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4.16KB 文档页数:7
本文利用精确测量坩埚型电导池的尺寸以及不同插入深度的电阻值,并根据下列公式:\\[\\begin{array}{l}\\sigma = \\frac{1}{{2\\pi \\Delta {\\rm{h}}}}{\\rm{(}}\\frac{{\\rm{1}}}{{{{\\rm{R}}_{\\rm{2}}}}}{\\rm{ - }}\\frac{{\\rm{1}}}{{{{\\rm{R}}_{\\rm{1}}}}}{\\rm{)ln(}}\\frac{{{{\\rm{D}}_{\\rm{2}}}{\\rm{ - m}}}}{{{{\\rm{D}}_{\\rm{1}}}{\\rm{ - m}}}}{\\rm{ \\bullet }}\\frac{{{{\\rm{r}}_{\\rm{1}}}}}{{{{\\rm{r}}_{\\rm{2}}}}}{\\rm{)}}\\\\{\\rm{或}}\\\\\\sigma = \\frac{{{{\\rm{K}}^*}}}{{\\Delta {\\rm{h}}}}{\\rm{(}}\\frac{{\\rm{1}}}{{{{\\rm{R}}_{\\rm{2}}}}}{\\rm{ - }}\\frac{{\\rm{1}}}{{{{\\rm{R}}_{\\rm{1}}}}}{\\rm{)}}\\end{array}\\]直接计算出电导率。因而可以省去利用已知电导率的溶液来标定电导池常数。这种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其结果也是精确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2.85KB 文档页数:6
若在i相混合物(重$\\sum {{\\rm{g}}_1}$克)中加入标准物质S的粉末(重gs克)时,可列出以下联立方程\\[\\left\\{ \\begin{array}{l}\\frac{{{{\\rm{V}}_{\\rm{1}}}}}{{{{\\rm{V}}_{\\rm{s}}}}}{\\rm{ = }}\\frac{{{{\\rm{I}}_{\\rm{1}}}}}{{{{\\rm{I}}_{\\rm{s}}}}}{\\rm{ \\bullet }}\\frac{{{{\\rm{K}}_{\\rm{s}}}}}{{{{\\rm{K}}_{\\rm{1}}}}}\\\\{{\\rm{V}}_{\\rm{1}}}{\\rm{ + V = 1}}\\end{array} \\right.\\]式中I为衍射X线的积分强度,K为有关强度因子的乘积。解方程可求出暂设体积分量V。因在以上方程中假设样品仅由i相及标准物质S所组成,所以对于暂设重量分量G也可写出:G1+Cs=1。由V可求出G,又因;\\[{{\\rm{G}}_{\\rm{s}}}{\\rm{ = }}\\frac{{{{\\rm{g}}_{\\rm{s}}}}}{{{{\\rm{g}}_{\\rm{s}}}{\\rm{ + }}{{\\rm{g}}_{\\rm{1}}}}} \\times 100\\% \\]即可求出i物相在混合物样品中的重量g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5.05KB 文档页数:8
根据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基木原理以及大量实验,在原子态溶液体系范围内证明了溶液混合焓△${\\rm{H}}\\frac{{\\rm{E}}}{{{\\rm{mix}}}}$与混合超额熵△${\\rm{S}}\\frac{{\\rm{E}}}{{{\\rm{mix}}}}$具有符号一致性的规律。从而建立了一种判断实验数据△${\\rm{S}}\\frac{{\\rm{E}}}{{{\\rm{mix}}}}$,△${\\rm{H}}\\frac{{\\rm{E}}}{{{\\rm{mix}}}}$,△${\\rm{G}}\\frac{{\\rm{E}}}{{{\\rm{mix}}}}$可靠性的极限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6.15KB 文档页数:7
