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9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46MB 文档页数:66
主要内容:介绍核酸的分类和化学组成, 重点讨论DNA和RNA的结构特征,初步认识核酸 的结构特征与其功能的相关性;介绍核酸的主 要理化性质和核酸研究的一般方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27MB 文档页数:109
1.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 (1)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 method) (2)核磁共振(NMR) (3)光谱法(红外光谱、紫外差光谱、荧光光谱) (4)旋光色散法(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oRd) (5)园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cd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8MB 文档页数:62
1.1 有机化学及其重要性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共价键 ♦ 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 ♦ 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 共振论简介 ♦ 共价键的性质 1.4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1.5 有机反应的类型 1.6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23.5KB 文档页数:9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NMR)就是指处于某个静磁场中的物质的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电 磁辐射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它自问世以来已在物理、化学、 生物、医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准确的方 法,也是精确测量磁场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96.5KB 文档页数:58
气相色谱法(GC)是英国生物化学家 Martin a t p等人在研究液液分配色谱的基础 上,于1952年创立的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方法,它 可分析和分离复杂的多组分混合物。目前由于使 用了高效能的色谱柱,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及微处 理机,使得气相色谱法成为一种分析速度快、灵 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与 质谱(GC-MS)联用、气相色谱与 Fourier红外 光谱(GC一FTIR)联用、气相色谱与原子发射光 谱(GC一AES)联用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06MB 文档页数:11
基于残余应力测试新方法与先进电化学测试技术的进展, 围绕残余应力类型和大小对金属材料点蚀以及应力腐蚀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研究发现, 尽管残余压应力对腐蚀行为的抑制作用得到了大量实验的证实, 但是在不同条件下其作用方式以及机理不尽相同, 并且与材料的结构特点以及腐蚀产物等密切相关. 同时, 残余拉应力的作用尚不明确, 受到材料类型和其他因素耦合的严重影响. 另外, 在某些环境下, 影响腐蚀行为的关键是残余应力梯度或残余应力的某个临界值. 但是对有色金属的研究表明残余拉应力和压应力均会导致基体中位错和微应变等结构缺陷增加, 进而促进点蚀敏感性, 降低材料服役性能. 最后, 对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9.5KB 文档页数:14
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紫外光、可见光 、红外光和激光200800nm光谱区的辐射来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物质结构分析测定的方法 。称为分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技术,使用的仪 器称为分光光度计 这种分光光度计灵敏度高,测定速度快 ,应用范围广,其中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更是生物化学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 之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34.5KB 文档页数:22
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 光谱的分析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 分子吸收200~800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 析测定的方法。 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 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无 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2.1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2.2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2.2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2.4 定量分析 2.5 实验技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96.5KB 文档页数:85
§1 引言 §2 表面热力学性质 §3 弯曲表面的特性 §4 固/气界面的吸附作用 §5 固/液界面现象 §6 液/气界面现象 §7 胶体化学基本概念 §8 界面科学研究方法简述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1MB 文档页数:24
第一节 概述 红外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来进行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又称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红外光的区划 二、红外吸收过程 三、红外光谱的作用 四、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五、IR与UV的区别 第二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红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光谱之间关系 红外光谱——由吸收峰位置和吸收峰强度共同描述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振动形式 三、振动的自由度 四、特征峰与相关峰 五、吸收峰位置 六、吸收峰强度
首页上页313233343536373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9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