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4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5MB 文档页数:6
动态氧化不仅有利于含钛高炉熔渣中钛组分富集于设计相(钙钛矿相),同时还会促进钙钛矿相析出与粗化,在自然重力作用下粗化的钙钛矿实现重力富集与沉降分离.本文运用玻璃形成动力学方程,对动态氧化条件下含钛熔渣中钙钛矿相形核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向熔渣鼓入氧气,低价钛逐渐氧化为四价钛,促进钙钛矿析出反应的进行,提高了钙钛矿晶体生长速率.继续通入氧气则氧化时间过长,熔渣中高熔点TiC和TiN固体颗粒基本消失,黏度降低,异相形核转化为均相形核,析出温度显著降低,析晶温度区间缩短,不利于钙钛矿晶粒粗化和长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7MB 文档页数:9
以铁品位为58.58%、TiO2品位为12.04%的海滨钛磁铁矿精矿为试样,进行煤基直接还原–磁选试验。从反应产生的CO和CO2气体组成、总反应的气化速率、CO分压值、金属化率、矿物组成等角度进行分析,查明了CaO在海滨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磁选工艺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aO可以提高还原剂的气化速率,促进钛磁铁矿的还原,增加CO2气体的产生量,从而降低CO分压值。同时发现CaO可以参与固固反应,降低含钛矿物中的FeO含量,也有利于钛、铁组分的迁移和富集,促进金属铁颗粒的聚集长大。因此,添加CaO有利于通过磨矿?磁选促进钛铁分离与回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5.24KB 文档页数:8
采用振动荷载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力产生的能量模型,考虑耗散能量和孔径扩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并进行合理的简化,对复合振冲碎石桩施工过程做了数值模拟.采用有限差分离散求解复合振冲碎石桩边值问题,编制相应的数值程序,基于模拟结果详细讨论了排水井的存在对复合振冲碎石桩孔隙水压力发展变化的影响.最后对普通碎石桩和复合碎石桩的地基加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复合振冲碎石桩由于排水井的存在,使地基加固范围明显增大,并且可以应用于渗透系数较小的粉土和砂质粉土地基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51.85KB 文档页数:6
提出了一种以Na2CO3为添加剂、以煤为还原剂的还原分离方法,将原矿中铁的氧化物还原为铁单质粉末通过磁选分离回收,将水铝石矿物转化为铝酸钠溶出分离回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Na2CO3用量和还原剂用量对粉末铁品位、铁回收率和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反应的过程和机理.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实验参数,获得的最优条件为还原温度1150℃,还原时间45 min,Na2CO3用量40.47%,还原剂用量11.9%;在最优条件下,粉末铁品位为95.88%,铁回收率为89.92%,氧化铝溶出率为75.9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6MB 文档页数:8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揭示了有机抑制剂SDD对铜活化闪锌矿的抑制情况. 在此基础上,采用Zeta电位测试、Versa STAT电化学工作站的局部交流阻抗(LEIS)测试、前线轨道理论计算对SDD和BX(丁基黄药)在铜活化闪锌矿表面的竞争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 浮选试验结果表明:SDD是一种铜锌分离的高效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闪锌矿,而黄铜矿几乎不受影响;此外,还发现SDD具有用量少且十分敏感的特性,在pH为10,SDD为4.0×10-5 mol·L-1的最佳条件下,能够将铜活化闪锌矿的回收率降低至16.59%,而黄铜矿的回收率为81.64%. Zeta电位和局部交流阻抗(LEIS)分析表明:SDD不但能够占据铜活化闪锌矿表面的活化位点,而且其吸附能力强于BX,这极大的降低了BX在铜活化闪锌矿表面的吸附量,从而对铜活化闪锌矿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 前线轨道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SDD与铜活化闪锌矿作用能力强于BX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2MB 文档页数:8
对高炉灰在直接还原焙烧-弱磁选工艺中用作印尼某海滨钛磁铁矿还原剂的可行性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萤石为添加剂的条件下,高炉灰可代替煤做还原剂,通过高炉灰与萤石的共同作用,可以在直接还原过程中提高还原铁粉中铁的回收率及品位并降低TiO2质量分数,同时回收高炉灰中铁.三种不同产地高炉灰还原效果的比较表明,高炉灰性质对还原效果有影响.在相同用量条件下,津鑫高炉灰(JX)还原效果最好;在JX高炉灰用量30%、萤石用量10%、焙烧温度1250℃以及焙烧时间为60 min时,焙烧产物通过两段磨矿和两段磁选,最终得到最佳的还原铁粉中铁品位为91.28%,TiO2质量分数降至0.93%,包括海滨砂矿和高炉灰中铁的铁总回收率达到89.1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2MB 文档页数:10
将甲烷以低能耗的方式直接转化为甲醇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一直是可持续化工产业的重要目标和重大挑战。本文制备了三维(3D)ZnO/CdS/Ni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核/壳/分层纳米线阵列(NWAs)结构材料并将其用于室温、模拟阳光照射下甲烷的光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3D ZnO/CdS/NiFe-LDH具有优异的光电化学性能及催化活性,甲烷气氛下的光电流密度达到了6.57 mA·cm?2(0.9 V vs RHE),其催化甲烷生成甲醇及甲酸产量分别是纯ZnO的5.0和6.3倍,两种主要产物的总法拉第效率达到54.87%。CdS 纳米颗粒(NPs)的沉积显著提升了复合物对可见光的吸收,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而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NiFe-LDH纳米片的引入改善了甲烷氧化表面反应动力学,起到了优异的助催化作用;并且有效抑制了O2?-的产生,防止O2?-进一步将甲醇及甲酸氧化为CO2,提高了甲醇及甲酸的选择性。最后,提出了三维ZnO/CdS/NiFe-LDH复合材料光电催化甲烷转化为甲醇及甲酸的机理,为甲烷低能耗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提供了新思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4.5KB 文档页数:34
