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012107 适用专业:植物保护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总学时数:30 教学时数:理论教学时数30 、编写说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高等农业院校四年制植物保护专业选修课,其理论性较强。植物免疫学是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主要介 绍植物免疫性的概念、分类、植物免疫性的机制、植物病原物的寄主专化性及其变异、 抗病性的遗传、植物免疫性的变异、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植物抗病育种、保持与提 高抗病性的途径等。 2、地位和任务: 植物免疫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 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系统研究植物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和遗传、 变异规律,为合理地利用植物的抗病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奠定 基础。 3、总体要求 植物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植物抗病性的分类、机 制、遗传变异规律和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抗病育种。理论教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 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与其它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 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以这些 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与一些其它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分子植物病理学等有密切关系 4、修订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任务,它能够系统的反映本课程授课时数、讲课重点 二、教学大纲内容
《植物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012107 适用专业:植物保护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总学时数:30 教学时数:理论教学时数 30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高等农业院校四年制植物保护专业选修课,其理论性较强。植物免疫学是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主要介 绍植物免疫性的概念、分类、植物免疫性的机制、植物病原物的寄主专化性及其变异、 抗病性的遗传、植物免疫性的变异、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植物抗病育种、保持与提 高抗病性的途径等。 2、地位和任务: 植物免疫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 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系统研究植物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和遗传、 变异规律,为合理地利用植物的抗病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奠定 基础。 3、总体要求: 植物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植物抗病性的分类、机 制、遗传变异规律和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抗病育种。理论教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 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与其它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 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以这些 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与一些其它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分子植物病理学等有密切关系。 4、修订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任务,它能够系统的反映本课程授课时数、讲课重点。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免疫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掌握植物免疫学这门课程的 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植物免疫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植物免疫工作的开展 情况 2、教学内容 (一)植物免疫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二)植物免疫学的性质、内容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四)我国植物免疫工作的开展情况。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工作开展情况,掌握植物免疫在防治中的作用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植物免疫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及植物免疫学的性质、内容。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参考教科书详细了解我国免疫工作的进展情况,应如何赶上先进国家 第二章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分类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免疫性的概念,按照不同的标准免疫性的分类。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免疫性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免疫性的分类 (1)分类的目的。 (2)免疫性的分类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免疫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掌握植物免疫学这门课程的 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植物免疫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植物免疫工作的开展 情况。 2、教学内容: (一)植物免疫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二)植物免疫学的性质、内容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四)我国植物免疫工作的开展情况。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工作开展情况,掌握植物免疫在防治中的作用。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植物免疫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及植物免疫学的性质、内容。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参考教科书详细了解我国免疫工作的进展情况,应如何赶上先进国家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分类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免疫性的概念,按照不同的标准免疫性的分类。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免疫性的概念 第二节 植物免疫性的分类 (1)分类的目的。 (2)免疫性的分类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抗病的概念、分类并理解其内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各种免疫性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通过查阅参考书目,使对植物免疫学有一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章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寄主专化性及生理小种的鉴定意义,掌握生理小种 鉴定的方法,病原物的致病手段,了解病原物变异的类型和途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致病性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第三节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一)植物病原物的寄生类型 (二)植物病原物的寄主专化性:寄主专化性、生理小种的概念:鉴定生理小种的意 义和方法 第四节植物病原物的变异性 (一)研究植物病原物变异的意义 (二)植物病原物的变异类型。 (三)植物病原物的变异途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概念、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变异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 难点植物病原物的变异途径。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结合课外参考书,如何认识植物病原菌产生新的致病类型过程中,变异途径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抗病的概念、分类并理解其内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各种免疫性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通过查阅参考书目,使对植物免疫学有一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寄主专化性及生理小种的鉴定意义,掌握生理小种 鉴定的方法,病原物的致病手段,了解病原物变异的类型和途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致病性的概念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一)植物病原物的寄生类型。 (二)植物病原物的寄主专化性:寄主专化性、生理小种的概念;鉴定生理小种的意 义和方法。 第四节 植物病原物的变异性 (一)研究植物病原物变异的意义。 (二)植物病原物的变异类型。 (三)植物病原物的变异途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概念、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变异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 难点 植物病原物的变异途径。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结合课外参考书,如何认识植物病原菌产生新的致病类型过程中,变异途径的作用
第四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1、教学目的 研究植物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以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 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 (一)物理的抗病性因素 (二)化学的抗病性因素 第二节植物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一)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二)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三节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 第四节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一)抗病性 (二)关于诱发抗病性的作用机制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抗病性的因素及其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抗病性的因素、植物避病机制 难点过敏性坏死反应 5、实验与实践内容: 自学指导 查阅参考书目,如何依据不同的植物抗病性机制来合理利用抗病性 第五章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寄主的抗病性遗传及其变异 、教学内容:
第四章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1、教学目的: 研究植物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以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 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 (一)物理的抗病性因素 (二)化学的抗病性因素 第二节 植物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一)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二)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三节 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 第四节 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一)抗病性 (二)关于诱发抗病性的作用机制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抗病性的因素及其机制。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物抗病性的因素、植物避病机制 难点 过敏性坏死反应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查阅参考书目,如何依据不同的植物抗病性机制来合理利用抗病性。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寄主的抗病性遗传及其变异。 2、教学内容:
般讨论 第一节寄主抗病性遗传 (一)效基因抗病性 (二)微笑基因抗病性 (三)胞质遗传 第二节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生物表现型与抗病性表现的区别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难点基因抗病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六章寄主抗病性一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可从分子、细胞、个体、群体多个水平或层次来了解寄主和病原物的关系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因对基因学说 (一)基因对基因假说 (二)基因对基因假说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抗病基因和致病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一)寄主一病原物间专化性、识别和亲和性 (二)诱导抗病性还是诱导感病性 第二节植物抗病体系 (一)水平体系和垂直体系 (二)两类致病性和两类抗病性 1)毒力和侵袭力 2)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一)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 (二)微梯弗利亚效应和水平抗病性育种 第三节寄主一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 (一)品种组成和小种的相互作用
一般讨论 第一节 寄主抗病性遗传 (一)效基因抗病性 (二)微笑基因抗病性 (三)胞质遗传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生物表现型与抗病性表现的区别。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难点 基因抗病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六章 寄主抗病性—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可从分子、细胞、个体、群体多个水平或层次来了解寄主和病原物的关系。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因对基因学说 (一)基因对基因假说 (二)基因对基因假说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抗病基因和致病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一)寄主—病原物间专化性、识别和亲和性 (二)诱导抗病性还是诱导感病性 第二节 植物抗病体系 (一)水平体系和垂直体系 (二)两类致病性和两类抗病性 1)毒力和侵袭力 2)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一)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 (二)微梯弗利亚效应和水平抗病性育种 第三节 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 (一)品种组成和小种的相互作用
(二)小种的寄生适合度 (三)新小种的流行规律 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的意义,从宏观和微观掌握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 难点:寄主—病原物群体的遗传变动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自学“激发子—接受子假说”和几种主要病原物毒性的遗传规律。 第七章植物抗病育种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开展植物抗病育种工作的意义以及此项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 题,熟悉抗病育种的目标,抗源的类型及搜集途径,抗病性鉴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 抗病育种的途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抗病育种概述 (一)植物抗病育种的意义 (二)植物抗病育种工作的进展和问题。 (三)抗病育种的目标。 (四)抗病育种与其他基础研究的关系 第二节植物抗病种质资源 (一)抗源的类型。 (二)抗源的搜集 (三)抗源的鉴定和保存 第三节植物抗病性鉴定 (一)抗病性鉴定的基本要求 (二)抗病性鉴定方法。 (三)接种的条件和方法。 (四)抗病性的记载和分级 第四节植物抗病育种的途径 (一)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选择
(二)小种的寄生适合度 (三)新小种的流行规律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的意义,从宏观和微观掌握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 难点:寄主---病原物群体的遗传变动。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自学“激发子---接受子假说”和几种主要病原物毒性的遗传规律。 第七章 植物抗病育种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开展植物抗病育种工作的意义以及此项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 题,熟悉抗病育种的目标,抗源的类型及搜集途径,抗病性鉴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 抗病育种的途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抗病育种概述 (一)植物抗病育种的意义。 (二)植物抗病育种工作的进展和问题。 (三)抗病育种的目标。 (四)抗病育种与其他基础研究的关系。 第二节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 (一)抗源的类型。 (二)抗源的搜集。 (三)抗源的鉴定和保存。 第三节 植物抗病性鉴定 (一)抗病性鉴定的基本要求。 (二)抗病性鉴定方法。 (三)接种的条件和方法。 (四)抗病性的记载和分级。 第四节 植物抗病育种的途径 (一)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选择
(二)植物抗病育种的途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抗病育种的进展情况、植物抗病种质资源,掌握植物抗病性鉴定方法、接种技术 和田间试验设计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和植物抗病育种的途径 难点抗病基因推导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了解主要农作物的抗病育种工作开展情况。 第八章植物抗病性的保持与提高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了解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 的途径和措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第二节保持植物抗病性的策略与措施。 (一)过去的教训 (二)保持植物抗病性的策略 (三)植物专化抗病性的合理利用 (四)植物非专化抗病性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途径 第四节我国在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策略及途径 、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査阅资料,详细了解我国在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方面的工作成就
(二)植物抗病育种的途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抗病育种的进展情况、植物抗病种质资源,掌握植物抗病性鉴定方法、接种技术 和田间试验设计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和植物抗病育种的途径。 难点 抗病基因推导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了解主要农作物的抗病育种工作开展情况。 第八章 植物抗病性的保持与提高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了解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 的途径和措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第二节 保持植物抗病性的策略与措施。 (一)过去的教训 (二)保持植物抗病性的策略 (三)植物专化抗病性的合理利用 (四)植物非专化抗病性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途径。 第四节 我国在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策略及途径。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查阅资料,详细了解我国在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方面的工作成就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授课内容 理论理论试验总课 课周课时课时|时数 数数数 绪论 2 第二章[植物免疫性的概念和分类12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第四章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3-4 第五章|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4-5 第六章寄主抗病性一病原物致病性相互关系5 第七章 植物抗病育种 62562 22562562 第八章 植物抗病性的保持与提高 8 计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植物免疫学》李振岐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植物免疫学》陈熙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五、主要编写人员:范文艳台莲梅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 节 授 课 内 容 理 论 课 周 数 理 论 课 时 数 试 验 课 时 数 总课 时数 第一章 绪论 1 2 2 第二章 植物免疫性的概念和分类 1 2 2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2-3 5 5 第四章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3-4 6 6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4-5 2 2 第六章 寄主抗病性—病原物致病性相互关系 5-6 5 5 第七章 植物抗病育种 6-7 6 6 第八章 植物抗病性的保持与提高 8 2 2 合 计 30 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植物免疫学》李振岐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植物免疫学》陈熙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五、主要编写人员:范文艳 台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