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49MB 文档页数:14
一、蛋白质构象(高级结构)的研究方法 到目前为止,研究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方法仍然是 以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 method)为主,X射 线衍射法的原理是:当X射线(=500nm)投射到蛋白 质晶体样品时,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受到激动,入 射线反射波互相叠加产生衍射波,衍射波含有被测 蛋白质构造的全部信息,通过摄影即可得一张衍射 图案(diffraction pattern),再用电脑进行重组,即可 绘出一张电子密度图(electro density map)。从电子密 度图可以得到样品的三维分子图象,即分子结构的 模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7MB 文档页数:69
基本概念声波检测一般是以人为激励的方式向介质(被测对象)发射声波,在一定距离上接收经介质物理特性调制的声波(反射波、透射波或散射波),通过观测和分析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声学参数和波形的变化,对被测对象的宏观缺陷、几何特征、组织结构、力学性质进行推断和表征。声波透射检测技术则是以穿透介质的透射声波为测试和研究对象的。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第二部分 仪器设备 第三部分 现场检测技术 第四部分 检测数据分析与结果判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9MB 文档页数:34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浅层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2/2,资料处理及解释)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1MB 文档页数:63
第一节数据采集 第二节理论时距曲线 第三节资料处理及解释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2.27MB 文档页数:70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地震勘探原理 Seismic Survey Principle》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多次反射波的特点、多次叠加的特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21MB 文档页数:18
地震勘探教学实验是勘査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巩 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 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野外资料 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22KB 文档页数:44
在工程地震勘探中,地震折射波法是一种 简便经济的勘探方法,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下,它可为工程地质提供浅层地层起伏变化和 速度横向变化资料以及潜水面的变化资料等, 还可为反射波法勘探提供用于静校正的表层速 度和低速带起伏变化资料。有关折射波的形成 及正演时距曲线的特征等问题已在本篇的第 和第二章中讨论过了,在此,仅就资料的采集 和处理解释问题进行论述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3.76MB 文档页数:12
拾取反射层,依据勘察孔进行对比,建立各种地层 的反射波组特征;只要地下介质存在电性差异,就可在 雷达剖面上找到相应的反射波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39KB 文档页数:31
矩形波导的求解是典型的微分方程法,通解表明: 在z方向它有广义传输线功能,即是入射波和反射波 的迭加;在xy方向由于边界条件限制形成很多分立的 TEmn波(Ez =0)和TMmn波(Hz =0)。在物理上称之为离 散谱。有限边界构成离散谱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6MB 文档页数:8
研究了Co掺杂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Fe3O4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和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一步水热法分别制备RGO/Fe3O4和Co掺杂的RGO/Fe3O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Co掺杂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相组成及表面元素价态的影响;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定两种复合材料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相对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模拟计算了Co掺杂对RGO/Fe3O4复合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部分Co参与了水热反应生成了CoCO3、Co3O4和Co2O3,还有部分Co以单质形式存在,其通过正负电荷吸引机制,影响Fe3+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的配位,使得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的Fe3O4纳米颗粒部分迁移至RGO片层间;Co掺杂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导电能力和磁损耗能力,使复合材料的吸波能力显著增强.反射率模拟结果表明:掺杂后与掺杂前相比,当匹配厚度d=2.00 mm时,最大反射损耗提高3.44 dB,有效吸收频带拓宽2.88 GHz;当匹配厚度d=2.50 mm时,最大反射损耗提高8.45 dB,有效吸收频带拓宽2.73 GHz.Co掺杂对RGO/Fe3O4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有显著影响,并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12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