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9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7.89KB 文档页数:10
针对炼钢?连铸过程的生产调度问题,首先,对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梳理了各类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其次,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钢厂典型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的一些案例,并讨论分析其特点;最后,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炼钢?连铸过程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建议,针对静态调度提出了“规则+算法”的研究思路,以国内某特钢厂为例,提出了基于钢厂生产模式优化的调度模型构建方法;针对动态调度提出“多工序协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连铸过程多工序工艺、质量与调度的协同控制的研究方法。优化高效的建模及求解方法是解决生产调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改善当前钢厂生产计划编制水平、提高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加强现场实时调控,对实现炼钢?连铸过程稳定化、有序化、连续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18MB 文档页数:13
首先从绿色通信入手, 对网络能量效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超密集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 即能量效率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梳理, 为建模奠定了基础. 其次, 讨论了网络能量效率建模和优化过程中经常使用的4种理论模型: 随机几何、博弈论、最优化理论和分数阶规划. 并综述了能效提升的技术, 包括高能效部署与规划、高能效基站休眠、高能效用户关联、高能效资源管理、高能效传输方式. 最后, 指出未来的可能的技术挑战: 网络能效理论与超密集网络体系架构、超密集小基站高能效覆盖机理、超密集网络的柔性资源匹配机理、移动用户群体行为建模与高能效服务方法. 通过研究超密集网络高能效覆盖机理和柔性资源匹配机理, 为未来无线通信网络建模和分析提供设计依据与技术支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7.81KB 文档页数:7
为了实现地下金属矿山采掘作业计划编制的实时准确与科学有效性,针对矿山作业地点分散、生产组织复杂、矿石质量难以控制等特征,构建了基于0-1整数规划的作业计划优化模型.通过分析开采技术经济指标及空间逻辑关系,以最小品位偏差为目标,将产量均衡、出矿能力以及品位高低结合开采等转化为约束条件,考虑各采场作业工序、回采顺序、生产能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等,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整数规划方法,得出地下矿山采掘作业计划最优方案.以国内某大型金矿为案例进行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解算出矿山最优的采掘作业计划,并得出作业计划甘特图.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指导完成生产作业任务,且满足作业计划连续性和均衡性要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4MB 文档页数:9
周期性非均质复合材料具有微观结构特征,需要均匀化理论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多尺度分析来研究其性能表现。针对其耐久强度性能,应用塑性极限安定下限定理,特别分析了其在长期交变载荷下的安定状态。结合工程应用目标,提出一种全新的代表性单元边界条件,结合圆锥二次优化算法进行数值计算,可以从材料微结构和组分性能出发,经过弹性应力场求解确定位移边界载荷数值,最终由优化求解得到复合材料板材的面内塑性性能容许域。所求得的应力域以单向应力为基,可根据结构宏观的单向应力状态变化幅值直接进行安定状态与否的判定。通过文中的多个算例,验证了所编写的软件及计算流程的可行性及数值准确性,展示了该方法在工程模型中的应用场合和工程实践意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MB 文档页数:8
采用数学模拟方法研究钢轨钢连铸坯脱氢退火行为,分析不同退火温度、退火时间条件下连铸坯脱氢效果,优化了脱氢退火工艺.在脱氢退火过程中,连铸坯角部和边部的氢含量快速降低,而连铸坯中心氢含量在加热段后期开始降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连铸坯中心脱氢的起始点明显提前,最大脱氢速率显著增加.随着均热段时间逐渐延长,连铸坯中心氢含量明显降低,但脱氢速率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通过优化脱氢退火工艺参数,连铸坯中心氢的质量分数能够降低至0.6×10−6,脱氢效果显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7MB 文档页数:12
