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4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0.01KB 文档页数:5
采用燃烧合成工艺,制取了细长的β-Si3N4纤维·纤维顶端有小球,小球中含Si,Al成分,纤维有扭曲、拧结现象.VLS机制是控制纤维生长的主要机制.晶体顶端有螺旋生长蜷线.燃烧合成的β-Si3N4为六方柱晶,表面无缺陷。柱晶主要通过VC机制生长。β-Si3N4柱晶是从微晶β-Si3N4中长出的,其生长具有晶格继承性.异相添加剂和少量杂质Al的引入有利于形成较长的柱晶和纤维。控制原始反应物中的添加剂含量,保持较高的燃烧温度,是制取β-Si3N4纤维的关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5.53KB 文档页数:4
着重讨论了直线形、梯形和超梯形钢纤维对混凝土增强作用的计算,并列出3种钢纤维对混凝土增强作用的统一公式,以此分析纤维对基体增强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纤维形状的钢纤维混凝土增强作用作分析比较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840KB 文档页数:44
一.纺织纤维的导热与保温 二.纤维的热机械性能曲线 三.纤维的耐热性与热稳定性 四.纤维的热膨胀与热收缩 五.纤维的热塑性和热定型 六.纤维的燃烧性能 七.纤维的熔孔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89MB 文档页数:6
一、纺织材料的定义与内容 1、定义 纺织材料是指纤维及纤维制品,具体表现为纤维、纱线、织物及其复合物。 “纤维与纤维制品”表明了纺织材料既是一种原料,用于纺织加工的对象,又是一种产品, 是通过纺织加工而成的纤维集合体。告知我们纺织材料存在多种变体,存在从对象到产品的多级 转换。 “纤维、纱线、织物及其复合物”描述了纺织材料的形成过程,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跳跃 完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2M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CSP流程试制50W270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热轧→常化→冷轧→退火过程中织构的演变.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全流程织构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热轧板织构在厚度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表层主要为铜型、黄铜和高斯织构,1/4层存在微弱的高斯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中心层以γ纤维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为主,还含有较弱的α纤维织构.与热轧板相比,常化板表层和1/4层织构变化不大,中心层旋转立方织构和α纤维织构增强.冷轧板各层均具有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与冷轧板相比,成品板各层中α纤维织构基本消失,还出现了立方织构和高斯织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6.11KB 文档页数:5
通过试验研究了砂灰比、水灰比、纤维种类和减缩剂对高韧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收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砂灰比的增大,ECC收缩应变值逐渐减小;随着水灰比的增大,ECC收缩应变值逐渐增大;国产PVA纤维对控制ECC早期收缩变形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日本产的高弹性模量PVA纤维对控制ECC后期收缩变形效果显著;水灰比为0.40时,混杂纤维对控制ECC收缩变形的效用比单独掺入国产PVA或日本产PVA好;水灰比为0.40时,掺入减缩剂可使ECC收缩应变约减少200×10-6,可见减缩剂控制ECC收缩变形效果显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1.5KB 文档页数:46
掌握纤维的分类与特征;初步掌握聚酯纤维、锦纶纤维、腈纶纤维、聚丙烯纤维的生产技术、结构、性能及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3.9KB 文档页数:5
对通用型沥青基预氧化纤维在碳化过程中的电阻变化行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碳化过程中纤维的电阻率可由1012Ω-cm下降到10-1Ω-cm,得到了纤维电阻率与碳化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纤维电阻率的变化与纤维元素分析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表明纤维在碳化过程中发生结构转变。给出了利用碳纤维导电性的应用实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1.19KB 文档页数:5
研究了硼钛复合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的行为。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的变形是由纤维的弹性应变与基体的弹塑性应变复合迭加而成。并且在纤维与基体结合十分牢固,基体组元体积分数又较少的情况下,复合纤维表现为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及低塑性。将试验结果同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9.59KB 文档页数:7
以纤维素为原料,通过在氮气氛下炭化和水蒸气活化得到纤维素基炭。采用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低温N2吸附测试手段研究了纤维素的炭化和活化过程以及过程中炭微晶结构和比表面积的变化。纤维素分子结构中的C-OH、C-O-C、C-H等基团在280~380℃之间大量分解,380℃后少量裂解产生的小分子碎片或基团持续分解,同时碳元素发生结构重排,形成石墨微晶。炭化温度是影响纤维素基活性炭微晶结构及孔结构的关键因素,随炭化温度的升高,石墨微晶尺寸变大,孔结构得到发育,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当炭化温度为600℃时所得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大;炭化时间对炭微晶结构及比表面积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先是炭结构中的非微晶碳被氧化,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积变大,然后微晶碳被氧化,微晶结构被破坏,炭中部分微孔变成中孔或大孔,导致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积变小,当微晶间的非微晶碳被充分氧化而又不破坏原微晶结构时得到的炭孔隙最丰富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4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