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2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MB 文档页数:40
古代原子学说B.C.4世纪 Democritus 原子(Atom)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永恒不变 机械原子学说17世纪 Newton 有质量的球形微粒 通过吸引力机械地结合成宏观物体 原子的运动是机械位移,遵守力学定律 困难:不能解释光、电、热等物理现象和燃烧等化学过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5KB 文档页数:12
两种分光器的比较 (1)、分光原理不同,折射和衍射 (2)、棱镜的波长越短,偏向角越 大,而光栅正好相反。 (3)、光栅的谱级重叠,有干扰, 要考虑消除;而棱镜不存在这种 情况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88KB 文档页数:45
生物传感器 Biosensor概述 1.定义 传感器—能感受(或响应)一种信息并变换成可 测量信号(一般指电学量)的器件。 生物传感器—将生物体的成份(酶、抗原、 抗体、激素)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 、组织)固定化在一器件上作为敏感元件的 传感器称为生物传感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49.5KB 文档页数:27
环烷烃类型及命名 ◆三元和四元环化合物的活性 ◆环丙烷和环丁烷的构象 环己烷的构象(椅式、船式、半椅式和扭船式构象) 及其相对稳定性,a键和e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8
建立规则溶液亚点阵模型计算了不同温度(1073~1523 K)下低碳Nb-Ti二元微合金钢(Nb质量分数为0.023%,Ti质量分数为0.012%)中碳氮化物析出相的平衡摩尔分数、化学驱动力和各组元摩尔分数,对微合金钢中析出粒子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验证这种析出模式.计算结果表明,1523 K下析出粒子化学式组成为(Nb0.15Ti0.85)(C0.16N0.84),由富Ti的析出物逐渐过渡至Nb-Ti均匀析出,析出粒子演变顺序为(Nb0.15Ti0.85)(C0.16N0.84)、(NbxTi1-x)(CyN1-y)和(Nb0.5Ti0.5)(C0.56N0.44),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随着温度降低,Ti/Nb质量比逐渐减小,得到的TiC比NbC更难溶.对均匀形核及位错处形核的临界核心尺寸和相对形核速率进行计算,得到最大形核率即可获得最细小第二相尺寸的温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1.9KB 文档页数:6
通过干湿周浸加速腐蚀实验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的耐候钢和对比普碳钢的腐蚀行为及其耐蚀性能.采用失重法测得了各试样的腐蚀率;结果发现,稀土耐候钢的腐蚀率远远低于普碳钢的,不同稀土含量的耐候钢的耐腐蚀性不尽相同.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对带锈钢样的表面锈层结构及电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本实验条件下钢电化学腐蚀的等效电路模型,计算出锈层电阻、极化阻抗等表征锈层性能的电化学元件参数值.稀土耐候钢锈层中存在半无限扩散和有限厚度扩散两种过程,有限厚度扩散极化阻抗反映了耐候钢内锈层的保护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42KB 文档页数:1
食品化学第一版已经时过十年,许多新的研究和新的揭示,必然需要在书中 补充新的内容和适当调整结构。为此,在第一版基础上,本书增加了第六章酶, 同时还对各章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由于本书是在第一版基础上完成的,因此, 后续工作也沉积着前版作者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参加本书第一版编写的有胡慰望(第一、二三章)谢笔钧(第四、五、 六章)、李培森(第九章)、吴方元(第八章)、余若海(第七章);第二版谢笔钧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章)、徐汉生(第十章)、孙智达(第八章) 戚向阳(第九章)。感谢管华诗院士为本书作序和审阅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7KB 文档页数:5
一、数据库的一般结构 1字段、记录、文档 字段是文献著录的基本单元,反映文献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每一个项目,在数据库中就称为字段,在数据库中每一个字段,往往都给予一个字段名。如 Title,字段名为T; Author,为AU;SO为文献来源,AB是文摘字段,PY为出版年份,SN为国际标准书号 ISN,DE为叙词或主题词,CS为著者单位。在某些数据库的检索中,在上机检索前必须了解数据库的字段名。 记录是由若干不同字段组成的文献单元,一个记录在数据库中往往代表一篇文献,在数据 库中每一个记录都有一个记录号,与检索工具中的文摘号类似。 文档,由若干数量的记录所构成的数据集合,在一些大型联机检索系统中称作文档。如 DIALOG系统中399号文档是美国化学文摘(A),211号文档是世界专利索引(WPI)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6.15KB 文档页数:7
本文利用已知化合物的生成热,推导出了一个在含有化合物的二元体系,由相图计算活度的新公式:\\[{\\rm{dln}}{{\\rm{\\gamma}}_{\\rm{A}}}{\\rm{=-}}\\frac{{{\\rm{\\Delta}}{{\\rm{H}}_{\\rm{f}}}^{\\rm{0}}{{\\rm{N}}_{\\rm{B}}}}}{{{\\rm{R}}{{\\rm{T}}^{\\rm{2}}}{\\rm{(x}}{{\\rm{N}}_{\\rm{B}}}{\\rm{-y}}{{\\rm{N}}_{\\rm{A}}}{\\rm{)}}}}{\\rm{dT-dln}}{{\\rm{N}}_{\\rm{A}}}\\;\\;\\;\\;\\;\\;\\;\\;(1)\\]式中:ΔHf0为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x,y分别为化合物的化学计量系数;NA、NB分别为组元A、B的摩尔分数;γA、γB分别为组元A、B在液相线温度时的活度系数。对已知活度值的Au—Bi二元体系,用文献[3]中公式及我们的公式进行了计算,其计算数值与实验数值符合较好,证实了用本公计算含有化合物的二元体系的活度是可行的。我们用本公式计算了Al—La二元体系的活度,对预报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4.71KB 文档页数:7
硬薄膜往往具有较脆的特性,在过载时易发生脆性断裂.本文研究了硬薄膜/软基体在锥形纳米压头作用下的断裂模式.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沉积法在聚二醚酮基体上沉积生成类金刚石薄膜.使用纳米压痕法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时记录纳米压头压入样品过程中所受的载荷以及位移.载荷位移曲线中有若干间断点,代表着裂纹的形成和扩展.压痕实验完成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聚焦离子束观察发现,类金刚石薄膜压痕处出现规则的贯穿厚度的环形裂纹和径向裂纹.最后,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硬薄膜/软基体在锥形压头作用下的应力分布,通过cohesive单元模拟环形裂纹的起始和扩展.结果表明:环形裂纹是由薄膜表面较高的径向拉应力引起的,较高的径向拉应力发生于压头和薄膜表面接触区域的外侧;径向裂纹则是由薄膜在界面附近较大的拉应力引起的.并且,各圈环形裂纹的半径基本呈线性递增,这和实验观测基本相符
首页上页767778798081828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2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