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3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6.13KB 文档页数:5
在监控自动厚度控制(AGC)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个压力AGC副回路控制.基于Smith预估模型,采用串级控制方式以综合使用监控AGC与压力AGC.副回路采用PID调节方式,主回路基于广义预测控制(GPC)算法求解控制器.由于增加了副回路控制,对进入副回路的干扰有超前抑制作用,因而减少干扰对主变量的影响,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从而改善了过程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性的,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8MB 文档页数:16
在阐述炼钢厂多尺度建模与协同制造技术架构的基础上,分别从单体工序尺度、车间区段尺度与炼钢厂运行尺度开展了炼钢厂协同制造的研究。从工序/装置过程控制系统(PCS)到炼钢厂制造执行系统(MES)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建模研发,构建了包括转炉工序、精炼工序与连铸工序在内的工序工艺控制模型以及以生产计划与调度模型为核心的物质流运行优化模型,并通过工序工艺控制和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动态协同,实现了炼钢厂多工序/装置的高效运行。研发了炼钢?连铸过程工序工艺控制模型、生产计划与调度模型同MES之间的数据接口,实现了MES与生产工艺控制、流程运行控制、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机理模型与数据模型协同驱动的工艺精准控制、多工序协同运行、基于“规则+算法”的生产计划与调度为支撑的炼钢?连铸过程集成制造技术,通过多层级的纵向协同与多工序的横向协同,实现了炼钢厂的协同运行与控制。研究成果是炼钢?连铸过程智能制造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对流程工业智能制造企业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冶金工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具有示范与借鉴作用。应用后,明显提升了炼钢厂的协同制造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69.14KB 文档页数:6
以薄板坯连铸连轧(CSP)工艺下生产的含B和无B低碳热轧、罩式退火板为实验材料,研究了B对低碳深冲钢板织构的影响.利用电解化学相分析、内耗和拉曼实验等方法和结果,从化学成分、析出物两个方面对热轧、退火板中织构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无B热轧板的AlN含量比含B热轧板中的高,后者的织构优于前者;退火板中含B钢和无B钢中AlN含量几乎相等,然而无B退火板织构优于含B退火板的.AlN不是影响织构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B、BN也会影响织构的发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9MB 文档页数:11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以200 mm×2040 mm板坯连铸结晶器为原型,建立1∶4水模型进行实验,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形态、流速及各流态所占比例、液面波动、以水口为中心结晶器两侧对称点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水口两侧液面水平流速、水口两侧对称位置液面至结晶器底部垂直方向速度和钢液对两侧窄面的冲击深度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并对比拉速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不仅可以测量结晶器内流场流速,还可以对流场对称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定量分析,为研究连铸参数变化,比如拉速、水口结构和水口浸入深度,对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及对称性的影响提供一种较为精确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拉速0.5 m·min-1优于0.6 m·min-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8KB 文档页数:4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主干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和目标是: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及基本功能着手,对 计算机的各个基本组成部件及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进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软、硬件 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各基本组成部件有机连接构成整机系统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对计算 机系统的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3.19KB 文档页数:3
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机构设计相结合,以组合机构的尺寸综合理论为基础,以机构最小尺寸为优化目标,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应用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研制开发了凸轮一连杆组合机构网上设计系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14KB 文档页数:2
大学物理练习册一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2-1质量分别为mA=100kg,mB=60kg的A、B两物体,用绳连接组成一系统,装置如图2-1。三角劈固定在 水平地面上,两斜面的倾角分别为a=30°,B=60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05.5KB 文档页数:89
1、重点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五脏各自的系统连属。 2、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 3、了解腑脏功能失常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8MB 文档页数:14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中的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05.5KB 文档页数:19
4.1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 4.2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非线性调制(角调制)的原理 4.4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首页上页535455565758596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3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