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20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3MB 文档页数:44
在人体内,水不仅是构成机体的主要成分,而且是维持生命活动、调节代谢 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例如,水使人体体温保持稳定,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一旦人体内热量增多或减少也不致引起体温出现大的波动。水的蒸发潜热大,蒸 发少量汗水即可散发大量热能,通过血液流动使全身体温平衡。水是一种溶剂, 能够作为体内营养素运输、吸收和废弃物排泄的载体,可作为化学和生物化学反 应物或反应介质,也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润滑剂和增塑剂,同时又是生物大分子化 合物构象的稳定剂,以及包括酶催化在内的大分子动力学行为的促进剂。此外, 水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碳水化合物所必需的物质。可以清楚地看 到,生物体的生存是如此显著的依赖于水这个无机小分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4MB 文档页数:60
实验室规则(1) 双筒解剖镜的使用 (2) 微尺和游标尺的使用(4) 昆虫绘图方法(6) 实验一 昆虫的外形和体躯分段(9) 实验二 昆虫的头部构造 (10) 实验三 昆虫的咀嚼式口器 (12) 实验四 其它口器及触角类型 (14) 实验五 昆虫胸部及胸足的结构与类型 (17) 实验六 昆虫的翅 (20) 实验七 昆虫的腹部和外生殖器的构造(22) 实验八 昆虫的发育变态(24) 实验九 昆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27) 实验十 昆虫的分目(28) 实验十一 直翅目昆虫的分科(29) 实验十二 蜉蝣目、蜻蜓目、襀翅目、等翅目、纺足目、缺翅目、 啮虫目、 食毛目、虱目的类(30) 实验十三 同翅目(31) 实验十四 半翅目(32) 实验十五 缨翅目、广翅目和脉翅目(33) 实验十六 鞘翅目 (34) 实验十七 鳞翅目(35) 实验十八 长翅目、毛翅目、蚤目(36) 实验十九 双翅目 (37) 实验二十 膜翅目 (38) 课学生 Seminar 安排计划与评分标准(39) 总成绩分配方法(41) 教学实习指南(42) 参考文献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13MB 文档页数:143
实验一 蔬菜植物的识别与分类.1 实验二 蔬菜植物的春化作用.13 实验三 蔬菜种子形态识别.17 实验四 蔬菜种子质量及活力测定.28 实验五 果菜类蔬菜种子的播前处理.35 实验六 蔬菜幼苗的识别.45 实验七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及其在蔬菜上的应用.46 实验八 二氧化碳施肥技术.48 实验九 蔬菜植物育苗营养土配制及床土消毒.51 实验十 瓜类嫁接育苗技术.53 实验十一 瓜类蔬菜的花芽分化和性型分化.56 实验十二 南瓜的形态观察及植株调整.57 实验十三 茄子嫁接育苗技术.59 实验十四 茄果类蔬菜的花芽分化观察.62 实验十五 温室果菜的植株调整.65 实验十六 大白菜和结球甘蓝的解体分析及产量构成.67 实验十七 根菜类肉质根的形态和构造观察.72 实验十八 葱蒜类蔬菜的形态特征和产品器官构成.75 实验十九 绿叶类蔬菜形态特征观察.78 实验二十 菠菜的性别识别.79 实验二十一 豆类蔬菜植株形态及开花结果习性观察.80 实验二十二 薯芋类蔬菜产品器官形态观察.82 实验二十三 水生蔬菜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技术.84 实验二十四 多年生蔬菜的形态观察.86 实验二十五 蔬菜种植园的规划与建设.87 实验二十六 稀特蔬菜的识别与分类.92 实验二十七 芽苗菜的工厂化生产技术.95 实验二十八 稀特蔬菜幼苗的识别.98 实验二十九 稀特蔬菜的品尝.102 实验三十 园艺设施结构类型调查.107 实验三十一 电热温床的制作.114 实验三十二 温室(大棚)性能观测.120 实验三十三 日光温室设计.124 实验三十四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制.126 实验三十五 营养液浓度的管理.129 实验三十六 无土栽培基质的识别与理化性质.131 实验三十七 蔬菜无土育苗.133 实验三十八 蔬菜 Vc 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十九 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十 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十一 水果型蔬菜产品品质的测定. 实验四十二 蔬菜浸泡标本的制作. 实验四十三 蔬菜植物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程制定与实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05MB 文档页数:48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15MB 文档页数:162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第三节 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其调控 第三节 土壤耕作技术 第四节 玉米产量的形成 第五节 玉米品质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玉米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玉米良种选择 第三节 播种 第四节 玉米苗期管理 第五节 玉米穗期管理 第六节 玉米花粒期管理 第四章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 第一节 特用玉米的种类和特性 第二节 常用特用玉米栽培技术 第三章 玉米栽培和管理技术 一、玉米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二、良种选用 三、播种 四、玉米苗期管理 五、玉米穗期管理 六、玉米花粒期管理 七、适期收获 第四章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 第五章 玉米无公害生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8MB 文档页数:28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42KB 文档页数:1
