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09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2.35KB 文档页数:6
对湖北恩施的典型高磷赤铁矿样品进行了非熔态分离提取实验研究.矿样基础特性研究表明,该矿为典型鲕状高磷赤铁矿,矿中铁元素与磷元素之间并未处于化学结合状态.据此采用高速气流磨技术,将其磨至平均粒度为2μm的超细粒度,观察发现铁元素与磷元素在各个超细矿粉颗粒中的含量分布不均匀,Fe、P化合物有所解离.进而采用流态化技术进行气力分离,设计制造了流态化装置,对超细矿粉的流态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细铁矿粉的流态化特征与常规细粉不同.基于富铁物料与富磷物料的密度差异,设计制造了气力分离装置,对超细高磷赤铁矿粉进行气力分离实验,初步实现了铁元素和磷元素的分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95MB 文档页数:213
实习(实践) 《系统工程》 《解读》 《工程伦理学》 《工程力学》 毕业设计(论文) 《仓储与配送》 《服务设计与管理》 《工程统计学》 实验 《工程运筹学 I》 《工程运筹学 II》 《工业工程专业导论》 《基础工业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 《精益生产与管理》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 《人因工程基础》 《生产计划与控制》 《物联网与大数据》 《现代人因工程》 《制造工程基础》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智能制造》 《工业工程专业英语》 《海洋工程项目管理》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 《工程图学(一)》 《物流装备技术》 《海洋工程导论》 《电工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数据分析与决策》 《工程数据库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食品包装技术》 《管理学概论》 《ERP 原理与应用》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进出口报关实务》 《工程经济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8MB 文档页数:156
课程主要内容: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方法 •Petri网建模与仿真 课程的先修课程: •生产运作与管理 •运筹学 •计算机编程与应用技术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的考核方法: 完成相关作业及期末考核。 第一章 离散事件仿真的概述 1.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 1.2 生产系统仿真的特征 1.3 服务系统仿真的特征 1.4 离散系统仿真的基本步骤 第二章 离散事件仿真的分析 2.1 随机数的产生 2.2 离散事件仿真建模 2.3 输入数据分析 2.4 输出数据分析 第三章 离散事件仿真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离散事件仿真的逻辑分析 ——Petri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3MB 文档页数:32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工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 车辆工程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1)》 《电工电子技术(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自动化专业 《电路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电子工艺实习 A》 《EDA 技术》 《综合电子设计》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 《电路原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 《电子工艺实习 B》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工电子实习 B》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 《电路与电子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电路基础》 软件工程专业 网络工程专业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数字逻辑电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理实验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75.43KB 文档页数:45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群优势特色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组群逻辑 (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四、建设内容与举措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流技术技能人才 (二)深化课程改革,创建丰富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 (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材及教法全新革命 (四)引培结合,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师资团队 (五)校企融合,共创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六)多方协同,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七)精准定位,充分发挥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专业群国际影响力 (九)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十)夯实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产教融合全国名片 五、预期成效 (一)项目建设预期成效 (二)标志性成果 六、建设进度 七、经费预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61MB 文档页数:57
第3节 零件图纸的数据处理 ◼ 非圆曲线的数学处理 弦线逼近法 圆弧逼近法 ◼ 列表曲线的数学处理 插值 拟合 光顺 ◼ 曲面的数学处理 数控铣削空间曲面的方法 曲面数学处理的主要内容 第4节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处理 ◼ 选择并确定数控铣削加工部位及工序内容 ◼ 零件图的工艺性分析 ◼ 零件毛坯的工艺性分析 毛坯的加工余量是否充分,批量生产时的 毛坏余量是否稳定 分析毛坯在安装定位方面的适应性 分析毛坯的余量大小及均匀性 ◼ 加工顺序的安排 ◼ 加工路线的确定 ◼ 加工参数的确定 第5节 数控铣削加工程序编制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0KB 文档页数:4
