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50)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1MB 文档页数:78
5.1 化学反应速率 5.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3 反应级数 5.4 反应机理 5.5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6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5.7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8.48KB 文档页数:13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特征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9.5KB 文档页数:28
第一节 化学计量学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 第三节 动力学方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40.5KB 文档页数:43
(一) 周环反应 (1)电环化反应 (2)环加成反应 (3)σ 移位反应 (二) 周环反应的理论及其应用 (1)前线轨道法及其应用举例 (2)能级相关法及其应用举例 (3)芳香性过渡态概念及其应用举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2MB 文档页数:30
一. 亲电取代反应 1. 反应机理 芳正离子的生成 加成-消除机理 2. 反应的定向与反应活性 a. 反应活性与定位效应 b. 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 c. 邻、对位定向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5.53KB 文档页数:5
针对传统粗锑精炼工艺中除铅的难题,提出用NaPO3作为除铅剂,生成磷酸盐渣浮于锑液表面除去的方法.用热重-差热法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反应机理并进行粗锑除铅的条件实验.研究发现,PbO与NaPO3在590℃时即开始吸热反应,在850℃以下主要形成NaPb4(PO4)3,而在850℃以上主要形成NaPbPO4,反应彻底.PbO、Sb2O3和NaPO3混合物的反应表明:在NaPO3量不足时,优先与PbO反应,只有当NaPO3足量时才会与Sb2O3生成锑的非晶态玻璃.用NaNO3作为氧化剂,在氮气保护下进行了除铅单因素实验,考察反应时间和温度、NaPO3和NaNO3加入量对结果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精锑含铅0.047%,除铅率98.90%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6.5KB 文档页数:25
一、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即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9MB 文档页数:24
1.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1.2聚合反应 1.2.1按单体和聚合物在反应前后组成和结构上的变化分类 1.2.2按聚合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分类 1.3聚合物的分类 1.3.1按聚合物的来源分类 1.3.2按聚合物的性能分类 1.3.3按主链元素组成分类 1.3.4按反应和参加反应的单体分类 1.3.5按分子链形状分类 1.4聚合物的命名 1.4.1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 1.4.2系统命名法 1.4.3以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命名 1.4.4根据商品名或俗名命名 1.4.5用英文缩写命名 1.5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1.5.1相对分子质量与聚合物的物理性能 1.5.2相对分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1.5.3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4MB 文档页数:6
利用反应烧结的方法,通过甲烷碳化还原三种过渡金属氧化物(Cr2O3、TiO2和WO3)压坯,制备了其相应的多孔形态的碳化物(Cr3C2、TiC和WC)陶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对反应烧结产物的表面和截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三种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表征.通过物相分析研究了反应烧结的动力学过程,发现利用含体积分数10%甲烷的混合气体碳化还原制备多孔TiC和WC陶瓷的起始温度分别为1200℃和1000℃,低于这两个温度时发生其他相变,有其他中间产物生成.利用反应烧结的方法制备多孔Cr3C2陶瓷时,反应烧结温度越高,碳化铬陶瓷的骨架和孔隙平均尺寸越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6.07K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五种具有不同反应性的焦炭对高炉块状带含铁炉料还原的影响规律,并对料层的压差、CO体积分数以及含铁炉料的还原程度进行了分析.当炉内通入的原始气体中CO体积分数(仅考虑CO和CO2)为72.22%时,随着焦炭反应性的增强,焦炭气化速率加快,含铁炉料颗粒周围的CO体积分数升高,含铁炉料的还原度依次增高,还原度从使用低活性焦炭时的33.18%增大到使用高活性焦炭时的53.83%;而当原始气体成分中CO体积分数为66.67%时(低于900℃还原FeO的平衡气相体积分数),使用高反应性焦炭也可还原出金属铁.由此可见,适当增加入炉焦炭的反应性,可促进焦炭与含铁炉料间的耦合反应,提升料层CO体积分数,提高含铁炉料进入软熔带区域的金属化率
首页上页444546474849505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5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