食品化学第一版已经时过十年,许多新的研究和新的揭示,必然需要在书中 补充新的内容和适当调整结构。为此,在第一版基础上,本书增加了第六章酶, 同时还对各章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由于本书是在第一版基础上完成的,因此, 后续工作也沉积着前版作者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参加本书第一版编写的有胡慰望(第一、二三章)谢笔钧(第四、五、 六章)、李培森(第九章)、吴方元(第八章)、余若海(第七章);第二版谢笔钧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章)、徐汉生(第十章)、孙智达(第八章) 戚向阳(第九章)。感谢管华诗院士为本书作序和审阅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8.29KB 文档页数:1
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化学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理 论体系逐渐趋于完善,研究领域也随之更为广泛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结构化学、 游离基化学和光化学理论以及电子自旋共振光谱脉冲辐解和激光光解等先进技 术在食品化学中的应用,使脂类的自动氧化光敏氧化、热解和辐射等反应的历 程与机理得到阐明。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对活性氧基团、酶和金属的催化本质的 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揭示食品成分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及其对人体产生的效应,乃是当今食品 化学、营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共同关注的问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7MB 文档页数:161
第一节 红茶制造中主要酶类活性变化及作用 第二节 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 一、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1)茶黄素形成;2)茶红素形成 3)茶褐素的形成;4)其他酚类物质的转化 二、多酚类物质的变化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 2) 水溶性氧化产物; 3)水不溶性氧化产物 三、影响茶色素形成的因素 1)加工工艺;2)加工工艺条件; 3)酶技术;4)鲜叶中儿茶素组成比例 第三节 芳香物质在红茶制造过程中的转化 一、红茶香气特征 二、红茶香气的形成 1.高级脂肪酸转化成醇、醛 2.醇类的氧化 3.由醇、酸衍生的芳香物质 4.醇、酸的酯化 6.胡萝卜素降解形成芳香物质 7.氨基酸的降解 8.糖苷的水解 9.芳香物质的异构化 10.热效应形成香气 第四节 红茶制造中糖类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的变化 一、糖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1、多糖类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2、可溶性糖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二、蛋白质、氨基酸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三、叶绿素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第一节 绿茶制造中酶的热变性 一、酶的热变性 二、酶的热变性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37MB 文档页数:65
一、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 1.离子键的形成 2.离子键的性质 二、离子的结构 1.离子电荷 2.离子半径 3.离子的电子构型 三、离子键的强度 一、价键理论 1.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2.价键理论要点 3.共价键的类型 二、杂化轨道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要点 2.杂化轨道的类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三、共价键的类型 简称VB法(ValenceBond theory) 一、分子间力 1.分子的极性和偶极距 2.分子的变形性 3.分子间力 4.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氢键Hydrogen bond 1.氢键的形成 2.氢键的特点及种类 3.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首页上页61461561661761861962062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2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