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09)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2MB 文档页数:92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滴定分析法的术语和特点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三、滴定方式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五、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二节酸碱滴定法 一、酸碱指示剂 二、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三、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四、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第三节沉淀滴定法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三、法扬司法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五、沉淀滴定法应用示例 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高锰酸钾法 二、碘量法 三、重铬酸钾法 第五节配位滴定法 一、配位滴定法概述 二、酸度对配位滴定的影响 三、其他配位剂对配位滴定的影响 四、金属指示剂 五、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六、EDTA 滴定法的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51.29KB 文档页数: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盐雾实验和电化学极化方法,研究了SS400热轧带钢沿宽度方向不同位置氧化皮的组织、结构及其耐蚀性.结果表明,SS400边部取样位置的氧化皮厚度最厚且比较均匀,结构致密,存在明显的Fe3O4/Fe共析组织.SS400边部和板宽1/4处的成分主要为Fe3O4、Fe2O3和Fe,板宽中心位置的成分主要为Fe3O4和Fe.盐雾腐蚀实验表明,SS400边部腐蚀最轻,板宽1/4处次之,板宽中心位置腐蚀最为严重.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SS400边部的腐蚀电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位置,腐蚀电流最小.热轧带钢在卷曲后,由于带钢沿宽度方向不同位置的供氧差异,会导致氧化皮组织、结构的显著不同,进而影响氧化皮的耐蚀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5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Cu-6%Ag和Cu-24%Ag,并进行退火和时效处理,观察了合金中析出相与基体的位向关系及界面结构,分析了析出相对合金强化和导电特性的影响.析出相与Cu基体之间具有(100)Cu//(100)Ag及〈110〉Cu//〈110〉Ag位向关系,存在半共格界面,在(111)面上平均每隔9个晶面间距出现一个刃型位错以协调点阵错配.析出相与Cu基体这种特定的位向关系及界面结构能有效地阻碍基体中位错的运动,在产生析出相强化作用的同时几乎不影响合金的电传导行为.随Cu-6%Ag时效时间的延长,析出相数量增多,合金硬度显著上升而电阻率持续下降.时效过程中析出相数量、形态及界面结构是导致合金力学和电学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8MB 文档页数:12
讨论了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的阻抗控制问题。为此,结合系统动量守恒关系,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输出插、拔孔主动力与孔内所受摩擦阻力作用关系,以及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得到了载体位置、姿态均不受控制情况下,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过程系统动力学方程。同时,根据相关操作控制系统设计需要,利用系统位置几何关系分析、建立了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相对基联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雅可比关系。之后,由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位姿与末端输出插、拔孔主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并结合阻抗控制原理,建立了二阶线性阻抗模型。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针对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过程同时存在运动学与动力学不确定性的情况,设计了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力/位姿跟踪指数型阻抗控制策略;并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到的控制策略具有结构简单、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的特点。系统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6
