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它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场所和各种环境要素。学习这 章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 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第一节、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一)、人居环境的形成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人类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大约 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文明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居无定所, 经常迁徙,没有商品交易,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了相对固定的从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一一农耕与饲养,出现了不同的 劳动分工,如出现了专门农耕的农民,专门放牧的牧民,专门打猎的猎人和专门 养鱼的渔民。由于有了固定的获取生产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水平又不断地发展, 就奠定了固定居所的要求和欲望。比如农民年复一年地要在同一地方耕作,渔民 要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水域养鱼,等等。可以说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 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 大约在5500年以前,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 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一一手工业、商业与农业 牧业的分离。手工艺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的商品交换,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比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黄河流域的亳、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 的城镇 仰韶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从考古学文化而论,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创造 者最主要的是炎黄族(炎帝族、黄帝族)。东:豫中、冀南一线:西:甘肃兰州盆地:南:鄂 西北的房县和汉水中游;北:河套地区与张家口。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 器,碗、钵、盆、鼎。房屋:1、地面上,长方形,方形:2、半地穴式。墙体用草拌泥堆砌 而成,地平用料礓石灰混合。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 作为人类的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 向髙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将持续进行下去。就是到今天,人居环境 条件在不断改善,功能在不断完善,舒适度在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发展与人口 规模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工业革命以前(1768年以前):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农业文明阶段(公元前 1万年至公元18世纪)。人类掌握了农业技术,出现了原始的职业分工,出现了 剩余价值,出现了商品流通。人类第一次有能力去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生存环 境,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感受到了固定居所的重要性。就出现了由散居向群居的 方向发展。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就出现了村、镇、城市等 工业革命以后(1768-20世纪60年代):从工业革命兴起到20世纪中后叶 人力资本迅速积聚,生产资本的功能极大拓展,人类的物质水平空前提高,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极大增强,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抵御能力有了较大的 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个阶段化石能源取代了畜力,机
第八章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它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场所和各种环境要素。学习这一 章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 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第一节、 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一)、人居环境的形成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人类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大约 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文明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居无定所, 经常迁徙,没有商品交易,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了相对固定的从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出现了不同的 劳动分工,如出现了专门农耕的农民,专门放牧的牧民,专门打猎的猎人和专门 养鱼的渔民。由于有了固定的获取生产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水平又不断地发展, 就奠定了固定居所的要求和欲望。比如农民年复一年地要在同一地方耕作,渔民 要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水域养鱼,等等。可以说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 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 大约在 5500 年以前,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 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业、 牧业的分离。手工艺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的商品交换,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比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黄河流域的亳、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 的城镇。 仰韶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从考古学文化而论,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创造 者最主要的是炎黄族(炎帝族、黄帝族)。东:豫中、冀南一线:西:甘肃兰州盆地;南:鄂 西北的房县和汉水中游;北:河套地区与张家口。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 器,碗、钵、盆、鼎。房屋:1、地面上,长方形,方形;2、半地穴式。墙体用草拌泥堆砌 而成,地平用料礓石灰混合。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 作为人类的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 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将持续进行下去。就是到今天,人居环境 条件在不断改善,功能在不断完善,舒适度在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发展与人口 规模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工业革命以前(1768 年以前):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农业文明阶段(公元前 1 万年至公元 18 世纪)。人类掌握了农业技术,出现了原始的职业分工,出现了 剩余价值,出现了商品流通。人类第一次有能力去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生存环 境,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感受到了固定居所的重要性。就出现了由散居向群居的 方向发展。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就出现了村、镇、城市等。 工业革命以后(1768-20 世纪 60 年代):从工业革命兴起到 20 世纪中后叶, 人力资本迅速积聚,生产资本的功能极大拓展,人类的物质水平空前提高,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极大增强,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抵御能力有了较大的 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个阶段化石能源取代了畜力,机