精度检测技术 一、测量器具的选择 1、测量器具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 普通测量器测量器具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测量精度:所选的测量器具的精度指标必须满足被测对象的精度要求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度。被测对象的精度要求主要由其公差的大小来体现。公差值越大,对测量的精度要求就越低;公差越小,对测量的精度要求就越高。一般情况下,所选测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只能占被测零件尺寸公差 的1/10~1/3,精度低时取1/10,精度高时取1/3 (2)测量成本:在保证测量准确度的前提下,应考虑测量器具的价格、 使用寿命、检定修理时间、对操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的要求等,选用价格较低、操作方便、维护保养容易、操作培训费用少的测量器具,尽量降低测量成本 (3)被测件的结构特点及检测数量:所选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必须大于被测尺寸。对硬度低、材质软、刚性差的零件,一般选取用非接触测量,如用光学投影放大、气动、光电等原理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当测量件数较多(大批量)时,应选用专用测量器具或自动检验装置;对于单件或少量的测量,可选用万能测量器具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9MB 文档页数:310
《流体输配管网》(理论课) 《传热学》(理论课)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工程热力学》(理论课) 《制冷机制造工艺学》 《毕业设计(论文)》 《辐射供暖与供冷》 《计算传热学》 《建筑 BIM 技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技术前沿》 《建筑节能技术》(理论课)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与经济》(理论课) 《建筑设备系统自动化》(理论课) 《空气洁净原理与技术》 《空调冷热源技术》 《空调系统仿真实验》 《冷藏链技术》(理论课) 《绿色建筑》(理论课) 《名师导航》 《能源动力类计算机软件实践》 《能源管理》(理论课)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讲座》(理论课)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理论课)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实习 《生产实习》 《太阳能热利用》 《通风工程课程设计》实习 《小型低温制冷机原理》 《蓄冷技术》(理论课) 《制冷空调系统仿真》 《制冷空调自动化》(理论课) 《制冷压缩机》 《专业综合实践实训》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 《冷冻干燥技术》 《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理论课) 《汽车空调技术》 《制冷技术》 《制冷原理与设备》(理论课) 《制冷装置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理论课) 《热管技术》(理论课) 《制冷空调工程制图及 CAD》 《建筑电气》(理论课) 《制冷装置课程设计》 《专业英语》(理论课) 《㶲分析》(理论课) 《建筑环境热源》 《能源类专业导论》 《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光热转换技术》 《食品质量控制学》 《食品冷加工技术》 《食品低温保藏学》(理论课) 《建筑概论》(理论课) 《施工技术与管理》 《供热工程》(理论课) 《暖通空调》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 《通风工程》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空调工程课程设计》实习 《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 《专业外语》 《冷藏运输》 《空气洁净技术》 《食品物流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1MB 文档页数:9
随着无人工厂、智能安监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入应用,以视觉识别预警系统为代表的复杂环境下动态识别技术成为智能工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本文所述的工业级视觉识别预警系统中,操作人员头发区域由于其具有移动形态非规则性、运动无规律性的特点,在动态图像中的实时分割较为困难。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iamMask模型的时空预测移动目标跟踪算法。该算法将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框架的SiamMask单目标跟踪算法与ROI检测及STC时空上下文预测算法相融合,根据目标时空关系的在线学习,预测新的目标位置并对SiamMask模型进行算法校正,实现视频序列中的目标快速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克服环境干扰、目标遮挡对跟踪效果的影响,将目标跟踪误识别率降低至0.156%。该算法计算时间成本为每秒30帧,比改进前的SiamMask模型帧率每秒提高3.2帧,算法效率提高11.94%。该算法达到视觉识别预警系统准确性、实时性的要求,对移动目标识别算法模型的复杂环境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9MB 文档页数:12
电子皮肤作为一种柔性触觉仿生传感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与机器人触觉感知等领域。基于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传统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由于柔韧性和可穿戴性差,已经难以满足实际使用中对拉伸性、便携性的要求。得益于柔性材料、制造工艺和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聚二甲基硅氧烷、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材料被用于制备或支撑电子皮肤传感器,使电子皮肤在性能上更趋于人类皮肤。本文分析讨论了电子皮肤新材料以及应用于电子皮肤当中的传感技术,重点总结了近年来电子皮肤在可拉伸/压缩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自供电性、自修复性、温度敏感性以及多功能集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电子皮肤新性能的研究方向以及实现大面积、低成本、多种功能集成电子皮肤传感器阵列的可能途径
首页上页20220320420520620720820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09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