采用光学金相、硬度测量结合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经过弯曲或扭转变形的含铌微合金钢在等温受热时的组织稳定性问题.研究发现:弯曲与扭转变形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微合金钢的硬度;在随后的550℃等温受热过程中,弯曲变形区的硬度迅速下降,同时伴随贝氏体向平衡组织的演变;而扭转区在等温过程中的硬度始终高于未变形区,同时钢中贝氏体组织基本得以保持.扭转应变量越大,硬化效果越强,并且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中能保持这种硬度上的优势.弯曲与扭转变形均导致贝氏体板条内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弯曲变形区的位错分布不均匀,其中的低位错密度区易于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中演变为平衡组织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核核心;而扭转变形区内位错分布均匀,并且在随后的等温受热过程中位错分布不发生显著改变.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冷变形方式对微合金钢中贝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4MB 文档页数:10
为准确预测溜井储矿段内矿岩散体运移状态,以放矿漏斗中心线与溜井中心线重合的溜井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溜井储矿段矿岩运移轨迹和速度预测模型。首先,根据筒仓卸载过程中颗粒运动特点和理想流体流动单元流动特点的相似性,分析储矿段内矿岩运移规律;其次,引用流动网络概念和Beverloo经验公式,建立了储矿段矿岩运移网络,分析了储矿段矿岩运动截面与矿岩运移速度的关系;最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根据流线和等位面分布特征,建立了矿岩位移、运移轨迹和速度方程。研究结果表明:(1)矿岩进入储矿段后依次经过匀速区、变速区,分别进行匀速直线下向运动、变速曲线运动;(2)当放矿口倾角较小时存在平衡区,该区域下矿岩不发生位移,导致“空环效应”;(3)单位时间内放出矿岩质量和穿过同一等位面的矿岩质量相等。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表明,匀速区内矿岩运移状态与储矿段和放矿口断面直径、矿岩粒径等有关,变速区内矿岩运移状态还与矿岩所处位置、放矿口倾角等有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7MB 文档页数:6
对于给定的刚体四位置,在布尔梅斯特曲线上任取两组位置点可得到无穷多个机构解,要求设计者快速准确地从中选取位置点综合出满足各项设计要求的最优机构是比较困难的.本文提出将无穷多机构解用有限机构解域来表示,通过机构解域初步分析绘出机构属性图,据此设计者可了解每个机构的类型、最小传动角、杆长比以及有无缺陷等信息.其次施加约束条件构成可行机构解域,这样可避免位置点选取的盲目性.最后基于可行机构解域或感兴趣的区域绘制机构性能分析图确定机构最优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MB 文档页数:6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揭示了Pb2+对苯乙烯膦酸(SPA)浮选锡石效果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接触角测定、Zeta电位检测、红外光谱分析和浮选溶液化学研究了苯乙烯膦酸浮选锡石体系中Pb2+的活化作用机理.单矿物试验结果表明:在矿浆pH为2.0~8.0的区间内Pb2+对锡石的浮选具有明显的活化作用,矿浆pH为4.0时锡石的回收率最高,达到93.78%,与不存在Pb2+的情况相比提高了5.33%.Zeta电位检测、红外光谱分析和浮选溶液化学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主要化学吸附于锡石表面,使锡石表面的Zeta电位负移,Pb2+的作用促进了苯乙烯膦酸的吸附,进一步降低了锡石表面的Zeta电位;Pb2+可以与锡石表面的Sn4+发生置换,PbOH+能够与锡石表面的Sn-OH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以Sn-O-Pb+形式存在的络合物,这些作用增加了锡石表面的活性位点数量,使得苯乙烯膦酸在锡石表面的吸附量增多,导致了锡石的活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46.67KB 文档页数:8
无论Eye-in-Hand或Eye-to-Hand型式的机器视觉控制系统,均存在视场受限、丢失等情况,从而无法在一定距离、角度内对目标进行在线视觉测量,进而无法建立全闭环的伺服控制.基于Eye-in-Hand型式的机器视觉控制系统,以及最短测量距离Lmin,提出一种闭环与开环相结合的伺服控制系统:即测量距离大于Lmin时为位置反馈型闭环控制的原位调姿,在测量距离小于Lmin时为位置给定型开环控制,机器人以相对线性运动进给到目标位置.针对该过程中的偏移问题,提出了前馈补偿模型,即利用前期运动数据对运动误差进行估计.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补偿定位误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7MB 文档页数:119
实验一 内压薄壁容器应力测定 实验二 振动与隔振实验 实验三 超声波探伤 实验四 空气压缩机性能测定实验 实验五 外压薄壁容器稳定性实验 实验六 恒压力控制实验 实验七 液位对象特征测定实验 实验八 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测定实验 实验九 换热器换热性能实验 实验十 流体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一 闪点和燃点的测定 实验二 接地电阻的测定 实验三 着火性实验 实验四 可燃固体的燃烧实验 实验五 禁水性物质实验 实验六 超声波测厚 实验七 可燃固体氧指数的测定 实验八 气体爆炸实验 实验九 内压薄壁容器应力测定 实验十 振动与隔振实验
首页上页444546474849505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0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