本文利用已知化合物的生成热,推导出了一个在含有化合物的二元体系,由相图计算活度的新公式:\\[{\\rm{dln}}{{\\rm{\\gamma}}_{\\rm{A}}}{\\rm{=-}}\\frac{{{\\rm{\\Delta}}{{\\rm{H}}_{\\rm{f}}}^{\\rm{0}}{{\\rm{N}}_{\\rm{B}}}}}{{{\\rm{R}}{{\\rm{T}}^{\\rm{2}}}{\\rm{(x}}{{\\rm{N}}_{\\rm{B}}}{\\rm{-y}}{{\\rm{N}}_{\\rm{A}}}{\\rm{)}}}}{\\rm{dT-dln}}{{\\rm{N}}_{\\rm{A}}}\\;\\;\\;\\;\\;\\;\\;\\;(1)\\]式中:ΔHf0为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x,y分别为化合物的化学计量系数;NA、NB分别为组元A、B的摩尔分数;γA、γB分别为组元A、B在液相线温度时的活度系数。对已知活度值的Au—Bi二元体系,用文献[3]中公式及我们的公式进行了计算,其计算数值与实验数值符合较好,证实了用本公计算含有化合物的二元体系的活度是可行的。我们用本公式计算了Al—La二元体系的活度,对预报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8MB 文档页数:17
采用凸轮式形变试验机,压缩端面带凹槽并在凹槽里充满不同熔点温度的玻璃粉作润滑剂的圆柱形试件。为保证试验过程中整个试件温度的均匀和衡定,采用了试件保温装置。在变形温度为850°~1100℃、变形速度为5-80秒-1、变形程度(e=ln H/h)最大为ln2的条件下,实验研究了1Cr18Ni9Ti等十个钢种在高温高速条件下的变形阻力。文中叙述了金属塑性变形阻力的试验方法,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变形程度、等诸因素对变形阻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提出在计算机控制的设定模型以及工程计算中可优先采用的变形阻力计算公式和查用图表。其表达式为:$\\sigma = {\\rm{EXP(}}\\frac{{{{\\rm{U}}_1}}}{{\\rm{T}}}{\\rm{ + }}{{\\rm{U}}_2}{\\rm{)\\cdot(}}\\frac{{\\rm{u}}}{{10}}{{\\rm{)}}^{{{\\rm{U}}_3}{\\rm{T + }}{{\\rm{U}}_4}}}{\\rm{\\cdot}}\\left( {{{\\rm{U}}_6}{{(\\frac{{\\rm{e}}}{{0.4}})}^{{{\\rm{U}}_5}}} - ({{\\rm{U}}_6} - 1)\\frac{{\\rm{e}}}{{0.4}}} \\right)$式中:T=$\\frac{{{\\rm{t}} + 273}}{{1000}}$U1~U6为系数,其值与钢种有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7.69KB 文档页数:13
利用氧气吹炼镍锍直接得金属镍,其关键在于去锍保镍。本文利用选择性氧化原理,提出氧化转化温度的概念。热力学分析指出,去硫保镍的条件是:1、镍锍熔体用O2开吹的温度必须超过该组成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对含硅20-25%的镍硫,其开吹温度不能低于1350-1400℃。2、随着熔体中硫含量的减少,相应地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随之增高。吹炼操作必须迅速进行,以保证熔池温度上升的速度永远高于转化温度增高的速度。硫、镍氧化的转化温度可用一步法按下列反应[S]+2NiO(s)=2[Ni]+SO2进行计算。热力学分析又指出:1.镍锍内含铜全部留在熔体之内,在吹炼过程中不被氧化。2.镍锍中的铁最易被氧化,但当降低到0.8—1.0%后即不能被氧化而以残铁留在熔体之内。3.镍铳含钴如小于1%也将留在熔体之内。通过在卡尔多斜吹旋转炉进行的半工业吹炼实验,在采用上列热力学推论得出的去硫保镍条件下,硫能顺利地降到1—2%,充分地证明了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实践,克服在初期探索性试验中遇到大量镍氧化的困难。在吹炼末期,由于熔体中硫的扩散速度减减慢,熔池表面逐渐有NiO层累积。采用不吹氧空转还原,可进一步去硫而提高镍的回收率。镍的直接回收率大于90%,而总回收率大于95%。镍的主要损失来自高温下镍及其氧化物的挥发熔体中残铜、残铁及残钻的存在也通过实验予以证实。动力学分析指出,熔体中硫的扩散是脱硫反应的控制性环节。硫的传质系数β及扩散系数D与温度T的关系式分别为:\\[\\begin{array}{l}{\\rm{\\beta = 8}}{\\rm{.30e \\times p(}}\\frac{{{\\rm{ - 25000}}}}{{{\\rm{RT}}}}{\\rm{)}}\\\\{\\rm{D = 8}}{\\rm{.30 \\times 1}}{{\\rm{0}}^{{\\rm{ - 2}}}}{\\rm{e \\times P(}}\\frac{{{\\rm{ - 25000}}}}{{{\\rm{RT}}}}{\\rm{)}}\\end{array}\\]镍锍是火法冶金提镍的中间产物。从镍锍提制金属镍通常采用两种方法:(1)直接电解;(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4.72KB 文档页数:6
