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01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02.38KB 文档页数:10
利用带耗散功能的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十二烷基磺酸钠在Fe2O3石英晶体谐振器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层构象.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在赤铁矿表面的吸附是一个快速达到吸附平衡的过程,pH值对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吸附影响较为明显,pH值在3~9的范围内,随着pH值增加,药剂吸附层黏弹性逐渐增大,吸附层稳定性减弱,赤铁矿回收率逐渐下降,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吸附过程只有一个吸附阶段,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层不发生明显构象变化;当pH值为10和11时,十二烷基磺酸钠吸附量明显增加,赤铁矿回收率也开始回升,吸附过程存在多个吸附阶段,吸附的第一阶段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的第二阶段符合Elovich方程,并且随着吸附的进行,吸附层发生明显构象变化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91MB 文档页数:39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1.1 二烯烃的分类 4.1.2 二烯烃的命名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3.1 π,π–共轭体系 4.3.2 p,π–共轭体系 4.3.3 超共轭 4.4 共振论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4.5.1 1,4–加成反应 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 4.5.3 电环化反应 4.5.4 双烯合成 4.5.5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4.5.6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6MB 文档页数:8
采用垂直沉积法组装了二元聚苯乙烯胶粒晶体,研究了两种聚苯乙烯胶体微球的粒径比、质量比、温度和分散介质中乙二醇含量等因素对二元聚苯乙烯胶粒晶体组装花样的影响.粒径比>;4.45、质量比≥74∶26是形成面心立方二元聚苯乙烯胶粒晶体的必要条件.组装温度为60℃,分散介质中乙二醇质量分数为6%时,可得到更高质量的二元聚苯乙烯胶体晶体.胶体微球二元垂直沉积机理研究表明:两种聚苯乙烯胶体微球是同时在基片的表面进行组装的;胶体微球在介质中的布朗运动、沉降速率及其在基片表面的组装速率三者之间匹配越好,所得二元聚苯乙烯胶粒晶体质量越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6.55KB 文档页数:6
介孔二氧化硅基材内含不连续且均匀分布的球形孔.由于孔径小于热辐射特征波长,近场辐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涨落耗散理论和并矢格林函数,计算介孔二氧化硅球形孔内的近场辐射换热,由此得到的近场辐射的当量导热系数,将进一步用来修正介孔二氧化硅的有效导热系数.采用稀介质孔隙率加权模型耦合球形孔内近场辐射当量导热系数、孔内受限气体导热系数及介孔二氧化硅基材导热系数,得到介孔二氧化硅的有效导热系数,并进一步考察了孔径和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介观尺度下,其辐射热流比宏观尺度下要高2-7个数量级.球形孔内近场辐射的热流及当量导热系数随着孔径的增加呈指数衰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介孔二氧化硅的有效导热系数随着孔隙率的增加逐渐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缓慢增加.孔径越小,近场辐射的作用越显著,不容忽视.当孔径大于50 nm时,尺寸效应逐渐消失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77.5KB 文档页数:41
第一节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和发展进程 一、基本概念 二、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发展进程及意义 第二节 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 一、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 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三、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项目 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具体规定 (一)初步工作 (二)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三)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 (四)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 (五)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五、安全性评价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 第四节 联合国机构对食品中农药和兽药的安全性评价概述 第五节 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一、GM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GM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方法和内容 三、GM食品标识和名称问题 第六节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举例 一、稀土元素农用安全性毒理学研究 二、DSA消泡剂的毒性试验研究 附录一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 附录二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9.5KB 文档页数:34
第一节 体外试验 一、概述 二、体外试验系统 第二节 哺乳动物细胞制备和培养 二、基本技术 三、培养细胞的鉴定 (一) 污染鉴定 (二) 生存指标 (三) 细胞特性鉴定 四、细胞培养在食品毒理学中应用 第三节 亚细胞组分制备及其检测方法 一、基本技术 二、微粒体的制备 三、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测定方法 四、线粒体的制备 五、线粒体功能的测定 第四节 生物膜的制备与其性质的研究方法 一、大鼠肝细胞膜的制备 二、红细胞膜的制备 三、脂质体的制备 四、大鼠脑突触体膜的制备 五、对生物膜的生物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六、对膜的生物物理性质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一、PCR技术 二、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检测方法 三、毒理学中的mRNA定性与定量的测定方法 四、转基因动物 五、基因芯片技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90KB 文档页数:25
第一节 人癌细胞的基因型特征 一、癌基因(oncogene) 二、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三、DNA保真性相关基因 第二节 化学致癌机制 一、引发阶段 二、促长阶段 三、进展阶段 第三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一、IARC分类 二、根据致癌机制分类 第四节 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一、试验动物 二、剂量选择和动物数量 三、染毒途径 四、试验期限 五、观察和结果分析 第五节 与研究致癌作用有关的其他试验 一、用于致癌物筛选的短期试验 二、哺乳动物短期致痛试验 三、转基因小鼠在致癌作用的研究 第六节 ICH致癌试验基本原则 第七节 食品成分与肿瘤 一、能量和有关因素与肿瘤 二、碳水化物与肿瘤 三、脂肪和胆固醇与肿瘤 四、蛋白质与肿瘤 五、酒精与肿瘤 六、维生素与肿瘤 七、矿物质与肿瘤 八、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与肿瘤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2.5KB 文档页数:25
第一节 生殖毒性与与发育毒性 一、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 二、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 三、生殖与发育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第二节 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的目的和实验设计的要点 一、动物选择 二、接触选择 第三节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 一、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 二、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三、出生前和出生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第四节 一代和多代生殖试验 一、一代生殖毒性试验 二、两代(多代)生殖毒性试验 第五节 生殖和毒性的检测方法 一、雄性生殖毒性实验 二、雌性生殖性实验 三、致畸实验方法 四、繁殖实验 第六节 发育毒物预筛试验 一、体内预筛试验 二、体外预筛试验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5.5KB 文档页数:7
人教版(2001)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7
本文对采用恒电位法测定奥氏体不锈钢316L在NaCl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时产生\二次钝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在对实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把Prazak的\二次钝化\理论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点蚀过程;并引用Prazak的理论对NaCl溶液中316L不锈钢的\二次钝化\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结论认为:\二次钝化\现象只有在特定的材料,介质和环境条件下才能产生。尽管在\二次钝化\发生时,在H2SO4溶液中发生的是不锈钢表面膜的过钝化溶解过程,而在NaCl溶液中发生的是点蚀过程,但产生\二次钝化\的机理是相同的
首页上页868788899091929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01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