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09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83.16KB 文档页数:6
提出以球形试样来测定材料抵抗热疲劳龟裂能力的试验方法,并提出了以上限温度T,循环次数n,龟裂纹深度d作为衡量这种能力的定量的参数。作者在3种不同类型的材料,13个试样上所进行的试验,初步证明了此试验方法及其定量参数T—n—d值的可行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1KB 文档页数:7
首先根据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烧结生产数据进行系统的硫平衡计算,分析各种烧结原料对废气中SO2排放量的影响权重,并在此基础上作合理假设,结合国家标准对于不同烧结机SO2排放量的统一计量方法,推导出烧结原料硫含量与SO2排放量判定指标的关系式,建立低硫烧结原料控制标准.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烧结生产若要满足500mg·m-3的SO2质量浓度限值,需要将混合料中硫的质量分数降至0.032%以下;若要满足 200 mg·m-3 的SO2质量浓度限值,需要将混合料硫的质量分数降至0.013%以下,而这在当前的原料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47.78KB 文档页数:4
采用CFX软件对皮江法镁还原炉内的烟气流动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计算,研究镁还原炉内的烟气流动对炉子传热过程的影响情况.依据流动分析,给出了一些提高镁还原炉热效率的措施.结果表明:改善炉内流场是提高金属镁还原炉热效率的主要方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6
采用水热法系统研究了基底预处理(基底铺膜、不铺膜吹氮气处理和盐酸浸泡处理等)方式对于制备ZnO微/纳米管阵列的影响;结合ZnO晶体的微观结构,探讨了基底特征与ZnO微/纳米管阵列生长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采用高纯氮气和盐酸浸泡预处理基底均能制备得到ZnO微/纳米管阵列,并且这两种预处理方法制备出的纳米管在尺寸、形貌和分布上有所不同.ZnO微/纳米管成管机理研究表明,ZnO顶部锌终端对于生长微/纳米管起着决定性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94.95KB 文档页数:3
通过电解分离,X射线衍射等实验,探讨了铈在高碳钢中形成铈碳化物应满足的成分条件.结果表明:只有当铈含量和碳含量均较高时,才能够形成铈碳化物.本实验中,Ce:0.25%、C:1.22%的试样即出现Ce2C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3.99KB 文档页数:5
用热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煤化程度煤的氧化热解反应。结果表明,在空气中,煤在整个氧化热解过程中,可分为水分蒸发、吸氧增重、受热分解、燃烧与燃尽五个阶段。吸氧增重阶段的氧化反应为1级化学反应,受热分解阶段为1.5级的化学反应。求解出不同煤样在不同氧化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和lnA的值,分析了煤氧化过程的特点与E和lnA值在不同氧化阶段的规律性,并用作图方法检验了所求氧化动力学参数的正确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4.9KB 文档页数:4
分析了CSP工艺衔接区温度的行为.首先分析坯料在入炉前的温度,指出此区域内影响坯料温度的因素、温度变化状况和冷却特点:其次研究了加热段的加热行为、加热特点、模型选择和保温要求;最后提出CSP衔接区坯料的冷却方式,并给出相应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3.98KB 文档页数:4
利用振子式摩擦仪测定了加入磷脂前后人工润滑体系(透明质酸)摩擦系数和Stribeck曲线的变化.实验表明,Lα-DPPC磷脂加入后,体系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且由Stribeck曲线可以判断出体系的润滑机制由混合润滑转变为液膜润滑和混合润滑的多模式润滑,推测Lα-DPPC磷脂的加入可能改变体系的界面性质.采用表面张力仪测试了加入Lα-DPPC磷脂前后透明质酸润滑体系的表面张力变化,并对Lα-DPPC磷脂进行了红外分析.结果表明Lα-DPPC磷脂具有两亲性质,在润滑剂中起到了一种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体系的表面张力大大降低,这有利于改善体系的成膜性能,提高其润滑效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7.75K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中等含量的钛(w=4%)、锰(w=9%)或铌(w=8%)对Fe-25Cr合金预氧化层在高温硫化环境中保护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所有合金在1000℃,105 PaO2中经不同时间预氧化后的硫化均出现了增重缓慢的保护性硫化阶段,之后试样迅速增重.加w(Ti)=4%使合金形成了略厚的TiO和TiCR2O4混合氧化层,使保护性阶段加长了约1倍;而加w(Mn=9%的合金却形成了多孔的以MnO和MnCR2O4尖晶石相为主的混合氧化层,保护性较差。加铌对Fe-25Cr氧化层的组成及预氧化后的硫化动力学影响甚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5.08KB 文档页数:5
运用多刚体动力学罗伯森-维登堡法充分考虑悬架系统的作用,建立了两轴汽车六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Hurwitz定理分析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得出汽车具有稳定行驶性能的两个必要条件:汽车后悬架弹簧有效距离的平方与后悬架单侧弹簧刚度乘积大于前悬架弹簧有效距离的平方与前悬架单侧弹簧刚度乘积;汽车后轴所载质量与前轮胎侧偏刚度的乘积大于前轴所载质量与后轮胎侧偏刚度的乘积
首页上页62062162262362462562662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09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