在密闭容器中用蒸汽平衡法研究了1480℃~1590℃内,镍液中镁-氧反应平衡,以及1480℃下镍液中合金元素Fe、Al、Cr对镁的活度的影响。实验测得,1480~1580℃下:$\\log {K_{{\\rm{MgO}}}} = 0.50 + 1.27 \\times {10^4}/T;△G_{{\\rm{MgO}}}^{\\rm{o}} = 2.43 \\times {10^5} - 9.57T({\\rm{J/mol}});e_{\\rm{O}}^{{\\rm{Mg}}} = 1.10 \\times {10^3} - 2.19 \\times {10^6}/T$。1480℃下:$e_{{\\rm{Mg}}}^{{\\rm{Fe}}} = - 0.28;e_{{\\rm{Mg}}}^{{\\rm{Al}}} = - 0.51;e_{{\\rm{Mg}}}^{{\\rm{Cr}}} = 0.7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1.48KB 文档页数:4
本文在文[2]的基础上,对系统$\\left\\{ {_{\\frac{{{\\rm{dy}}}}{{{\\rm{dt}}}}{\\rm{ = a - }}{{\\rm{x}}^{\\rm{2}}}{\\rm{y}}}^{\\frac{{{\\rm{dx}}}}{{{\\rm{dt}}}}{\\rm{ = b - }}{{\\rm{x}}^{\\rm{2}}}{\\rm{y}}}} \\right.\\;\\;\\;\\;\\;\\;\\;(1)$(其中a>0,b>0)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到当a-b≤(a+b)3时,系统(1)无极限环的结论,并指出了,当a-b>(a+b)3时,系统(1)的极限环的位置及其随参数a,b的变化情况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04.51KB 文档页数:9
本文研究了三种碳-锰、碳-锰-铌钢控制轧制中铁素体晶粒细化的规律。大量试验证明,热轧后钢中铁体晶素粒尺寸(dF)主要受形变量(ε)、形变温度(TD)、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dA)及冷却速度、钢中成分的影响。在单道次轧制中这三种钢的铁素体晶粒尺寸与各参数的综合定量关系皆可用下式表达:${{\\rm{d}}_{\\rm{F}}}=\\frac{{55{\\rm{th}}\\frac{{{{\\rm{d}}_{\\rm{A}}}-90}}{{25}} + {\\rm{a}}}}{{\\rm{\\varepsilon }}} + {\\rm{b}}{T_{\\rm{D}}}-750{^{\\frac{1}{2}}} + {\\rm{c}}{{\\rm{d}}_{\\rm{A}}}$将式中的dA改为\等效奥氏体晶粒尺寸\,此式就可应用于多道次轧制,予测多道次轧制后的铁素体晶粒尺寸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6.85KB 文档页数:8
在第二相强化的多元高温合金稳态蠕交速率方程的基础上,考虑了堆垛层错能与反应力蠕变理论,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稳态蠕变速率普遍式:$\\mathop {\\rm{\\varepsilon }}\\limits^{\\rm{\\cdot}} {\\rm{s}}={\\rm{A}}''{(rs)^{{\\rm{no}}}}{[\\frac{{\\sigma -{\\sigma _{\\rm{p}}}}}{{{\\rm{E}}({\\rm{T}})}}]^{{\\rm{no}}}}\\exp (-\\frac{{\\rm{Q}}}{{{\\rm{RT}}}})$根据对Ni-Co二元合金,γ'相强化和氧化物弥散强化的镍基高温合金、以及γ'相含量不高不同含Co量的镍基高温合金(Waspaloy)和高γ'相含量的不同含Co量的镍基高温合金(Udimet 700)的蠕变进行验证,说明作者提出的稳态蠕变速率方程是可行的
12345678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