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874)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5KB 文档页数:1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依据 依据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 1、通过实习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部分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识别。 2、使学生掌握病害诊断的技能。 3、通过实习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将来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02MB 文档页数:48
9-1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 9-2离子选择性电极 9-3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 9-4直接电位法 9-5电位滴定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4MB 文档页数:197
4.1系统结构设计 4.2网络设计 4.3数据库设计 4.4代码设计 4.5输入输出设计 4.6模块设计 4.7系统设计报告 4.8实验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2.38KB 文档页数:7
基于国内转底炉直接还原炼铁在起步阶段亟待解决的热工系统问题,分别以系统分析、热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转底炉分段热工参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转底炉冶金模型和热模型(涉及变量83个、参数20个),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每生产1t金属化球团,需铁精粉1213kg,消耗煤粉283kg、煤气615kg.基于转底炉分区域系统分析,分别进行了预热段、加热段、还原段条件下的热模拟实验研究,确定出不同工况下(nC:nO=0.8~1.2)含碳球团于各段的实时还原进度,并依据含碳球团自还原吸热与热工参数的匹配,确定出各段燃料供应参数.使用Fluent模拟软件对分段热工参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分段热工参数设计合理,能有效实现转底炉的分段职能,为转底炉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5MB 文档页数:12
本工作试验成功了一种测量压扁孤长的新方法——接触法。它能在正常轧制变形条件下精确地测量总孤长l'以及轧辊联心线前、后的分段长度x1与x0。在干轧与菜籽油润滑轧制合金铝、08F、20#钢与1Cr18Ni9Ti四种材料的条件下,实测了l',x1与x0值。对比实验结果分析了Hitchcock、Ford、Roberts与Целиков等四个l'的理论公式。证实了Hitchcock公式存在一个随压下率ε减小而增大的、偏低的系统误差。发现了理论公式计算孤长的误差主要集中在x0部分,从而指明了提高理论解精度的关键在于校正此部分的计算。选定\在采用弹性理论计算轧辊与轧件弹性位移量的基础上、根据几何关系确定孤长的方程结构,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估计x0部分校正因子\的方案,建立了较精确的压扁孤长数学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9.57KB 文档页数:6
分别采用解剖、总氧分析(T[O])、原位统计分析、金相显微镜统计分析和小样电解实验研究了16.8 t高压锅炉管钢P12铸锭中夹杂物的分布.发现在铸锭的上中部存在夹杂物数量较低的负偏聚区域,而在中心及尾部中心部位存在夹杂物数量较高的正偏聚区域.为了表征夹杂物的偏聚程度,提出了夹杂物偏聚指数的新概念.总氧分析和原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铸锭中下部氧化物夹杂物偏聚指数达到1.4~1.6,而在上中部氧化物夹杂物的偏聚指数为0.5~0.7.金相统计分析和小样电解实验可同时分析钢中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夹杂,其分析结果表明铸锭上中部夹杂物的偏聚指数为0.7~0.8,铸锭中下部夹杂物的偏聚指数为1.15~1.35.铸锭中心及锭尾中心区域氧化物夹杂平均尺寸明显大于其他区域,表明大夹杂物在上浮过程中被结晶雨捕获并沉降到底部是铸坯中下部夹杂物偏聚的主要机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MB 文档页数:586
I 目 录 1 专业基础课平台必修课程 《有机化学 D》 《高等数学 D》 《无机化学 D》 《医用物理学 A》 《有机化学实验 D》 《分析化学 E》 《生物化学 A》 《植物学(上)》 《植物学(上)》 《动物学》(上) 《分子生物学 A》 《细胞生物学 A》 《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A》 《微生物学》 《遗传学》 II 《生物统计学》 2 专业基础课平台选修课 《人体解剖学 B》 《组织学与胚胎学 F》 《组织胚胎学 F》实践 《组织胚胎学 F》 《医学生物学仪器分析》 《生物信息学 A》 《药理学 E》 《医学免疫学 E》 《实验动物学 A》 《分子遗传学》 《环境生物学》 3 专业课平台必修课 《植物学(下)》 《动物学》(下) 《动、植物野外实习(山岭)》 《植物生理学 A》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A》 III 《生物生产实习》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1、2》 4 专业课平台选修课 《生物技术制药 B》 《昆虫学》 《生物安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9.45KB 文档页数:9
提出板材成型技术中存在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板材成形从工场走向工厂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实验成形性评定和实验变形分析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以理论成型性评定及成型CAD/FMS的出现为标志,它是原材料工业迎接材料科学技术革命的一条有效途径。板材成型成为一个科学领域必然要与板材生产密切结合,这就提出了发展板材系统工程的需要。板材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是:(a)板材生产,(b)板材成型,(c)板材冶金过程与板材成形过程的协同。回顾计算机辅助成型性分析和工艺优化的发展,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战形性分析体系、计算机辅助成形工艺优化体系及板材成型学科体系并给出了这三种体系的框图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9.68KB 文档页数:4
通过建立1:2的比例的水力学模型,对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钒铁车间2t的钒铁炉底吹N2进行了水力学模拟实验,同时利用正交分析,主要考察了不同的吹气孔位置、吹气流量对铁水混匀时间以及熔池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底吹气孔组合以及气体流量的控制,会对熔池的混匀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实验数据采取正交分析,可以发现当吹气孔位置为e-b-d,吹气流量为1092 L·min-1时,气体对熔池的搅拌能力是最强的,此时铁水混匀所需时间最短,且流场分布合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95.67KB 文档页数:8
本文经随机实验统计分析得出孔隙率函数(3lnφ-2ln(1-φ))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实验的粒径范围内(30~180 mm),其期望值和方差都随着岩块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在推导出岩层二维下沉曲面方程的基础上,先后推演出燃空区冒落岩体孔隙率的连续非均质分布模型和随机离散化非均质分布模型.依据模型计算矩形煤火空间得出以下结果:燃空区浅部及边缘侧冒落岩体的孔隙率大,而中间区域孔隙率小;孔隙率等值线在x-y平面上的投影呈侧躺的"U"形分布;沿x轴,随着深入燃空区距离的增加,孔隙率呈类负指数形式衰减.此外,孔隙率连续分布和随机离散化分布,在整体的变化趋势上是相同的,区别之处在于后者所表示的孔隙率具有一定的随机波动性.将上述随机离散化模型应用在某火区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中,并经现场红外测温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和孔隙率模型的适用性
首页上页2072082092102112122132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87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