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8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2MB 文档页数:370
“小波”( Wavelet)是E前在许多科学和工程技术聚会中的 个非常广泛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小波可以作为表示函数的一种新 的基底;还有些人认为小波可作为时间-频率分析的一种技术;而 另外有些人则把小波看作是一个新的数学学科。当然,所有这些看 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小波是…种具有非常丰富的数学内容,且对 应用有巨大潜力的多方面适用的工具然而,像这样的学科仍在迅 速的发展之中,还不能过早地给出…个明确而统一的描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11MB 文档页数:291
《高等数学 F1》 《高等数学 F2》 《大学物理 E》 《无机化学 1》 《无机化学实验 1》 《现代化学导论》 《无机化学 2》 《无机化学实验 2》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1》 《有机化学实验 1》 《物理化学 1》 《物理化学实验 1》 《有机化学 2》 《有机化学实验 2》 《物理化学 2》 《物理化学实验 2》 《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 《化工原理 1》 《化工原理 2》 《化工原理实验》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制图》 《化工专业实验》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 《有机合成设计及实验》 《波谱分析》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高分子科学导论》 《功能材料》 《化工安全概论》 《应用化学实验 1》 《应用化学实验 2A》 《染料与助剂》 《绿色化学》 《工业分析化学》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高分子材料测试技术》 《应用化学实验 2B》 《药物分析》 《环境分析化学》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8MB 文档页数:164
《简明复分析》较系统地讲述了复变函数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微积分,Cauchy积分定理与Cauchy积分公式,Weierstrass级数理论,Riemann映射定理,微分几何与Picard定理,多复变数函数浅引等。每章配有适量习题,供读者选用。《简明复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试图用近代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复变函数内容,并强调数学的统一性。例如,用微分几何的初步知识,对Picard大、小定理给出简洁的证明;强调变换群的概念,利用Pompeiu公式给出一维a-问题的解,并用此来证明Mittag-Leffler定理与插值定理等,利用简单区域上的全纯自同构群证明Poincare定理;对多复变数函数做了简明的介绍。 第1章 微积分 第2章 Cauchy积分定理与Cauchy积分公式 第3章 Weierstrass级数理论 第4章 Riemann映射定理 第5章 微分几何与Picard定理 第6章 多复变数函数浅引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9KB 文档页数:1
费希尔R.A.(1890~1962) 英国数学家现代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1890年2月生于伦 敦, 1962年7月逝世他191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33年起任伦 敦大学教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统计方 法开辟了一系列统计学的分支领域他发展了正态总体下各 种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与叶茨合作创立了“试验设计”统计分 支并提出相适应的方差分析方法;费希尔在假设检验分支中 引进了显著性检验概念并开辟了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向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希尔和他的学派在数理统计学研究方面 占据着主导地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7MB 文档页数:7
考察了电解液中掺硫剂TS、添加剂SB的质量浓度及电流密度等关键因素对镍扣含硫量和产品物理外观的影响,研究了1#电解镍与含硫镍扣产品电化学活性的区别,确定了采用硫化镍可溶阳极电解制备含硫活性镍扣的工艺和最佳技术参数.最佳技术参数为:掺硫剂TS的质量浓度7.53 mg·L-1、添加剂SB的质量浓度36.97 mg·L-1)、平均表观电流密度1300 A·m-2,其他技术参数与电解镍生产技术参数相同.在上述条件下制备出的含硫镍扣,外表光亮,形状规则,硫的质量分数在0.01%~0.03%之间.其电化学活性较强,化学成分也均符合1#电解镍的要求.该工艺目前已应用于工业生产,产品可以满足精密电镀行业所需特殊电镀阳极的需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2MB 文档页数:187
