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2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1.88KB 文档页数:5
在可重入冷拔无缝钢管生产的计划和调度中,根据四个条件对工件进行组批,通过规则假设把组批后的批钢管看作单个加工工件,建立以最后完工时间、交货期满意度和机器总负荷为目标的多目标组批排序优化模型,设定其约束条件,采用基于Pareto的混合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通过算例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52.5KB 文档页数:15
第一节计算的基础资料和一般规定 一、基础资料 1、气象资料:气温、相对湿度、水文、风向、潮位等; 2、库房平面图、剖面图; 3、各冷间的进货量; 4、各冷间设计温度、相对湿度要求。 二、设计参数的确定 (一)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 以当地较长一段时间(近10~20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 1、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时,应取历年平均每年不保证五天的日平均温度(称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为室外计算温度; 2、计算通风换气耗冷量时,应以每年最热月下午2点的月平均温度的历年平均值(即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为室外计算温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4.83KB 文档页数:8
针对环境中的低频振动能量,建立了一种双端固支梁振动式驻极体静电俘能器理论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数值仿真对静电俘能器的各项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别研究了静电俘能器的输出功率、谐振频率、半功率带宽与驻极体表面电位、空气间隙以及负载电阻的关系.在研究中,外部激励加速度幅值及驻极体尺寸保持恒定.数值分析结果如下:(1)存在一个最佳表面电位使得静电俘能器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随着表面电位的增加,软弹簧效应逐渐增强使得俘能器谐振频率发生偏移,半功率带宽逐渐增大.(2)当表面电位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初始空气间隙使得功率达到最大,随着间隙的增大,半功率带宽随之减小.(3)当表面电位和空气间隙保持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负载使得功率达到最大,随着负载的减小,谐振频率发生偏移.(4)当空气间隙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负载使得带宽达到最大,且表面电位越大,相同负载下的带宽越大.实验测试了不同负载电阻下俘能器的输出特性:输出功率及半功率带宽都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当负载电阻为90MΩ时,对应的最大输出功率为0.188 mW;当负载电阻为330 MΩ时,对应的半功率带宽达到最大值为4.7 Hz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6KB 文档页数:3
第七章电流互感器实际二次负荷计算 Rc次负荷接触电阻 R二次负荷一连接导线的电阻 R二次负荷一连接导线的电阻1 Rx2二次负荷一连接导线的电阻2 Z二次负荷一继电器的阻抗 Z二次负荷一实际二次负荷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8MB 文档页数:59
5.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基本类型 5.1.1 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基本关系式 5.1.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类型 5.1.3 负反馈放大电路分析 5.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2.1 提高增益的稳定性 5.2.2 减少失真和扩展通频带 5.2.3 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电阻 5.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5.3.1 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的一般原则 5.3.2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特点及性能估算 5.3.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5.99KB 文档页数:6
为解决机器人末端负载的时变性给高速运动的机器人带来控制精度降低的问题,研究了参数差值法、力矩求解法、全局参数辨识法的机器人末端负载动力学参数辨识的方法,以提高末端负载的辨识精度.得到的负载动力学参数用于动力学控制以提高机器人动态精度.通过建立拉格朗日动力学线性辨识模型,以最优激励轨迹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采样数据经过低通滤波及中心差分的处理后,代入相应的负载辨识方程式,并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解决线性方程组,可辨识到不同负载的动力学参数.实验验证了负载辨识方法的可行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38KB 文档页数:18
7-3 7-5 a) R2引入电压并联负反馈 b) R3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c) R3引入正反馈 d) 级间R6引入交流正反馈;第一级R4引入电流串联负 反馈;第二级R7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e) R7电压并联负反馈 f) R3,R7,R8电流串联负反馈 g) R3,R4电压串联负反馈 h) RF引入电流并联负反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8MB 文档页数:23
7.1.1在图题7.1.1所示的各电路中,哪些元件组成了级间反馈通路?它们所引入的反馈 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设各电路中电容的容抗对交流信号均可忽 略) 解图题7.1.1a中,由电阻R2、R1组成反馈通路,引入负反馈,交、直流反馈均有;b图中, 由Ra引入负反馈,交、直流反馈均有,由Rn、R引入直流负反馈;c图中,由R1、Ra引入负反 馈,交、直流反馈均有;d图中,由R2、R1引入负反馈,交、直流反馈均有;e图中,由A2、R3引人 负反馈,交、直流反馈均有:图中,由R。引入负反馈,交、直流反馈均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37MB 文档页数:16
本章讨论的问题: 1什么是反馈?什么是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什么是正反馈和负反馈?为什么要引入反 馈?2.如何判断电路中有无引入反馈?引入的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是正反馈还 是负反馈?3交流负反馈有哪四种组态?如何判断?4交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 式是什么?5放大电路中引入不同组态的负反馈后,将对性能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6什么是深度负反馈?在深度负反馈下,如何估算反馈系数和放大倍数?7为什 么放大电路以三级为最常见?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04KB 文档页数:10
第4章负反馈放大电路与基本运算电路的应用 4.3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4.3.1放大电路引负反馈的一般原则 4.3.2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特点及性能什算 4.3.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2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