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51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9.61MB 文档页数:15
采用\热旋锻-拉拔\方法制备了直径为φ65 μm、包覆铜层厚度较均匀、表面质量高和界面结合质量良好的铜包铝复合微丝,研究了合理热旋制度、热旋复合成形铜包铝线材的组织和界面结合状态以及中间退火和拉拔对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旋锻制度为旋锻温度350℃,单道次变形量40%,旋锻后形成了动态再结晶组织和厚度为0.7 μm的界面扩散层.复合线材的合理退火工艺参数为350℃/30 min (退火温度350℃、退火时间30 min),该条件下退火后线材延伸率达到最高值35.7%,界面扩散层厚度约为2.1 μm,退火后铜层和铝芯发生再结晶,组织内部形成等轴晶组织.当退火温度超过350℃时,铜层和铝芯晶粒长大,界面扩散层厚度增加,从而导致线材的延伸率下降.将单道次变形量控制在15%~20%,经过粗拉,制备了φ0.96 mm的丝材;粗拉后不进行退火处理,将单道次变形量控制在8%~15%,经过细拉,制备了表面光洁、直径为φ65 μm的复合微丝.在拉拔过程中,铜层和铝芯均出现〈111〉丝织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MB 文档页数:12
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电池、乘员舱和电机驱动系统的热管理是提高其运行安全性和司乘人员舒适性的关键技术。针对电动汽车集成热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首先概述了电池、乘员舱和电机驱动系统的产热模型;其次系统地总结了现有的电池、乘员舱和电机驱动系统的热管理方法,重点分析了集成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运行控制和系统性能评价;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研究展望,指出研究准确的产热计算模型,发展紧凑高效的集成热管理系统,在综合性能评价体系下优化集成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控制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5MB 文档页数:45
3.1时间响应性能指标 3.2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3.5线性系统的误差分析 3.6顺馈控制的误差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8MB 文档页数:8
基于相似原理,采用水模拟钢液,用有机试剂模拟钢液中液态非金属夹杂物,同时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共同研究了夹杂物种类、两相间界面张力及黏度对于液滴聚并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夹杂物液滴间的聚合趋势与其自身的物理性质有紧密联系,其中液滴相与连续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会促进其相互聚并,而液滴相的黏度则正相反,在液滴聚并过程中起抑制作用.因此,通过改变液态夹杂物与高温钢液之间的界面参数以及黏度参数,有望达到聚合或分散的控制目标,进而实现夹杂物尺寸的灵活控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1MB 文档页数:34
2.1数学模型基础 2.2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2.3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4系统的结构图 2.5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84KB 文档页数:23
主运动:刀具(主轴)的旋转 分为顺铣、逆铣,故主电动机有正反转 主轴上装有飞轮,故采用电磁离合器制动 调速由齿轮变速箱实现 进给运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1.75KB 文档页数:1
当传递函数难以表达成零极点形式时,则可以采用频率响应法。例如,数字计算机的控制系 统中(如Simulink)常见的纯滞后环节。如果纯滞后环节滞后时间为,则可由输入u(t) 得到输出y(t):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MB 文档页数:9
针对电化学修复技术导致修复后结构内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退化问题,通过中心拉拔实验获取电化学修复后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曲线,研究电化学修复参数(电流密度和通电时间)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验结果进行模型参数分析,建立基于电流密度和通电时间两个控制变量的黏结强度劣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电通量较小的情况下,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损失较小;不控制通电参数的电化学修复技术导致黏结强度下降明显,采用5 A·m–2的电流开展28 d的恒电流通电,试件的最大黏结力损失量高达56.9%;本文提出的劣化模型可以定量表征电化学修复后试件黏结强度折减情况,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本文及其他文献的实验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6和0.974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9MB 文档页数:9
为了保证齿轮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并确定齿轮钢经济合理的总氧含量控制目标,开展了总氧含量对齿轮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研究。以三种不同总氧含量的Mn–Cr系齿轮钢为研究对象,利用Aspex扫描电镜、极值法、疲劳测试等不同方法研究了齿轮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数量、分布、尺寸等,获得了夹杂物与齿轮钢总氧含量的对应关系。在本文实验条件下,随着总氧含量的降低,钢中氧化物夹杂数量不断减小,其中5~10 μm的小尺寸夹杂物减小最明显,而10 μm以上的大尺寸夹杂物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另外,极值法和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总氧含量高时(质量分数为0.0013%),钢中最大氧化物夹杂尺寸也较大,比总氧质量分数为0.0010%和0.0005%的实验钢的最大夹杂物尺寸高10 μm以上,且当总氧含量比较低时(质量分数≤0.0010%),实验钢总氧质量分数变化(0.0010%、0.0005%)对钢中最大夹杂物尺寸影响不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64KB 文档页数:2
重要提示:做实验2 在11月7日前,完成实验控制器的设计并进行实验,并在下一周完成实验报告
首页上页21721821922022122222322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51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