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05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7.02KB 文档页数:6
首次将复合电镀技术应用于圆型电路管壳,采用由暗镍-Ni-Al2O3-酸性脉冲金组成的新镀层体系代替传统的镀层。采用上述新的镀层体系后,可以在不增加表面镀金层厚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管壳外引线的断裂倾向。通过批量生产性的中间试验,摸索出符合实际生产的工艺条件。中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镀层体系后,镀层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提高了产品的抗断腿性能,满足\七专\外壳生产的各项技术条件。同时首次建立了鉴别管壳外引线耐蚀性的试验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3.32KB 文档页数:5
针对油冷底吹氧喷嘴冷却存在的操作不稳定的问题,从喷嘴过冷却堵塞和油料在环缝内结炭堵塞两方面入手,并在实验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成功地解释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和条件,给出了喷嘴安全操作的定性说明,为该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5.97KB 文档页数:8
基于合金元素的晶位占据特性,本文提出了一个用于研究非磁性元素Cu作用机制的模型体系,计算了它们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Cu置换2c晶位Co导致体系能谱向浅势阱移动,能隙减小,原子间电荷重新分布,并产生了新的由杂质贡献的态;分波局域态密度给出了体系中各原子间的轨道相互作用。对Hellmman-Feynman力的分析表明:Cu置换2c晶位Co显著降低了体系的热膨胀各向异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3MB 文档页数:9
耐高压的液压件采用球墨铸铁(简称“球铁”)材质是一项先进技术。但是球铁的补缩困难,特别是对薄壁、复杂的液压件,热节处易产生缩松而导致铸件的渗漏,这是采用球铁生产液压件的关键问题。我们采用发热冒口解决球铁液压件的补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发热冒口套热损失率比普通砂型冒口降低53%,等效模数约为几何模数(砂型冒口的模数)的两倍。节约冒口金属的50~80%,解决了普通砂型冒口解决不了的球铁液压件的补缩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5.99KB 文档页数:1
Ag-ZnO10/Ag电触头材料和产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5
采用X衍射、电子探针、矿相分析等手段;对离心浇注合金钢管所用的进口Z型涂料的配方、烧结后的涂料结构和性能,尤其对溃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涂料是由锆英石(ZrSiO4)、膨润土及少量氧化铁和高分子有机物所组成。涂料高温烧结后,有机物已分解挥发,锆英石、膨润土仍为晶态。膨润土颗粒细化,在其表面出现一薄层液化膜使烧结涂料强度下降,溃散性能优良。据此,选用我国自产的石英粉、膨润土、硅溶胶、CMC及其它必要的成分制成涂料,用于生产性试验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2.69KB 文档页数:6
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出发,概要地总结了论证\最大功原理\的方法,进而讨论了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分析热力学问题切不可忘了环境。由此得出了某些有意义的结论,澄清了在学习热力学过程中人们常产生的一些疑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7.23KB 文档页数:6
冷作模具钢Cr12Mo1V1因C含量和Cr含量高,铸态下在晶界析出大量网状共晶碳化物,锻造后仍会存在大量大块长条状碳化物,且呈带状分布,使钢的热塑性降低,易产生裂纹,限制了其应用.本文研究添加Mg对Cr12Mo1V1钢碳化物及热塑性的影响.随着钢中Mg含量增加,铸态下网状共晶碳化物被打断且被细化,使其在后期的锻造中更容易被打散.同时,锻态下碳化物的平均尺寸随着Mg含量增加而减小,呈均匀弥散分布.碳化物尺寸和分布状态的改善提高了钢的热塑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94.1KB 文档页数:6
本文研究了铜对WC-Co和WC-Ni合金的影响。研究表明:WC-Co合金中添加铜可以有效地提高合金的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WC-15%Co合金中,添加0.5%Cu(重量)时,合金的抗弯强度较WC-15%Co合金提高10%以上。试验得出,WC-15%Co合金的冲击韧性随含铜量的增加而提高,铜添加量为1%(重量)时达最大值,较WC-15%Co合金提高15%。研究指出:WC-Co合金中加入铜后,能细化合金的碳化物晶粒。研究表明:在WC-8%Ni合金中添加少量铜,可以明显提高合金的抗弯强度而合金硬度降低不大。添加量为1.3%Cu时,抗弯强度达最大值,较WC-8%Ni合金提高25%。研究结果还表明,在WC-8%Ni合金中,随含铜量的增加,合金晶粒渐趋均匀并细化。试验得出:WC-8%Ni-Cu合金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蚀性。研究结果还表明:在WC-Co和WC-Ni中添加铜后,不仅能提高合金性能,而且还能降低产品的成本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75.54KB 文档页数:7
以250t底吹氩钢包为原形,根据相似原理进行水模型实验,研究了不同透气砖布置参数、吹氩量、加料位置及透气砖透气性能变化对精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75R(透气砖在距钢包底部中心为0.75倍钢包底部半径R的位置)的双透气砖布置较0.64R、0.5R混匀时间短,但对包壁的冲刷严重;双透气砖大夹角(135°、180°)布置比小夹角(45°、90°)混匀时间短,0.64R-180°的双透气砖对称布置方案最优.在透气砖上方或双透气砖连线中垂线区域内添加物料,混匀时间最短;吹气量控制在67~70m3/h之间,可充分利用气体的搅拌能量,满足混匀时间短且不会产生卷渣的洁净钢精炼要求;透气砖堵塞较双孔正常吹气混匀时间延长,顶部钢液形成两个大小不一的裸露亮圈,并加重对包壁耐材的冲刷与侵蚀,降低钢液的混均效果及钢的洁净度
首页上页50350450550650750850951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05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