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428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7
以低碳Nb、V、Ti、Mo和Cr合金化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在Formaster-Digital膨胀仪上测定了过冷奥氏体的静态CCT曲线;在Gleeble-1500热/力模拟机上,用膨胀法测定了奥氏体的动态CCT曲线;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贝氏体钢的室温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金元素抑制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在冷却速度大于10℃·s-1的范围内,静态CCT和动态CCT的室温组织均为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奥氏体变形促进了贝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为610~668℃,终了温度为520~55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7MB 文档页数:392
本书从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度,结合化学工程基础知识.综合明了近代重要化学品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今世界化学工业的概貌及其发展方向。内容涉及无机化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生物化工等诸多产品的生产,有助于读者在庞大而繁的化工生产领域中拓宽知识面,在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开拓思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3.82KB 文档页数:6
对ASP生产Ti-IF钢的退火再结晶过程分别进行了罩式退火和连续退火模拟实验,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检测,并结合X射线衍射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从不同的实验角度对再结晶组织和织构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罩式退火和连续退火两者的热历史过程不同,其再结晶组织转变温度及晶粒度有所不同,但是再结晶核心的形成位置及演变方式趋于一致,形核方式趋向于择优形核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7.72KB 文档页数:4
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铝合金表面稀土膜的成膜过程和机理,并通过测试极化曲线,比较了不同极化电位、不同pH值对膜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铈盐溶液中可在铝合金表面成膜,与成膜过程相对应的EIS变化清楚地显示膜层的变化.转化膜层具有良好的耐蚀能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3.57KB 文档页数:4
通过扭转法和电阻测量法对Cu-Zn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Ms点以上,不存在热弹性马氏体的情况下,由应力诱发马氏体可以引起形状记忆效应。另外,在Ms点以下有热弹性马氏体的情况下,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应力诱发马氏体在形状记忆效应中仍然起主要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97.07KB 文档页数:5
以碳为阻晶元素,利用磁控溅射方法获得非晶不锈钢薄膜。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动电位极化方法研究了碳含量与薄膜结构及耐蚀性的关系,并用AES和XPS分析了钝化膜成分。结果表明;碳含量对薄膜的结构和耐蚀性有显著影响;当碳含量超过6.2wt%时,薄膜转变为非晶态结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7
基于地热水输送过程中金属管道材料出现的腐蚀结垢问题,研究了模拟地热水(我国中部平原地热水的环境条件)中304不锈钢管材的结垢和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304不锈钢管在模拟地热水环境中的结垢过程分为结晶成核和晶核生长两个阶段,结晶成核阶段消耗结垢离子的速度比晶核生长阶段更快,304不锈钢管道表面结垢层的微观形貌为不规则的\稻草\状,地热水温度的变化促进了304不锈钢材料在模拟地热水中的点蚀敏感性,其表面钝化膜的保护性也随地热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12KB 文档页数:5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阻抗测量装置,首先将交流阻抗时域测量技术应用于不锈钢缝隙腐蚀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了对缝隙腐蚀过程的瞬时测量。实验得到了1Cr13不锈钢在缝隙腐蚀过程中不同极化时间的阻抗图。获得了缝隙腐蚀过程中有关氯离子在电极表面发生吸附、破坏等随时间的变化细节,并与缝内微区溶液成分的微电极现场监测数据相吻合。据此我们提出了不锈钢发生缝隙腐蚀的溶解方程式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0.19KB 文档页数:89
1 Introduction 2 Deterministic Dynamic Programming and Viscosity Solutions 2.1 Introduction 2.2 Value Functions are Viscosity Solutions 2.3 Comparison and Uniqueness 3 Stochastic Control 3.1 Some Probability Theory 3.2 Controlled State Space Models 3.3 Filtering 3.4 Dynamic Programming - Case I : Complete State Information 3.5 Dynamic Programming - Case II : Partial State Information 3.6 Two Continuous Time Problems 4 Robust Control 4.1 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 4.2 The Standard Problem of H∞ Control 4.3 The Solution for Linear Systems 4.4 Risk-Sensitive Stochastic Control and Robustness 5 Optimal Feedback Control of Quantum Systems 5.1 Preliminaries 5.2 The Feedback Control Problem 5.3 Conditional Dynamics 5.4 Optimal Control 5.5 Appendix: Formulas for the Two-State System with Feedback Example 6 Optimal Risk-Sensitive Feedback Control of Quantum Systems 6.1 System Model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0.62KB 文档页数:4
通过对高浊度矿井水悬浮物的粒度分布、表面特性及其混凝沉降特性的研究,揭示了其水质特性,分析了影响高浊度矿井水悬浮颗粒与混凝剂亲和能力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矿井水所含悬浮物主要是粒径较小的煤粉和岩粉,而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电性,自然沉降比较困难.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煤粉的润湿性逐渐降低,与混凝剂的亲和能力逐渐减弱
首页上页40840941041141241341441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428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