针对弱光照条件下交通标志易发生漏检和定位不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强YOLOv3(You only look once)检测算法,一种实时自适应图像增强与优化YOLOv3网络结合的交通标志检测与识别方法。首先构建了大型复杂光照中国交通标志数据集;然后针对复杂的弱光照图像提出自适应增强算法,通过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强化交通标志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最后采用YOLOv3网络框架检测交通标志。为了降低先验锚点框设置精度以及图像中背景与前景比例严重失衡对检测精度造成的影响,优化了先验锚点框聚类算法和网络的损失函数。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实时性大致相当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增强YOLOv3检测算法较标准YOLOv3算法对交通标志有更高的回归精度和置信度,召回率和准确率分别提高0.96%和0.4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4MB 文档页数:12
从凝固偏析理论、凝固方法、生产工艺及合金设计等方面,综述了H13钢中液析碳化物的研究进展,阐明了H13钢的生产工艺对液析碳化物析出的影响.H13钢中的液析碳化物是由于凝固偏析而在枝晶间区域产生的,根据形貌的不同可分为多边形、长条形、块状及共晶的层片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MC型、M6C型、M7C3或M23C6型;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富Mo型、富V型和富Ti、Nb型.H13钢在服役过程中,受外力作用时会在液析碳化物处形成裂纹,严重降低材料的韧性,控制液析碳化物的数量和尺寸可以减小其危害.工业生产条件下控制H13钢中液析碳化物的主要手段有凝固控制、变质处理、铸锭高温扩散和合金成分优化等.其中凝固过程控制及变质处理可以控制液析碳化物的尺寸、数量及在凝固过程中的生成时机,但无法完全避免液析碳化物的产生.对H13钢进行合金成分优化可以改变液析碳化物的稳定性.铸锭高温扩散是控制H13钢中液析碳化物的最主要手段,但工业生产中采用的具体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4.19KB 文档页数:6
由于残矿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传统的剖切作图方法难以直观全面地掌握该类型矿体形态,进而难以精确指导采切工程的设计,而SURPAC软件采用三维建模方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以西石门铁矿堑沟底部结构诱导冒落法开采残矿为背景,采用SURPAC软件对堑沟内矿石量、金属量、品位等指标进行计算,将堑沟巷道所在的水平和垂直位置作为优化对象,经过对临界冒落跨度和现场工程技术条件的分析,得出堑沟巷道在两个方向上可布置的范围.依据该范围,设计了正交试验方案.以回采金属量和平均品位作为考核指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优的堑沟巷道空间位置:堑沟巷道间距24 m,位于118 m水平.通过现场实施,取得理想的试验效果,实现了残矿的精细化开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5MB 文档页数:8
高碳钢连铸生产技术工艺优化是当前连铸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国内某钢厂SWRH82B高碳钢生产过程中出现碳偏析、网状渗碳体组织缺陷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了八机八流连铸机凝固传热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凝固传热特征;研究了八机八流连铸机在不同浇注速度、过热度和末端电磁搅拌参数条件下对SWRH82B高碳钢铸坯碳偏析和夹杂物的影响;分析了SWRH82B高碳钢连铸过程中的主要要素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铸坯中心碳偏析是网状渗碳体主要诱导因素,通过调整过热度和浇注速度有利于促进钢液成分的均匀化,降低夹杂物含量;当过热度降低至25 ℃,浇注速度提高至2 m·min?1,铸坯中心平均碳偏析指数由1.17降低为1.11,索氏体化率达到89%,网状渗碳体级别由四级下降到一级,基本消除C类夹杂物;通过设置末端电磁搅拌参数为电流370 A、频率7 Hz时,碳偏析指数最低值下降到1.04。通过优化连铸生产工艺参数,解决了企业SWRH82B高碳钢生产过程中的缺陷,为高碳钢的高质量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74.85KB 文档页数:7
为寻求最佳的流道高度参数,利用由简化共轭梯度法(反向求解器)和完整的三维、两相、非等温燃料电池数学模型(正向求解器)构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多参数最佳化反问题求解方法,将流道各弯头处高度作为搜寻变量(最佳化对象),以电池输出功率密度的倒数作为目标函数,通过搜寻目标函数最小值,得到了流道各弯头处最佳高度(最优化设计参数值).结果表明,最佳的蛇型流场除出口流道为高度渐扩型外,其余流道均为高度渐缩型,其性能比传统蛇型流场提高了约11.9%.渐缩型的流道强化了肋下对流,可有效移除肋条下方多孔扩散层中的液态水,提高反应气向多孔电极的传递速率,因而改善了电池性能.渐扩型的出口流道可防止过强的肋下对流导致燃料\短路\,直接跨过多孔扩散层从电池出口流出造成燃料浪费
首页上页171819202122232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9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