第一章 矩阵的相似变换 §1.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2相似对角化 §1.3 Jordan标准形介绍 §1.4 Hamilton-Cayley定理 §1.5向量的内积 §1.6西相似下的标准形 习题一 第二章 范数理论 §2.1向量范数 §2.2矩阵范数 一、方阵的范数 二、与向量范数的相容性 三、从属范数 四、长方阵的范数 §2.3范数应用举例 一、矩阵的谱半径 二、矩阵的条件数 习题二 第三章 矩阵分析 §3.1矩阵序列 §3.2矩阵级数 §3.3矩阵函数 一、矩阵函数的定义 二、矩阵函数值的计算 三、常用矩阵函数的性质 §3.4矩阵的微分和积分 一、函数矩阵的微分和积分 二、数量函数对矩阵变量的导数 三、矩阵值函数对矩阵变量的导数 §3.5矩阵分析应用举例 一、求解一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组 二、求解矩阵方程 三、最小二乘问题 习题三 第四章 矩阵分解 §4.1矩阵的三角分解 一、三角分解及其存在惟一性问题 二、三角分解的紧凑计算格式 §4.2矩阵的QR分解 一、Householder矩阵与Givens矩阵 二、矩阵的QR分解 三、矩阵酉相似于Hessenberg矩阵 §4.3矩阵的满秩分解 一、Hermite标准形 二、矩阵的满秩分解 §4.4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习题四 第五章 特征值的估计与表示 §5.1特征值界的估计 §5.2特征值的包含区域 一、Gerschgorin定理 二、特征值的隔离 三、Ostrowski定理 §5.3 Hermite矩阵特征值的表示 §5.4广义特征值问题 一、广义特征值问题 二、广义特征值的表示 习题五 第六章 广义逆矩阵 §6.1广义逆矩阵的概念 §6.2 {1}-逆及其应用 一、{1}-逆的计算及有关性质 二、{1}-逆的应用 三、由{1}-逆构造其他的广义逆矩阵 §6.3 Moore-Penrose逆A+ 一、A+的计算及有关性质 二、A+在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 习题六 第七章 矩阵的直积 §7.1直积的定义和性质 §7.2直积的应用 一、矩阵的拉直及其与直积的关系 二、线性矩阵方程的可解性及其求解 习题七 习题答案与提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MB 文档页数:7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手段研究V对700 MPa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在冷却速度2~7℃·s-1时,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V添加提高粒状贝氏体体积分数,细化粒状贝氏体组织,并明显降低粒状贝氏体中M/A岛的尺寸.与无V钢相比,含V钢中大角度晶界比例提高18.2%,对提高钢的韧性有利.由于C含量过低,在实验钢中未观察到单独的VC析出,由此推测V主要固溶在基体中,以合金化方式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使组织得到有效细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3.05KB 文档页数:6
通过热力学分析和计算,得出紧凑式带钢生产技术(CSP)流程低碳低硅铝镇静钢优化精炼渣成分(质量分数)为:CaO 50%~55%,Al2O3 30%~36%,SiO2 1%~6%.在[Al%]=0.03时与之平衡的钢液成分为:[Si]0.2%~0.4%,氧活度(a[O])小于4.5×10-6,[Ca]2×10-5~4×10-5.优化的精炼渣有很好的脱氧、脱硫和控硅能力,同时其有较低的熔点,优良的流动性和吸收夹杂物能力.实验室渣-钢平衡实验和工业试验均证明,优化的精炼渣系能够很好地控制钢液成分和夹杂物,有效提高钢水的洁净度.使用优化渣系后冷轧板由于表面质量问题而降级使用的比率由原来的1.23%降低为0.8%,而且吨钢钢包(LF)精炼成本降低了4.30元,接近1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9
采用恒载荷拉伸应力腐蚀试验和电化学试验研究取向对Al-Zn-Mg合金型材的应力腐蚀(SCC) 开裂的影响, 腐蚀介质采用质量分数3. 5%的Na Cl溶液, 容器温度维持在50±2℃, 并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等研究不同取向试样应力腐蚀前、后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横向试样在315 h时断裂, 而纵向试样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未发生断裂, 纵向试样有更好的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纵截面(L-S面) 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 980 m A·cm-2, 约为横截面(T-S面) 的5倍, 腐蚀倾向于沿挤压方向发展; 相比T-S面, L-S面晶粒间取向差较大, 大角度晶界多, 容易被腐蚀产生裂纹; 在应力腐蚀加载过程中, 试样先发生阳极溶解, 形成腐蚀坑, 聚集的腐蚀产物所产生的楔入力和恒定载荷的共同作用促使裂纹在腐蚀介质中加速扩展, 两种取向试样均发生了明显的晶间腐蚀, 存在应力腐蚀开裂的倾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08MB 文档页数:14
以电动汽车车用额定容量为42 A·h的三元方壳锂离子电池单体和模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加热条件下单体的绝热热失控特性及成组后侧向加热热失控蔓延特性。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在发生热失控时,内部最高温度可达920 ℃,电池表面和内部最大温差达403 ℃;热失控首先在迎向热流的面触发,随后蔓延至整个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锂离子电池内部热失控蔓延时间介于8~12 s;热失控蔓延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特征与绝热热失控测试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性;热失控喷发颗粒物中,LiF及石墨质量分数占80%以上;模组中失控电池产生的总能量中用于自身加热和喷发损失的占90%左右,热失控释放总能量的10%足以触发热失控蔓延。本文为研究三元锂离子电池模组安全设计、热失控蔓延抑制及新能源汽车的火灾事故调查提供了参考
首页上页727374757677787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8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