第一节酶的催化性质 一、酶是生物催化剂 二、酶的化学本质 第二节酶的命名与分类 一、分类 二、系统命名及编号 三、其它命名分类法 第三节酶的作用机制 一、活化能与酶的催化作用 二、中间产物学说 三、酶的活性中心 四、诱导契合学说 五、催化机理 六、酶原和酶原激活 第四节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的影响 二、酶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影响 五、抑制剂与激活剂 第五节酶的分离提纯及活力测定 一、酶的分离提纯 二、活力测定 第六节多酶体系与调节酶 一、多酶体系及其自我调节 二、调节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82MB 文档页数:346
第一章 历史与展望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简史 第二节 当代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 第三节 对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第一节 显微技术 第二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三节 细胞分离技术 第四节 细胞培养与细胞杂交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真核细胞 第二节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第三节 病毒与蛋白质感染因子 第四节 细胞的化学成分 第四章 质膜及其表面结构 第一节 质膜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质膜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表面的分化 第五章 跨膜运输 第一节 被动运输 第二节 主动运输 第三节 膜泡运输的基本概念 第六章 细胞内功能区隔与蛋白质分选 第一节 蛋白质分选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膜泡运输 第三节 内质网 第四节 高尔基体 第五节 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第七章 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一节 线粒体 第二节 叶绿体 第三节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蛋白质定向转运 第八章 细胞通信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第四节 蛋白降解与信号转导 第九章 细胞骨架 第一节 微丝 第二节 微管 第三节 中间纤维 第十章 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组成成分 第二节 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 第十一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附分子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第二节 细胞粘附分子 第十二章 细胞核 第一节 核被膜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核仁 第四节 核基质 第十三章 细胞周期 第二节 有丝分裂 第三节 减数分裂 第四节 细胞周期的调控 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 第一节 受精与胚胎发育 第二节 细胞分化的主要机制 第三节 模式动物——果蝇 第四节 细胞的分化潜能 第十五章 细胞衰老与死亡 第一节 细胞衰老 第二节 细胞坏死与凋亡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 第十六章 肿瘤细胞 第一节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肿瘤形成 第三节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82MB 文档页数:347
第一章 历史与展望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简史 第二节 当代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 第三节 对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第一节 显微技术. 第二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三节 细胞分离技术. 第四节 细胞培养与细胞杂交.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真核细胞. 第二节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第三节 病毒与蛋白质感染因子. 第四节 细胞的化学成分. 第四章 质膜及其表面结构. 第一节 质膜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质膜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表面的分化. 第五章 跨膜运输. 第一节 被动运输. 第二节 主动运输. 第三节 膜泡运输的基本概念. 第六章 细胞内功能区隔与蛋白质分选 第一节 蛋白质分选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膜泡运输 第三节 内质网 第四节 高尔基体 第五节 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第七章 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一节 线粒体 第二节 叶绿体 第三节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蛋白质定向转运 第八章 细胞通信.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第四节 蛋白降解与信号转导 第九章 细胞骨架 第一节 微丝 第二节 微管 第三节 中间纤维 第十章 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组成成分 第二节 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 第十一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附分子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第二节 细胞粘附分子 第十二章 细胞核 第一节 核被膜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核仁 第四节 核基质 第十三章 细胞周期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有丝分裂 第三节 减数分裂 第四节 细胞周期的调控 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 第一节 受精与胚胎发育 第二节 细胞分化的主要机制 第三节 模式动物——果蝇 第四节 细胞的分化潜能 第十五章 细胞衰老与死亡 第一节 细胞衰老 第二节 细胞坏死与凋亡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 第十六章 肿瘤细胞 第一节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肿瘤形成 第三节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首页上页2345678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4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