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3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96MB 文档页数:6
为延长MgO-C砖在提钒转炉上的使用寿命,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MgO-Fe-C砖,通过与传统的MgO-C砖进行对比研究,考察这种新型耐火材料的使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400℃的使用温度下,导致提钒转炉用MgO-C砖使用寿命短的原因是脱碳层的烧结性差,抗冲刷性不理想;而对于本研究所开发的MgO-Fe-C砖,铁粉在氧化层氧化及使用条件下原位形成MgO-FeOss,有效地改善脱碳层的烧结性能,并形成致密且高结合强度的脱碳层,显著地提高了耐火材料的抗熔渣侵蚀性和抗氧化性,有利于耐火材料寿命的提高,因此MgO-Fe-C砖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提钒转炉用MgO-C砖的替代品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6KB 文档页数:10
(1) 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2) 能应用电极电势的数据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自发 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了解摩尔吉布斯焓变与原电池电动势,标准摩尔吉布斯 自由能变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 (3) 了解电解、电镀、电抛光的基本原理,了解它们在工程上的应用。 (4) 了解金属腐蚀及防护原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65MB 文档页数:118
第一节 概述 Introduction 第二节 ATP 第三节 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 The Oxidation System of ATP Producing 第四节 其他生物氧化体系 The Others Oxidation Enzyme Systems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37.5KB 文档页数:53
离子性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讨论 过渡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对镧系元素氧化态稳定性的热力学讨论 无机化学中的耦合现象 多重平衡与化学计算 对Cu的价态稳定性的讨论 关于Cu、Ag、Au和Zn、Cd、Hg活泼性的讨论 配体场强对元素氧化态稳定性的影响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89MB 文档页数:153
过渡元素的一般定义及其分类 d轨道的特征和过渡元素的价电子结构 Ⅰ 第一过渡系的元素的化学 单质和化合物制备 自由能-温度图 元素氧化态及物种的特征和分布 自由能-氧化态图 元素的化学及其d电子构型分类 电势-pH图 Ⅱ 重过渡元素的化学 特点 存在与制备 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主要氧化态及其简单化合物 配合物 铂系金属 特点 配合物 应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76.5KB 文档页数:71
•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 碘量法 • 高锰酸钾法 • 重铬酸钾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4MB 文档页数:163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碘量法 第三节 高锰酸钾法 第四节 亚硝酸钠法 第五节 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77.29KB 文档页数:7
针对碳酸盐脉石对氧化铜矿酸浸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了温度、酸度、矿石粒径、液固质量比、振荡速度等因素对含碳酸盐脉石氧化铜矿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酸度、高液固质量比、小粒径和高振荡速度利于矿石的浸出,但碳酸盐脉石使得酸耗增加.考虑浸出成本确定合理的浸出条件为温度303 K、酸度35 g·L-1、矿石粒径0.074~0.125 mm、液固质量比3∶1以及振荡速度180 r·min-1,浸出180 min后铜浸出率达53.6%.对浸出前后矿石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碳酸盐脉石与酸反应后在矿石表面形成CaSO4·2H2O沉淀,覆盖在颗粒表面,限制了矿石颗粒孔裂隙的发育.基于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对浸出动力学进行分析,发现碳酸盐脉石反应生成的沉淀阻碍了浸出反应,固体产物层扩散为浸出反应的控制步骤,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65 kJ·mol-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9.22KB 文档页数:3
将烧结NdFeB磁体进行机械破碎,得到粒径大小运用于制备粘结磁体的磁粉,其矫顽力很低.在700~10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地选取热处理温度,可以显著地提高磁粉矫顽力,使其成为各向异性的高性能磁粉.用光学显微镜及SEM对热处理前后磁粉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未经热处理的机械破碎磁粉,颗粒边缘地区很细碎,并且有很多裂纹,中心区域则相当完整.热处理后,磁粉的边缘区域裂纹明显减少并趋于平整,同时出现明显的稀土及其氧化物的富集区.这表明,热处理过程中磁粉可能发生了氧化,或者是将吸附的氧转化成了稀土氧化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5MB 文档页数:7
利用水基化学包覆法在纳米钛酸钡粉体包覆氧化铝、二氧化硅和氧化锌等物质,并通过两段式烧结法制备了平均晶粒尺寸120 nm的超细晶钛酸钡基储能陶瓷.包覆层的存在抑制了晶粒生长和异常晶粒长大,同时将陶瓷的交流击穿场强大幅提高至150 kV·cm-1以上,储能密度达到0.829 J·cm-3.电子能量损失谱显示,包覆掺杂的元素明显偏聚于陶瓷晶界,形成具有芯-壳结构的晶粒.而高温阻抗谱的测试和拟合结果则进一步解释了陶瓷性能改善的原因.虽然此超细晶陶瓷的储能密度并不十分突出,但其晶粒细小均匀、烧结温度低,因而可用于制备多层陶瓷电容器,从而大幅提高储能密度,这是常见的储能陶瓷无法实现的
首页上页414243444546474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3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