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5)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11KB 文档页数:35
1956年荷兰学者 van Deemter等在研究气液 色谱时,提出者露了组在两相的拉和传质过程 该理瓷模甭。 van deemter程的数相、液相色谱都造化式中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A,B,C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项系数、分子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3.18KB 文档页数:5
使用Al2O3坩埚在真空感应炉内测定了1600℃时氮在含C还原渣和钢液之间的总传质系数βo.研究表明,βo与气相中氮分压PN2的大小有关,随着PN2的增加βo增大.由物料平衡计算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βo为3.7×10-4 cm/S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8MB 文档页数:31
传质过程的定义—物质以扩散的方式,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相界面的转移过程, 称为物质的传递过程,简称传质过程。 日常生活中的冰糖溶解于水,樟脑丸挥发到空气中,都有相界面上物质的转移过程。 例如某焦化厂里,用水吸收焦炉气中的氨。NH3+H2O→NH4OH如图6-1所示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MB 文档页数:100
第一章 流体流动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第三章 机械分离 第五章 传热 第八章 传质过程导论 第九章 吸收 第十章 蒸馏 第十一章 气液传质设备 第十二章 萃取 第十章 干燥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43
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二、气相中的稳定分子扩散 三、扩散系数 四、对流传质 五、吸收机理——双膜理论 六、吸收速率方程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43
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二、气相中的稳定分子扩散 三、扩散系数 四、对流传质 五、吸收机理双膜理论 六、吸收速率方程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5.13KB 文档页数:7
本文研究了GH132和GH136合金电渣重熔过程钛烧损的某些机理,发现渣中TiO2浓度较高时,(TiO2)是[Ti]烧损的主要氧化剂。与[Ti]相平衡的渣中钛的低价氧化物主要是Ti3O5,决定[Ti]烧损速率的主要因素是Ti4+在钢/渣界面层的传质速度,该传质速度随着渣中Ti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降低Ti3+向渣/气界面的扩散速度是减少[Ti]烧损的关键环节。实验研究了CaF2-Al2O3-TiO2渣系中Ti4+在电极/熔渣和金属熔池/溶渣界面1700±10℃时的传质系数与渣中TiO2含量之关系;测定了Ti3+向渣/气界面(温度为1500℃)的传质系数为2.2×10-1厘米/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7MB 文档页数:11
真空电弧重熔镍基高温合金GH220,自耗电极端部熔化区\突出环\内部的镁分布基本均匀;而熔化液层及液固两相区的镁分布不均匀,从熔化液层表面到原始电极区镁含量显著增高。熔化液层中距表面约0.3毫米内的镁含量[Mg]s和重熔锭镁含量[Mg]i均与电极原始镁含量[Mg]e呈直线关系,本试验条件下,[Mg]s=0.18[Mg]e;[Mg]i=0.30[Mg]e。重熔过程的镁挥发主要发生于电极端部熔滴形成阶段,挥发过程主要受控于镁由原始电极向熔化液层-气相界面迁移的速度,传质系数K12=0.107厘米·秒-1。真空感应熔炼GH220,镁挥发受液相边界层中扩散与界面挥发反应的混合控制,并非受控于气相边界层中镁的扩散。在试验条件下,液相边界层中镁的扩散与界面挥发反应总传质系数K23=10-1~10-2厘米·秒-1,而气相边界层中镁扩散的传质系数K4=47.17厘米·秒-1。根据(d[Mg])/dτ=-K23·VA及-K23与工艺参数的关系,建立了镁挥发的数学模型,即[Mg]e与镁加入量、挥发温度、气相压力、保持时间、合金液面面积、溶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式。此模型在实验室和生产条件下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可用于调整真空感应熔炼的工艺参数,实现有效的控制合金镁含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9MB 文档页数:42
第一节 气—液相平衡 第二节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第四节 吸收系数 第五节 脱吸及其它条件下的吸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7KB 文档页数:43
(一)实验目的及认为 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结构与操作 2、观察填料吸收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首页上页456789101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