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0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8.75KB 文档页数:7
提出一种适用于准Z源逆变器的小波调制策略,通过改变传统小波调制采样点位置,增大直通占空比的调节范围.将直通矢量分为两等份,分别插入采样时刻两端,使其不需额外增加开关频率,且理论上可获得最大恒定直通占空比.对所提小波调制与两种传统准Z源逆变器调制策略进行比较,对准Z源逆变器不同调制策略的升压能力、效率、谐波、调制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理论与仿真均表明,所提小波调制具有谐波小、电压利用率高、升压能力强等优点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87
2.1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2.2点的投影 2.3直线的投影 2.4求线段实长及对投影面的倾角 2.5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2.6平面的投影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6MB 文档页数:46
5.2.1调频电路概述间接调频 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 1.直接调频 (1)定义:用调制信号直接控制振荡器的振荡频率, 使其不失真地反映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 (2)被控的振荡器 ①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产生调频正弦波); ②张弛振荡器(产生调频非正弦波,可通过滤波等方式将调频非正弦波变换为调频正弦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7.69KB 文档页数:13
利用氧气吹炼镍锍直接得金属镍,其关键在于去锍保镍。本文利用选择性氧化原理,提出氧化转化温度的概念。热力学分析指出,去硫保镍的条件是:1、镍锍熔体用O2开吹的温度必须超过该组成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对含硅20-25%的镍硫,其开吹温度不能低于1350-1400℃。2、随着熔体中硫含量的减少,相应地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随之增高。吹炼操作必须迅速进行,以保证熔池温度上升的速度永远高于转化温度增高的速度。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可用一步法按下列反应[S]+2NiO(s)=2[Ni]+SO2进行计算。热力学分析又指出:1.镍锍内含铜全部留在熔体之内,在吹炼过程中不被氧化。2.镍锍中的铁最易被氧化,但当降低到0.8—1.0%后即不能被氧化而以残铁留在熔体之内。3.镍铳含钴如小于1%也将留在熔体之内。通过在卡尔多斜吹旋转炉进行的半工业吹炼实验,在采用上列热力学推论得出的去硫保镍条件下,硫能顺利地降到1—2%,充分地证明了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实践,克服在初期探索性试验中遇到大量镍氧化的困难。在吹炼末期,由于熔体中硫的扩散速度减减慢,熔池表面逐渐有NiO层累积。采用不吹氧空转还原,可进一步去硫而提高镍的回收率。镍的直接回收率大于90%,而总回收率大于95%。镍的主要损失来自高温下镍及其氧化物的挥发熔体中残铜、残铁及残钻的存在也通过实验予以证实。动力学分析指出,熔体中硫的扩散是脱硫反应的控制性环节。硫的传质系数β及扩散系数D与温度T的关系式分别为:\\[\\begin{array}{l}{\\rm{\\beta = 8}}{\\rm{.30e \\times p(}}\\frac{{{\\rm{ - 25000}}}}{{{\\rm{RT}}}}{\\rm{)}}\\\\{\\rm{D = 8}}{\\rm{.30 \\times 1}}{{\\rm{0}}^{{\\rm{ - 2}}}}{\\rm{e \\times P(}}\\frac{{{\\rm{ - 25000}}}}{{{\\rm{RT}}}}{\\rm{)}}\\end{array}\\]镍锍是火法冶金提镍的中间产物。从镍锍提制金属镍通常采用两种方法:(1)直接电解;(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11KB 文档页数:71
4-1平面的表示法 一、用几何元素表示平面 1.不在同一线上的三点; 2.一直线及直线外一点; 3.相交二直线; 4.平行二直线; 5任一平面图形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27.5KB 文档页数:63
第一节直线回归 第二节直线相关 第三节曲线回归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9MB 文档页数:22
第一节直线回归 第二节直线相关 第三节曲线回归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9MB 文档页数:22
第一节直线回归 第二节直线相关 第三节曲线回归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6KB 文档页数:6
一、概念 函数不允许定义在另一个函数内,但可以在一个函数中调 用另一个函数,这种调用称函数的嵌套。 递归:某一事物直接地或间接地由自己组成。 递归调用:一个函数直接或间接地调用自身,便构成了函数 的递归调用。前者称直接递归调用,后者称间接递归调用。 二、递归函数与数学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7
在转炉留渣-双渣工艺脱磷阶段结束倒渣时,分别使用样勺获取倒渣开始时上部泡沫渣,倒渣结束时下部泡沫渣以及倒渣结束后炉内剩余底部泡沫渣,使用宏观及微观的方法分别分析泡沫渣各部位气泡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气泡平均当量直径,上部>下部>底部;孔隙率,上部>下部>底部.转炉泡沫渣的形成过程为:随着大量CO/CO2气泡进入渣中,气泡之间不断碰撞、合并,上部气泡被下部气泡抬挤且由于气泡本身的浮力作用,气泡不断上升,气泡在上升时由于重力作用,气泡之间渣相在重力作用下析液,气泡的拓扑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气泡之间不断碰撞、合并,最后形成上部气泡直径大且孔隙率高,下部气泡直径小且孔隙率低的泡沫渣
首页上页181920212223242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0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