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90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70.5KB 文档页数:37
1、 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了解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3、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 4、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应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第三节 高分子的合成 第四节 高分子的应用 第五节 塑料 第七节 橡胶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98.5KB 文档页数:39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化学工程规律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获得化工计算及设计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工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能、防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目的。 教学要点: 化学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传递过程包括动量传递、 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种过程。 1.动量传递——流体动力过程 2.热量传递 3.质量传递 4.学反应工程——反应器基本原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48.63KB 文档页数:9
为解决进行PM2.5质量浓度预测中多因素回归模型的不稳定、神经网络模型的过拟合及局部最小等问题,提出应用支持向量机和模糊粒化时间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PM2.5质量浓度未来变化趋势和范围进行预测.根据PM2.5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周期模式,确定以24 h为周期的粒化窗宽,利用三角型隶属函数对数据样本进行特征提取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并在k重交叉验证法下采用网格划分寻找出模型的最佳参数.以2013年3月—2014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万柳监测点四个季节PM2.5的1 h质量浓度监测值为样本数据,应用该方法建立PM2.5质量浓度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在MATLAB平台下应用LIBSVM工具实现计算过程.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粒化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能较好解决PM2.5机理性建模方式下由于影响因素考虑不全而造成的预测结果不稳定,对模糊粒子拟合效果较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3MB 文档页数:80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氨解反应基本原理 第三节 氨解方法 第四节 应用实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11KB 文档页数:50
1.理解硫、磷原子的成键特征,了解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2.了解硫醇、硫酚、硫醚、亚砜和砜的制法、性质及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3.掌握磺酸制法和性质,了解其衍生物的制法和性质。 4.理解膦、季鏻盐的制法和魏悌希反应。 5.了解一些有机磷农药。 硫、磷原子的成键特性 含硫有机化合物 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磺酸及其衍生物 含磷有机化合物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MB 文档页数:74
1.掌握硝基化合物、胺的命名和结构; 2.了解硝基化合物、胺的物性及胺的光谱性质; 3.掌握硝基化合物、胺的化学性质; 4掌握硝基化合物、胺的制备; 5.了解苯炔的形成和结构; 6.掌握芳香族重氮化反应及其重氮盐的性质; 7.了解染料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8.了解重排反应的类型,理解亲核重排反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2MB 文档页数:10
本文在大型熔铸涡轮疲劳蠕变第一类断裂特征图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最大应力保载对疲劳蠕变断裂行为影响及在保载条件下的第一类断裂特征图,实验结果表明断裂周次随交变应力与平均应力变化呈现与无保载相同的,\反C\型规律。与无保载相比,保载显著地降低断裂周次,使断裂曲线向低寿命区移动。保载增大蠕变作用,使疲劳机构转变成蠕变机构,扩大蠕变为主的C区,缩小疲劳为主的F区,以至于保载足够长的时间,疲劳机构消失。在断裂机构理论分析与断口观察以及宏观寿命规律基础上建立在保载条件下的第一类断裂特征图,该图提供了保载下的宏观与微观资料。本文还讨论了保载时间对断裂时间影响的规律,以至竞争模与积累模型在保载条件下的适用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3.55KB 文档页数:8
采用恒应力强度因子K=33 MPa·m1/2的加载方法,利用直流电压降方法在线监测核辅管道316L不锈钢在高纯水中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对比200、250、280和325℃温度下,氩气除氧和含有2 mg·L-1溶解氧的水化学环境中材料的裂纹扩展速率发现:溶解氧为2 mg·L-1时的裂纹扩展速率明显比氩气除氧时的裂纹扩展速率高.氩气除氧时,裂纹扩展速率在250℃时有一个最高点;溶解氧为2 mg·L-1的条件下,裂纹扩展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7KB 文档页数:3
1.应力 2.交变应力的特征及典型的交变应力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7KB 文档页数:2
1.各种方法的关系 1.1各种方法的联系 都要求反应资产的市场价格,都要求遵循客观性,所以结果应该趋于一致。 如果用不同的方法结果相差很大,可能的原因有:应用前提不具备;分析过程有误;资料有误;师的职业判断有误
首页上页33133233333433533633733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9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