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0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55MB 文档页数:110
第一节 电磁波的一般概念 一、光的频率与波长 二、光的能量及分子吸收光谱 第二节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一、紫外光谱及其产生 二、朗勃特—比尔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三、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四、紫外光谱的应用 第三节 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二、红外光谱的产生原理 三、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四、 红外吸收峰的强度 五、红外光谱图解析举例 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 一、基本知识 二、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三、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 四、峰的裂分和自旋偶合 五、磁等同和磁不等同质子 第五节 质谱(MS)简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71.4KB 文档页数:13
我国铂族金属(Platinum group metals, PGMs)储量少,消费量大,对外依存度高,PGMs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是缓解我国PGMs短缺最重要的途径。废催化剂是PGMs最主要的来源,其回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PGMs消费结构与回收现状,全球PGMs回收量约占原矿产量的20%~30%,且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样品的精准分析对PGMs回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原、焙烧、机械球磨等预处理能提高PGMs回收率。相对于传统氰化法和王水溶解,近年来开发出氯化浸出法、超临界萃取法、载体溶解法等较环保的浸出工艺。尽管部分湿法浸出工艺已经产业化应用,但存在废水量大、产生有毒气体及回收率低(特别是Rh)的问题。火法富集是以铅、铜、铁、镍锍为捕集剂,与PGMs形成合金富集,载体熔化造渣。本文对上述富集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优缺点,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污染严重、PGMs回收率不高等问题,展望了PGMs绿色高效回收技术,如活化预处理、协同提取有价金属和载体利用、贱金属协同冶炼和铁捕集–电解等,为从事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7MB 文档页数:192
本教材中电子材料、元器件知识内容丰富,主要有常用的电子材料、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元件、电接触件、晶体管、集成电路、显示器件、压电器件、电声器件、片状元器件、电池等。教材中对材料、元器件的理论原理介绍简洁,增加了应用性、实践性的内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认识常用的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学会识别、检测和应用,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掌握各种材料与元器件特点和基本的技术参数,比较、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每章前的【重点提示】列出了该章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内容,便于学习者了解内容概况,有的放矢地学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3.98KB 文档页数:4
采用化学复合方法制备出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复合阻燃剂.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测试表明,复合阻燃剂颗粒表面粗糙,包覆着纳米级氢氧化镁粒子.通过BET测定,比表面积由包覆前的3.7979m2·g-1提高到15.9414m2·g-1.由复合阻燃剂填充的EVA材料,氧指数可达39.0,拉伸强度达10.2MPa,断裂伸长率达180%,较氢氧化铝原料及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机械混合样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显著提高.TG和DTA热分析表明,复合阻燃剂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分解温度和燃烧残留率,能有效地抑制聚乙烯主链裂解,促进基体成炭,增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7.11KB 文档页数:5
将喷涂法应用于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具有浆料制备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等优势.本文以钛酸丁酯和P25为原料配制浆料,采用喷涂法制备二氧化钛薄膜,选择乙二醇作为造孔剂,探索了乙二醇的最佳加入量.通过对电池I-V曲线,二氧化钛薄膜表面粗糙度、染料吸附量和漫反射谱,以及光阳极的扫描电镜照片和交流阻抗图谱的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当乙二醇与钛酸丁酯的体积比为1:1时,二氧化钛薄膜的粗糙度最大,即孔隙率和比表面积最大,因此染料吸附量达到1.47×10-7mol·cm-2,电池性能最好,其中开路电压为0.69 V,短路电流为13.0 mA·cm-2,光电转化效率达到5.38%,比不加造孔剂时增加了将近1倍,此时电子的扩散转移电阻也最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3MB 文档页数:46
了解植物营养元素的的种类、生理作用 及植物吸收的机理,认识土壤养分的特点和施肥规律, 目的要求掌握各种化肥和有机肥的特性和鉴别使用方法。 