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115 适用专业:适用于植物保护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60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60学时 、编写说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非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分为耕作和作物栽培两部分,耕作 部分主要讲作物耕作的一般原理和基础知识,重点讲授常用的水旱田耕作方法和发展动态。 作物栽培部分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实 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栽培技术要点。重点介绍当前作物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技术。要求学生 掌握主要作物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耕作栽培技术要点,为学习植物保护专业课搭建良好 的背景和平台。 2、总体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耕作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主要技术五一节, 掌握主要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耕作栽培 技术要点。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与实践结合植物保护相关内容进行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遗传学等课程后开设此 课程。 4、修订的依据 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2003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篇作物耕作学概要 第一章耕作学 1、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轮作、掌握土壤耕作等内容。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的分析 1、农业生产的实质 2、农业生产的特点 3、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4、农业生产结构
《耕作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2011105 适用专业:适用于植物保护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 学 时:60 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6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非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分为耕作和作物栽培两部分,耕作 部分主要讲作物耕作的一般原理和基础知识,重点讲授常用的水旱田耕作方法和发展动态。 作物栽培部分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实 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栽培技术要点。重点介绍当前作物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技术。要求学生 掌握主要作物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耕作栽培技术要点,为学习植物保护专业课搭建良好 的背景和平台。 2、 总体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耕作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主要技术五一节, 掌握主要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耕作栽培 技术要点。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与实践结合植物保护相关内容进行。 3、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遗传学等课程后开设此 课程。 4、 修订的依据 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 2003 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篇 作物耕作学概要 第一章 耕作学 1、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轮作、掌握土壤耕作等内容。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一、农业生产的分析 1、农业生产的实质 2、农业生产的特点 3、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4、农业生产结构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2、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第二节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2、作物布局的意义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间套作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间套作的概念 2、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间套作效益原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四节轮作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1、轮连作概念 2、轮作换茬的作用 连作 1、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2、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3、连作的应用 三、茬 1、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第五节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的任务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2、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第二节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2、作物布局的意义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二、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间套作 一、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1、间套作的概念 2、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二、间套作效益原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四节 轮作 一、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1、轮连作概念 2、轮作换茬的作用 二、连作 1、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2、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3、连作的应用 三、 茬口 1、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2、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第五节 土壤耕作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 二、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农作物生长发展对农田土壤的要求 2、气候条件 3、土壤特征 4、农田杂草与病虫害 5、土壤耕性 三、耕法 平翻耕法 2、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 3、深松耕法 4、免耕法 5、水田耕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轮作、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耕法;难点为间套作増产理论论据、土壤耕作的 理论依据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姜秉权.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6 4、沈昌蒲.耕作学.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 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授课内容 理论课理论课实验课|总课 周数时数时数时数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作物布局 间套作 轮作 22224 22224 000000 22224 土壤耕作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无
1、农作物生长发展对农田土壤的要求 2、气候条件 3、土壤特征 4、农田杂草与病虫害 5、土壤耕性 三、耕法 1、平翻耕法 2、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 3、深松耕法 4、免耕法 5、水田耕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轮作、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耕法;难点为间套作增产理论论据、土壤耕作的 理论依据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姜秉权.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6 4、沈昌蒲.耕作学.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 周 数 理论课 时 数 实验课 时 数 总课 时数 1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2 2 0 2 2 作物布局 2 2 0 2 3 间套作 2 2 0 2 4 轮作 2 2 0 2 5 土壤耕作 4 4 0 4 合 计 12 12 0 12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无
四、主要参考书 选定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耕作学》 五、纲编写人:丁希武、张玉先 第二篇作物栽培学 第六章小麦栽培 1、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4、教学雪点与难点: 5、自学指导 第七章水稻栽培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实际生产中的技术 环节和耕作栽培技术要点,为学习水稻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课搭建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平台。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稻的生物学基础 稻的起源和分类 稻的温光反应特性 稻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生长类型 四 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第二节稻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 二、叶的生育及功能 分蘖的生长 四 根的生育及功能 五、茎的生育及功能 穗的生长发育 灌浆结实 第三节水稻育秧技术 培育壮秧的意义及壮秧标准 寒地水稻旱育壮秧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点。 第四节水稻插秧及本田管理技术 水稻插秧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点 、本田管理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点 3、本章的基本要求:主要讲授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实际生产中的技术 环节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当前作物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技术
