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18)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5KB 文档页数:2
由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郝晓光博士主编的《系列世界地图》已于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在湖北省地 图院编制完成,并得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教授等历史、地理、教育、 测绘、地震、地质、极地、海洋、气象各专业十多位著名专家的推荐。郝晓光几年来一直为出版《系列世 界地图》而奔走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0.5KB 文档页数:6
参考文献 1.书和专著 [德]阿赫特纳(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997,北京:商务印 书馆 [俄]K.A.萨里谢夫(李道义译),地图制图学概论,1982,北京:测绘出版社 美]A.H.罗宾逊,R.D.塞尔,J.L.莫里逊,P.C墨尔克(李道义、刘耀珍译),地图 学原理,1989,北京:测绘出版社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84MB 文档页数:33
第一节.世界文化遗产与国际保护宪章 第二节.现代化的诱惑和误区 第三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56MB 文档页数:33
1、中国明、清时期城市的时代特征 2、商业资本对城市的改造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0.5KB 文档页数:6
1.书和专著 [德]阿赫特纳(王兰生译),地理学一—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997,北京:商务 印书馆 [俄]K.A.萨里谢夫(李道义译),地图制图学概论,1982,北京:测绘出版社 美]A.H.罗宾逊,R.D.塞尔,J.L.莫里逊,P..墨尔克(李道义、刘耀珍译),地 图学原理,1989,北京:测绘出版社 美]D.J沃姆斯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77.97KB 文档页数:259
一部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计五编,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两编,共九章,42万字,分别叙述历史时期河流、湖泊、海岸、气候的演变及其规律,叙述运河、水利灌溉事业、区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内外交通的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并附有地图87幅、插图2幅。本书对了解中国历史上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和经济开发的历史,对制定国民经济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区域经济、部门经济的开发都有现实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供从事历史、地理、水利、交通、经济、建设、国民经济规划等各方面的研究人员阅读,可作为一般图书馆常备的参考书、工具书陈列备查,也可选用为大专院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用书。下册为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政治地理、城市地理等编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35MB 文档页数:94
1.我国境内主要远古 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 2.商朝形势 3.周武王伐纣 4.周初形势 5.春秋五霸 6.齐桓公称霸 7.城濮之战 8.吴越争霸 9.战国七雄与战国时期的变法 10.围魏救赵 11.长平之战 12.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示意图 13.秦灭六国 14.秦朝疆域 15.秦末农民起义 16.张骞通西域 17.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18.东汉反击匈奴 19.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20.官渡之战 21.赤 壁 之 战 22.东晋前秦形势 23.淝水之战 24.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5.隋朝大运河 26.唐朝的建立 27.安史之乱 28.文成公主入吐蕃 29.唐朝的中外交往 30.鉴真东渡 31.玄奘西游 32.宋辽交战形势 33.金灭辽、北宋 34.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5.明朝的建立 36.靖难之役 37.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38.郑和下西洋 39.戚继光抗倭 40.郑成功收复台湾 42.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的叛乱 41.雅克萨反击战 43.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4.清朝疆域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8.5KB 文档页数:27
前言 国际贸易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地图的变化逐渐形成的,主要分成两个阶段: 1、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2、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瓜分世界。国际贸易也就随之形成。 人类第一次进行国际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部落崩溃奴隶社会兴起之初的年代。由于生产的进步出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国家形成,使人们由最初 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集团之间的贸易,最终越出国界,发展成国家之间的贸易。当初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奢侈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从地中海的东岸腓尼基和迦太基一古希 腊—古罗马)、大西洋、太平洋。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和地理环境密不 可分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8MB 文档页数:43
从破坏性质和工程对策角度,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场地、地基的破坏作用和场地的震动作用。 场地和地基的破坏作用一般是指造成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引起的。 场地和地基的破坏作用大致有地面破裂、滑坡、坍塌等。 这种破坏作用一般是通过场地选择和地基处理来减轻地 震灾害的。 场地的地震动作用是指由于强烈地面运动引起地面设施振动而产生的破坏作用。 减轻它所产生的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合理的进行抗震和减震设计和采取减震措施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38.57MB 文档页数:95
所谓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质结构关系很大。地震测线要结合以往的地震地质资料,并且根据所需完成的地质任务进行布置。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地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因此,就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震界面。 一、对激发的要求 二、陆上用炸药震源 三、陆上用非炸药震源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1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