上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方法,掌 握2种以上病害损失估计模型的建立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元回归曲线模型建立、 Logistic模型建立、 Gompertz模型建立、 Fuy模型建立、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周期分析法、灰色拓扑模型建立、电算模拟模型 建立和专家系统建立等。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183-204 ②周世明,1979,应用电子计算技术进行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的研究之一, 植物保护杂志,1979(5),37-43 ③周汝鸿等,1983,玉米小斑病对产量损失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植物保护 学报,1983, 39-46 ④靳学慧等,2000,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2000(27)4,307-312 第九章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防治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 2、教学内容:本章对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问题按照病害管理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 个组成部分的观点作了一些讨论和阐述。简要地回顾了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概念的发展及其 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概念的关系。阐明了病害系统管理在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 地位,提出了发展病害管理计划的一些原则。说明了管理中的几个关键性阈值和须及时采取 的措施。对发展管理系统中曾经出现的问题,诸如抗病育种和化学防治的“恶性循环”等, 以及它们的改进措施,作了简要讨论:并提到其它一些可供选择的管理系统。最后对植物病 害的生物防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概念,研制病害管理计划的原则, 病害管理中的几个关键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206-216 Apple, J. L, 1977, The Theory of Di sease Management. In "Plant Disease" Vol.I. 79-101 3Horsfall, J. G. and Cowling, E. B. eds. 1977, Plant Disease. Vol. IHow Disease is Management. 465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理论课实验课|总课 周数时数时数时数 第一章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 2 第二章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至少掌握 7 种以上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方法,掌 握 2 种以上病害损失估计模型的建立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元回归曲线模型建立、Logistic 模型建立、Gompertz 模型建立、 Fuzzy 模型建立、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周期分析法、灰色拓扑模型建立、电算模拟模型 建立和专家系统建立等。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183-204 ②周世明,1979,应用电子计算技术进行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的研究之一, 植物保护杂志,1979(5),37-43 ③周汝鸿等,1983,玉米小斑病对产量损失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植物保护 学报,1983,10,39-46 ④靳学慧等,2000,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2000(27)4,307-312 第九章 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防治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 法。 2、教学内容:本章对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问题按照病害管理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一 个组成部分的观点作了一些讨论和阐述。简要地回顾了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概念的发展及其 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概念的关系。阐明了病害系统管理在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 地位,提出了发展病害管理计划的一些原则。说明了管理中的几个关键性阈值和须及时采取 的措施。对发展管理系统中曾经出现的问题,诸如抗病育种和化学防治的“恶性循环”等, 以及它们的改进措施,作了简要讨论;并提到其它一些可供选择的管理系统。最后对植物病 害的生物防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概念,研制病害管理计划的原则, 病害管理中的几个关键。 5、自学指导:①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206-216 ②Apple, J. L., 1977, The Theory of Disease Management. In“Plant Disease” Vol. Ⅰ. 79-101 ③Horsfall, J. G. and Cowling, E. B. eds. 1977, Plant Disease. Vol. Ⅰ.How Disease is Management. 465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 周 数 理论课 时 数 实验课 时 数 总课 时数 第一章 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 2 第二章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5
「第三章植病流行的遺传基础 第四章侵染链与侵染概率 3 第五章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第六章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七章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第八章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第九章|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2 合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 2, Apple, J. L, 1977, Plant Disease. Vol. I. Acad. Press, New York 3 Horsfall. J G. and Cowling. E B eds. 1977, Plant Disease. Vol. I. Acad. Press. New York 五、主要编写人员:靳学慧、郑雯、台莲梅
第三章 植病流行的遗传基础 4 第四章 侵染链与侵染概率 3 第五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5 第六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2 第七章 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4 第八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3 第九章 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2 合 计 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曾士迈等,1986,《植物病害流行学》人民出版社出版 2、Apple, J. L., 1977, Plant Disease. Vol. Ⅰ. Acad. Press, New York 3、Horsfall, J. G. and Cowling, E. B. eds. 1977,Plant Disease. Vol. Ⅱ. Acad. Press, New York 五、主要编写人员:靳学慧、郑雯、台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