植物营养 教学要点: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植物必需营养元 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根对养分的吸收,叶片对养分 营养吸收的吸收,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 土壤养分 环境因素,作物连续性,作物营养阶段性,作物营养临 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 作物施肥形态和转化,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性质、在土 壤中的转化及施用方法,作物的施肥原理,肥料的施用 实验实训方法,配方施肥的概念及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7.21MB 文档页数:32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 第二节免疫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 第三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免疫学的分支学科 第五节免疫学在兽医学和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免疫系统 第一节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免疫相关分子 第三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构成抗原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决定簇 第四节半抗原与载体 第五节抗原的类型 第六节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四章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及其多样性 第五节主要畜禽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第六节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形成 第七节单克隆抗体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种类 一、白细胞介素 二、淋巴因子 三、干扰素 第四节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细胞因子受体 第六节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补体系统 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第三节补体激活的调控 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第七章免疫相关细胞表面分子 第一节白细胞分化抗原 第二节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 第三节与B细胞识别抗原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 第四节黏附分子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一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述 第二节MHCI类分子的结构 第三节MHCⅡ类分子的结构 第四节MHC分子与抗原多肽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T细胞受体与MHC分子及抗原的相互作用 第六节MHC的基因组结构 第七节MHc的多态性与抗原提呈的遗传特异性 第八节不同动物的MHC 第九章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章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 第十一章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二章B细胞免疫应答反应 第十三章黏膜免疫反应 第十四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五章抗感染免疫 第十六章抗肿瘤免疫 第十七章移植免疫 第十八章变态反应 第十九章免疫耐受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 第二十二章各种动物的免疫学特征 第二十三章免疫防治 第二十四章血清学试验技术 第二十五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附录兽医免疫学常用缩语英汉对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3MB 文档页数:46
目的要求:了解植物营养元素的的种类、生理作用 及植物吸收的机理,认识土壤养分的特点和施肥规律, 目的要求掌握各种化肥和有机肥的特性和鉴别使用方法。 植物营养 教学要点: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植物必需营养元 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根对养分的吸收,叶片对养分 营养吸收的吸收,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 土壤养分 环境因素,作物连续性,作物营养阶段性,作物营养临 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 作物施肥形态和转化,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性质、在土 壤中的转化及施用方法,作物的施肥原理,肥料的施用 实验实训方法,配方施肥的概念及应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67MB 文档页数:37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一、浆细胞异常增殖 二、正常体液免疫抑制 三、异常免疫球蛋白增殖所造成的病理损伤 四、溶骨性病变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节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一、多发性骨髓瘤 二、巨球蛋白血症 三、重链病 四、轻链病 五、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 一、血清区带电泳 二、免疫电泳 三、免疫固定电泳 四、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第五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一、M蛋白的检测 二、尿液轻链蛋白的检测 三、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实验应用原则 思考题 小结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11
螺纹插装式溢流阀阀套精加工采用碳氮共渗后磨削的制造工艺,内锥面的形位误差会影响溢流阀的使用寿命和静动态特性,制造过程需要精准控制内锥面的误差。通过对工艺分析建立制造误差模型并应用研究,由此获得内锥面自身角度的合理误差范围,以及内锥角误差与磨削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根据阀套结构特点设计专用的检测装置,并对检测原理和测量误差进行分析,通过误差校对提高检测精度。对热处理后的阀套进行轴向尺寸分组,并采用基准统一原则,保证磨削制造精度的稳定性。根据检测原理和误差模型对试磨件进行误差计算,并据此调整磨削参数,使制造误差合格;后续制造时采用检测装置快速测量阀套的密封圆轴向尺寸,使制造误差均落在控制范围内,保证批量生产的可控性。研究表明,基于某型溢流阀的设计及工艺参数,内锥面自身角度的实际制造误差控制以±0.8°为宜,对应的密封圆轴向最大磨削公差为0.186 mm、修正后的最小磨削公差为0.075 mm;实验验证了误差模型的准确性,所述检测方法的角度测量误差为0.06°、密封圆轴向尺寸测量误差为2 μm,因角度测量误差带来的最大、最小磨削量范围偏差可通过内锥角实际制造误差的收缩进行补偿;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为其他内锥面的制造控制及逆向工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
首页上页94959697989910010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