四、主要参考书 选定教材: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耕作学》 五、纲编写人:丁希武、张玉先 第二篇作物栽培学 第六章 小麦栽培 1、教学目的: 2、 教学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4、教学重点与难点: 5、自学指导: 第七章 水稻栽培 1、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实际生产中的技术 环节和耕作栽培技术要点,为学习水稻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课搭建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平台。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稻的生物学基础 一、 稻的起源和分类 二、 稻的温光反应特性 三、 稻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生长类型 四、 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第二节 稻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 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 二、 叶的生育及功能 三、 分蘖的生长 四、 根的生育及功能 五、 茎的生育及功能 六、 穗的生长发育 七、 灌浆结实 第三节 水稻育秧技术 一、 培育壮秧的意义及壮秧标准 二、 寒地水稻旱育壮秧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点。 第四节 水稻插秧及本田管理技术 一、 水稻插秧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点 二、 本田管理技术环节和技术要点 3、本章的基本要求:主要讲授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实际生产中的技术 环节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当前作物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技术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栽培技术要点;教学难点是水 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 5、自学指导:于立河等主编《粮食作物栽培学》 第八章玉米栽培 、教学目的:介绍玉米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 理特性;玉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玉米合理施肥及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第三节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第四节玉米的类型 第五节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 第六节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 第七节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第八节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玉米的栽培生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指定玉米栽培的 生产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掌握玉米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 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为满足其基本要求而采取的栽培措施。难点是各项栽培措施的生理依 5、自学指导:参考书: 于振文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4月 胡昌浩主编玉米栽培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5年5月 赵可夫编玉米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1982年2月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周数理论课时数实验课时数总课时数 第八章玉米裁培 12 12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第三节|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第四节玉米的类型 22211 第五节|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和栽培技术要点;教学难点是水 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 5、自学指导: 于立河等主编《粮食作物栽培学》 第八章 玉米栽培 1、教学目的:介绍玉米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 理特性;玉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玉米合理施肥及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第三节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第四节 玉米的类型 第五节 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 第六节 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 第七节 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第八节 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玉米的栽培生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指定玉米栽培的 生产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玉米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 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为满足其基本要求而采取的栽培措施。难点是各项栽培措施的生理依 据。 5、自学指导:参考书: 于振文 主编 作物栽培学各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3 年 4 月 胡昌浩 主编 玉米栽培生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1995 年 5 月 赵可夫 编 玉米生理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济南 1982 年 2 月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 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周数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总课时数 第八章 玉米栽培 12 12 第一节 概述 2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2 第三节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2 第四节 玉米的类型 1 第五节 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 1
第六节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 第七节|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第八节|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 2
第六节 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 1 第七节 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1 第八节 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 2
第九章大豆栽培 1、教学目的: 了解大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大豆的起源。掌握大豆形态解剖特征,大豆个体发 育与产量形成机理。了解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第三节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五节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第六节大豆的栽培技术 第七节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 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豆产量形成形成机理,辨证对待不同形式的高产栽培技术。理解大豆产量的限制 因素,掌握适用与不同地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 4、教学蘆点与难点: ①根瘤菌形成过程和固氮机理 ②大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 ③环境条件对大豆生产影响。 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 ⑤大豆高产关键技术 5、自学指导:[1]王树安等.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任德华等,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张瑞忠等,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董钻,大豆产量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第九章 大豆栽培 1、教学目的: 了解大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大豆的起源。掌握大豆形态解剖特征,大豆个体发 育与产量形成机理。了解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第三节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第四节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五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第六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 第七节 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豆产量形成形成机理,辨证对待不同形式的高产栽培技术。理解大豆产量的限制 因素,掌握适用与不同地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根瘤菌形成过程和固氮机理 ②大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 ③环境条件对大豆生产影响。 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 ⑤大豆高产关键技术。 5、自学指导:[1] 王树安等. 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任德华等,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张瑞忠等,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董钻,大豆产量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第九章大豆栽培 12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3 第三节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五节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2 第六节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 第七节 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授课内容 理论课周数理论课时数实验课时数总课时数 第一编耕作学 12 12 第二编栽培学 48 第二章|小麦栽培 1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水稻裁培 12 第一节|稻的生物学基础 2 第二节稻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 的关系 第三节水稻育秧技术 2433 第四节水稻插秧及本田管理技术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第九章 大豆栽培 12 12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3 第三节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1 第四节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第五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2 第六节 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 2 第七节 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 式 2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 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周数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总课时数 第一编 耕作学 12 12 第二编 栽培学 48 第二章 小麦栽培 1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水稻栽培 12 12 第一节 稻的生物学基础 2 2 第二节 稻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 的关系 4 4 第三节 水稻育秧技术 3 3 第四节 水稻插秧及本田管理技术 3 3
第三章玉米栽培 12 12 第四章大豆裁培
第三章 玉米栽培 12 12 第四章 大豆栽培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