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5.65KB 文档页数:4
采用低能耗的终端过滤方式进行陶瓷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比较了“絮凝沉降+陶瓷 膜”和“砂滤±陶瓷膜”两种预处理工艺.前者延长了膜再生周期,其陶瓷膜的平均渗透通量是 后者的1.6倍达到220L/(m2+),产水回收率大于90%经陶瓷膜预处理后的产水水质稳 定达到反渗透膜的进水水质要求结果表明,“絮凝沉降+陶瓷膜”预处理工艺明显优于“砂 滤+陶瓷膜”预处理工艺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00KB 文档页数:32
5.1概论 5.2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5.3微滤(MF) 5.4超滤(UF) 5.5反渗透(RO) 5.6透析(DS) 5.7电透析(ED,IEED) 5.8膜材料的要求 5.9膜材料的种类 5.10膜结构特征 5.11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5.12膜组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1.04KB 文档页数:5
在运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场时,综合考虑并比较了单孔压水试验和节理裂隙统计取得的渗透系数,获得了能较好反映原位地质环境的修正渗透张量.将这种确定渗透张量的方法应用于某铁矿边坡工程渗流场分析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55MB 文档页数:81
表面膜类型 -吸附膜 -反应膜(添加剂在金属表面反应; 添加剂与金属表面反应) -渗透膜 -污染膜 -氧化膜 -其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2.5KB 文档页数:19
水是植物生命的基础。一般植物组织含水量约为70~90%,水分在植物体内有自由水及束 缚水两种形式,二者比值可反映代谢活性与抗性强弱。 植物水分代谢包括水的吸收、运输和散失过程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渗透吸水、吸 胀吸水和代谢性吸水,以渗透吸水为主。典型细胞水势=++,具有中央大液泡的细 胞水势+n,分生细胞、风干种子的水势植物细胞之间或与外部溶液之间水 分的移动决定于水势差。细胞膜上存在的水通道蛋白与细胞水分的快速跨膜运动有关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4KB 文档页数:14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 加而产生的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 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损-风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8MB 文档页数:65
1、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交叉渗透 1.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环约束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1.2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环境公平问题危及社会稳定 1.3 国际和国内政治压力:资源环境问题的政治性日益凸显 1.4 与文化生活的交织:环境与生态危机折射价值危机 2、资源环境问题对策 2.1 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反思 2.2 “五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治理战略 2.3 “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3、案例: 低碳/绿色城市建设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5KB 文档页数:1
1、边缘性、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2、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其本身的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2MB 文档页数:7
以氧化铝溶胶为黏结剂、金属Fe为烧结助剂, 采用冷压-烧结制备出铝电解用Fe-TiB2/Al2O3复合阴极材料, 利用20A电解试验研究其电解性能; 利用能谱仪(EDS) 对电解试验前后的复合阴极材料进行了成分物相分析, 研究电解过程中各种元素迁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金属Fe作为烧结助剂在烧结过程中能有效的填充骨料之间的空隙, 使该复合阴极材料的烧结致密度显著提高; 20 A电解试验过程电压稳定, 电流效率93. 2%, 原铝中铝元素质量分数为99. 47%, 杂质元素质量分数为0. 53%.在电解试验后, 铝液能有效润湿阴极表面, 表明Fe-TiB2/Al2O3复合阴极材料具有较理想的可润湿性; 从复合阴极电解后的能谱分析可知, 在电解过程中, 碱金属主要是通过液态电解质渗透进入阴极材料中, 随后又逐渐渗透进入黏结剂相中, 并在骨料之间氧化铝溶胶和金属烧结助剂均未能充分填充的空隙进行富集. K元素较Na元素对黏结相的渗透力更强; 与此同时, 阴极表面生成的Al通过复合材料的空隙进入阴极内部, 而Fe金属会利用材料内部的空隙反向扩散至铝液层中.在试验中, 阴极表面的铝液层的稳定存在是该阴极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77KB 文档页数:3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研究、商业行为、法律政治、哲学文化乃至家庭生活都与逻辑有着密 切的联系,逻辑己经渗透到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总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判定着两个事 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假言推理中的条件关系中形成的因果关系更是如此
上页123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