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园空间
教师库
在线阅读
知识问答
大学课件
高等教育资讯网
大学课件分类
:
基础课件
工程课件
经管课件
农业课件
医药课件
人文课件
其他课件
课件(包)
文库资源
点击切换搜索课件
文库搜索结果(16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5.2)油气二次运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47KB 文档页数:9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 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再次运移。 相态:油气从烃源岩经过初次运移进入渗透岩石之后,就开始了二次运移。由于二 次运移的介质环境的改变,主要为孔隙空间、渗透率都较大的渗透性多孔介质,毛细 管压力变小,渗透率变大,便于孔隙流体(包括水、油、气)的活动
分析油气的形成与破坏概论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58KB 文档页数:99
Section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Basic Condition of 0il and Gas Pools Generation) Section2油气聚集与成藏(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Pools of 0il and Gas) Section3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的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and Breakage of 0il&Gas pools)
延安大学:《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水力压裂技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29MB 文档页数:111
1 油气井低产的主要原因 ⎯ 近井地带受伤害,导致渗透率严重下降; ⎯ 地层原油粘度高 ⎯ 油气层渗透性差; ⎯ 地层压力低,油气层剩余能量不足 2 油气井增产途径 ⎯ 提高或恢复地层渗透率; ⎯ 保持压力增加地层能量 ⎯ 降低井底回压; ⎯ 降低原油粘度 3 油气井增产方法 ⎯ 水力压裂; ⎯ 酸化、酸压 ⎯ 爆炸(高能气体压裂); ⎯ 物理法 第一节 造缝机理 第二节 压裂液 第三节 支撑剂 第四节 裂缝扩展模型 第五节 压裂设计 第六节 压裂工艺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6.4)含油气系统概述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3KB 文档页数:9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地质历史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产物,是 生、储、盖层和生、运、聚等静动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机配合形成的。为了更实际 地分析油气藏的形成作用,1972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Wg.Dow在丹佛举行的AAPG年会 上首次将“系统”一词用于石油地质及地质力学中,1980年法国石油地质学家 Perrondon率先提出含油气系统的概念,1987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L.B. Magoon将要素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业概论 Petroleum Industry Introduc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油气集输与储运系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83MB 文档页数:92
第一节 油气集输系统 第二节 原油处理工艺 第三节 海上油气集输 第四节 长距离输油管道 第五节 天然气集输与外运 第六节 油气储存系统 第七节 油气管道的腐蚀与防护
分析圈闭和油气藏的概述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2MB 文档页数:227
地上油气装到储油罐内,地下油气裝在什么地 方呢? 如果我们把地下的储油气的容器看作一个盒子专业上称其为圈用。圈用中储存了足量的油气,就叫油气藏!那么,能够找到圈闲,就有希望找到油 气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3)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8KB 文档页数:2
晚期生油理论认为: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 来;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 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复杂应力路径下裂隙泥岩渗透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2MB 文档页数:13
油气主要储集在岩石孔隙和缝洞内,深部复杂应力环境下储层岩石裂隙渗透演化直接影响油气的运移规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解复杂应力路径下含裂隙岩石的渗透演化特性,利用高精度渗流?应力耦合三轴实验设备,对含随机分布裂隙泥岩开展了单试样?复杂应力路径加卸载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试验研究,试验方案依次为:(i) 围压递增条件下渗透性测试;(ii) 渗透压力递增条件下渗透性测试;(iii) 偏应力循环加卸载条件下渗透性测试;(iv) 围压、偏应力同步增长条件下渗透性测试。结果表明裂隙泥岩中的渗流可视为低渗流速度的层流;裂隙发育丰富岩样(R2)渗透率及应力敏感性明显较高。渗透率随渗透压力、围压分别呈正、负的指数函数变化。偏应力加载导致渗透率降低,卸载引起渗透率上升,但整体呈不可逆降低;围压、偏应力同步增长引起渗透率呈下降趋势,并逐步趋于稳定;围压10.3 MPa作用下,渗透率基本保持恒定。由此,基于裂隙双重介质模型,考虑泥岩变形过程中裂隙系统和基质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应力作用下的裂隙膨胀变形,构建了裂隙泥岩渗透率演化力学模型;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成果可为裂隙泥岩渗透性演化预测和油气高效开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8.1)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9.5KB 文档页数:4
世界上油气储量在区域、地层和深度上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在过去的几十年 来,已引起油气地质学家的广泛注意。在早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勘探程度不均一造 成的,或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勘探,几乎已遍及地球表面各个大陆 (包括极地和沙漠)和海洋(陆缘海和大陆架),尚未勘探的处女地已愈来愈少,而 油气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已成为普遍公认的基本事实。这种不均一性,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4.1)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12.5KB 文档页数:1
一、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 1.生物种类来源 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种类来源首先是浮游植 物,其次是细菌、高等植物、浮游动物。 2.生化组分来源 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 脂类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 类脂物质的特征是抗腐力较强,能在各种地质 条件下保存起来,其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也最接近 于石油烃,被认为是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热门关键字
电视系统原理
政治经济学
阅读分析
微生物传染病
品牌经营与管理
基本电路
工作原理]
《数据结构》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流体机械原理
理论生态学
课程编制
解方程
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
技术+学院+课件
及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大学
和声
广东医学院
管道计算
风险管理]
多媒体软件应用技术
对话
东南大学
电机
大学礼仪
大学课程
大学化学
磁路定律
传输原理]
传感技术原理
采样率
采购
VB程序设计
pVT关系
photoshop与平面设计
11
Internet网络及其应用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6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