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8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21.36KB 文档页数:6
采用低温球磨技术制备了Mg-4%Ni-1%NiO储氢材料,主要研究低温球磨时间对材料形貌结构以及储氢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材料的形貌和相组成,采用压力-组成-温度(P-C-T)设备研究材料的储氢性能.结果表明:分别经过2、4和7 h球磨后,材料的相组成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只有极少量的Mg2Ni合金相生成.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材料的平均粒度逐渐下降,作为催化剂的Ni、NiO相逐渐揉进基体内部.伴随着上述变化,材料的活化性能、吸氢性能逐渐提高,球磨到7 h后材料仅需活化1次即可达到最大吸放氢速率,初始吸氢温度降为60℃,在4.0 MPa初始氢压和200℃下吸氢量为6.4%(质量分数),60s即可完成饱和吸氢量的80%,10min内完成饱和吸氢量的90%;材料的放氢性能则在球磨4 h后已经基本保持不变,0.1MPa下初始放氢温度为310℃,在350℃、0.1MPa下材料可在500s内释放饱和储氢量的8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2.38KB 文档页数:4
采用添加了Al2O3和Y2O3助烧剂的碳化硅微粉为原料,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快速制备了碳化硅陶瓷.分析了材料致密化过程,并重点研究了烧结工艺参数对材料致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SPS工艺参数的烧结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600℃和50MPa时,经过5min的烧结,碳化硅陶瓷的致密度可达到99.1%,硬度为HV2550,断裂韧性达8.34MPa·m1/2,弯曲强度达684MP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MB 文档页数:8
针对目前高碳高硅低温贝氏体(纳米结构贝氏体)相变速度缓慢的现状,采用贝氏体相变热力学理论分析主要合金元素对低温贝氏体相变驱动力的影响,设计了新型纳米结构贝氏体钢成分0.83C-2.44Si-0.43Mn-0.73Al.利用膨胀仪研究该成分贝氏体钢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整体动力学,综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方法研究热处理工艺对实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50℃等温转变贝氏体的抗拉强度为1401 MPa,延伸率为42.21%,强塑积可达59136 MPa·%,在室温拉伸过程中发生明显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230℃等温转变组织中贝氏体铁素体片层厚度小于100 nm,抗拉强度达2169 MPa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3KB 文档页数:9
一、选择题 1.(C)2.(a)3.(C) 二、填空题(共10题20分) 1.1/4;1/2 2. PNH,: 3.9 MPa PN, 1.5 MPa PH,: 4.6 MPa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的体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6KB 文档页数:8
第一节概述 1.1二氧化碳(CO,气体灭火特性 1.二氧化碳的化学特性 (1)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导电的气体,不具腐蚀性。 (2)液态: 温度下降到-56.3℃、压力为0.52MPa或温度为31℃、压力为7.37mpa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1.5KB 文档页数:3
一、气缸内储有完全不可压的流体,气年的一端被封闭、另一端是活塞 气缸是静止的,与外界无热交换。试问:活塞能否对体功 流体的压力会政变吗?使用某种方法把流体的压力从2MPa提高到 4MPa,内能有无变化?有变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4.89KB 文档页数:3
1.拟用一泵将碱液由敞口碱液槽打入位差为10m高的塔中。塔顶压强为0.06MPa(表)全部输送管均为57× 3.5mm无缝钢管,管长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碱液的密度p=1200kg/m2,粘度u=2mPa·s管壁粗糙度为0.3mm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88.5KB 文档页数:22
一、 排气量为60m3/h,转速为750r/min 二、 一级额定Pd为0.64MPa 三、二级额定Pd为3MP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3MB 文档页数:8
对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的Cu?5%Sn合金进行激光选区熔化(SLM)成形,在激光功率160 W、扫描速度300 mm·s?1、扫描间距0.07 mm条件下,合金样品相对密度可达99.2%,熔池层与层堆积密实,表面质量良好。研究发现所获合金具有非平衡凝固组织特征,其中以α-Cu(Sn)固溶体相为主,且涉及具有超结构的γ相、δ相。显微形貌主要由柱状晶与富锡网状组织构成,伴随有不同尺度界面Sn元素偏析及晶界、晶内纳米尺寸超结构合金相颗粒析出。所获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同成分铸态合金或较低Sn含量SLM合金相比得到显著强化,表面硬度可达HV 133.83,屈服强度326 MPa,抗拉强度387 MPa及断裂总延伸率22.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探针(EPMA)、X射线衍射仪(XRD)、室温拉伸等手段, 通过两相区保温-淬火(IQ)、两相区形变后保温-淬火(DIQ)、两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及两相区形变后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DIQ&PB)热处理工艺, 研究高温形变对室温组织、性能、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综合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经15%的压缩形变后铁素体中位错密度由0.290×1014增加至1.286×1014 m-2, 马氏体(原奥氏体)中C、Cu元素富集浓度提高, 高温形变产生位错增殖对元素配分有明显促进作用.DIQ&PB工艺下, 形变后贝氏体板条尺寸变短且宽度增加0.1 μm左右, 贝氏体转变量较未变形时增加14%, 多边形铁素体尺寸明显减小.力学性能方面, 两相区形变热处理后抗拉强度增加132.85 MPa, 断后伸长率增加7%, 强塑积可达25435 MPa·%.形变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由7.8%提高到8.99%, 残余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由1.05%提高到1.31%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8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