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813)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9KB 文档页数:11
课程性质 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计算机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二、该课程在介绍有关数字系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数字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从计算机的层次结构上讲,“数字逻辑”是深入了解计算机“内核”的一门最关键的基础课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7.5KB 文档页数:21
为了使机车具有优良的牵引性能,保证牵引电动 机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在牵引电动 机制造和检修过程中,每一工序之后都要进行检 查性的测量和试验。电机组装就绪准备送出成品 时,还要将电机置于专用试验设备上,按照国家 对该类型电机的技术要求进行严格的试验,以评 定该电机的装配质量及其技术性能 本章介绍牵引电动机的试验项目,分析直流牵引 电动机的试验线路,讨论直流牵引电动机的试验 方法,并简要介绍脉流牵引电动机的试验线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7
采用激光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电化学阻抗技术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实时、动态和原位观测了涂覆丙烯酸聚氨酯涂层的碳钢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浸泡初期的界面腐蚀行为,并对比了纳米TiO2的添加对界面腐蚀行为的影响.在浸泡初期无宏观缺陷存在时,激光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成功检测到涂层界面的微小变化,电化学阻抗技术显示不同涂层低频阻抗膜值的变化情况,均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获得的腐蚀电化学形貌结果一致,即在浸泡初期,未添加纳米TiO2的涂层其界面变化速度(即锈蚀萌生速度)较添加涂层明显得多,表明纳米TiO2可延缓涂层/碳钢的界面失效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22.5KB 文档页数:23
上一章介绍了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许多常 用的组合逻辑电路都有现成的集成模块,不需要我们用门电路设计。本章将介绍编码器 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加法器等常用组合逻辑集成器件,重点分析这些器件 的逻辑功能、实现原理及应用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1MB 文档页数:55
在原有的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扩展科研场所面积以满足科研环境需要;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依托,整合、优化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建设通信集成电路设计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平台,形成科技成果技术水平和可行性评估以及产业化的工程验证环境;探索适合工程中心发展的运行机制,培养和建立一支学科分布、梯队合理的科研队伍,促使工程中心健康、平稳的发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5MB 文档页数:18
本文综述了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制备技术、及其压力和温度传感应用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湿法化学腐蚀制备法、弧放电制备法、飞秒激光制备法、聚合物辅助制备法等常见光纤法布里-珀罗腔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分析了不同制作工艺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在温度传感、压力传感和温压一体传感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温度压力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4MB 文档页数:17
中国的页岩气田属于非常规气藏,采用体积压裂工程技术才可以实现有效开采。不过,页岩储层与一般储层的性质不同,纳米级孔隙大量分布,其孔隙和渗透率十分微小,同时还分布有微裂缝,气体在其中的流动具有解吸、扩散、滑脱和渗流等多种微观机理,并且呈现出基质?微裂缝?人工裂缝的跨尺度多流态流动。常规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并不适用于页岩气藏,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建立页岩气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才能实现我国页岩气藏的高效地开发。从页岩气流动的基本规律出发,总结了页岩气流动的多流态?多尺度?多场耦合输运机理和渗流规律,归纳了考虑解吸?扩散?滑移?渗流的多尺度非线性渗流统一方程,给出了多尺度全流态图版。通过页岩气多级压裂水平井多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多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形成页岩气藏流场区域储量动用与开发动态变化规律,针对我国页岩气特点构建了页岩气产量递减模型。基于上述理论提出了开发设计方法,提出了我国储层分级评价及优选目标评价方法,并且建立了适合我国储层的分级评价及优选目标方法与指标,对中国页岩气压裂开发工艺适应性技术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页岩气高效开发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页岩气理论和技术研究提供指导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54MB 文档页数:61
1. 数控技术的产生及特点 2. 数控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3. 数控技术的发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6MB 文档页数:8
首先介绍了传统的编队控制方法的定义、特点和常用方法及优缺点,并将传统编队控制时代定义为前编队控制时代.随着多智能体技术的发展,将多智能体技术引入到编队控制问题中,诞生了众多新的研究成果,称为后编队控制时代.后编队控制时代以多智能体技术为基础,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壮大起来,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前编队控制时代强调多机器人通过编队协作完成单个机器人无法实现的任务,提高任务完成效率且缩短任务完成时间.后编队控制时代则是在前编队控制时代的基础上,更强调低成本、同步性和协同性,但却不那么重视每个个体的任务分工,甚至是按照规则自由分配任务,不再有“不可替代冶的个体存在.最后给出了研究编队控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目前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4MB 文档页数:59
6.1模拟集成电路中的直流偏置技术 6.2差分式放大电路 6.3差分式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 6.4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 6.5实际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和对应用电路的影响
首页上页26426526626726826927027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81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