器延伸了人的器官,社会化大生产替代了手工生产。在科学技术文明领先的国家 中,农业、林业的工作量仅占总工作量的5%-10%,美国、英国和比利时等国 家仅为2%-3%。因此,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本从事农业的人 口转向工业,再加上人口的过快增长,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镇规模急剧扩大, 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就出现了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向心移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至今: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的 进程正处于上升时期。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总体趋势是村、小城镇、中等城市、 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等。在发达国家,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新趋向。由于人口 的高度密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紧张的矛盾不断加剧,城镇化的速度已大 大减缓,甚至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减少、小城镇人口增加,市中心区人口减少、郊 区人口增加的逆城市化现象。 三)、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城市化有以下4个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0世纪50年代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至80 年代上升到39.6%,增加10.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就意味着城市 人口超过乡村人口。从另一个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 到2020年两者之比将为3.5:1。就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城市人口 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系列政策,都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我国80年 代城市数目为200座,90年代达到500座。城市人口总数占人口总数的12% 20%。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 趋势明显,其后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规模也不断地庞大。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带等。国际著 名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1989年发表的《大都市带》一书中认为,目前世界上 有6个大都市带中,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是其中之一。它地跨江、浙、沪, 含1个直辖市、11个地级市,12个县级市,63个县,总面积6.2万平方公里。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按我国规定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20-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为大城市;100-400万为特大城市;400 万人口以上为超级城市;800万人口以上为巨城市。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农村或小城镇转移 再城市化:指政府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髙科技产业和 第三产业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再回城居住。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的现象,称为生计城市化。我国农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通过投资的渠道, 使户口转入城市,就是一种生计城市化现象。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 程时间缩短,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化代价巨大。L. Mumford提 出的西方城市发展史上的“四大爆炸”(人口爆炸、近郊区爆炸、快速干道爆炸 游憩爆炸)已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几个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 京、津、唐地区出现并蔓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城市与 乡村的聚居环境呈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态。农村土地被城市占用,农 民失去生产资料,户口转入城市,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我省农业土地资源“三少”,人均耕地少,髙质量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耕
器延伸了人的器官,社会化大生产替代了手工生产。在科学技术文明领先的国家 中,农业、林业的工作量仅占总工作量的 5%-10%,美国、英国和比利时等国 家仅为 2%-3%。因此,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本从事农业的人 口转向工业,再加上人口的过快增长,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镇规模急剧扩大。 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就出现了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向心移动模式。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的 进程正处于上升时期。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总体趋势是村、小城镇、中等城市、 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等。在发达国家,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新趋向。由于人口 的高度密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紧张的矛盾不断加剧,城镇化的速度已大 大减缓,甚至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减少、小城镇人口增加,市中心区人口减少、郊 区人口增加的逆城市化现象。 (三)、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城市化有以下 4 个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0 世纪 50 年代世界城市化水平为 29.2%,至 80 年代上升到 39.6%,增加 10.4%预计 2010 年将达到 51.8%。就意味着城市 人口超过乡村人口。从另一个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 到 2020 年两者之比将为 3.5:1。就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城市人口 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系列政策,都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我国 80 年 代城市数目为 200 座,90 年代达到 500 座。城市人口总数占人口总数的 12% -20%。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 趋势明显,其后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规模也不断地庞大。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带等。国际著 名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 1989 年发表的《大都市带》一书中认为, 目前世界上 有 6 个大都市带中,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是其中之一。它地跨江、浙、沪, 含 1 个直辖市、11 个地级市,12 个县级市,63 个县,总面积 6.2 万平方公里。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按我国规定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20-50 万人口为中等城市;50-100 万人口为大城市;100-400 万为特大城市;400 万人口以上为超级城市;800 万人口以上为巨城市。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农村或小城镇转移 再城市化:指政府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 第三产业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再回城居住。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的现象,称为生计城市化。我国农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通过投资的渠道, 使户口转入城市,就是一种生计城市化现象。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 程时间缩短,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化代价巨大。L.Mumford 提 出的西方城市发展史上的“四大爆炸”(人口爆炸、近郊区爆炸、快速干道爆炸、 游憩爆炸)已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几个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 京、津、唐地区出现并蔓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城市与 乡村的聚居环境呈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态。农村土地被城市占用,农 民失去生产资料,户口转入城市,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我省农业土地资源“三少”,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耕
地少。全省耕地面积425万公顷,森林面积329万公顷,人均耕地1.036亩,是 全国人均耕地1.59亩的65%相当于世界人均的耕地的27.6%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19世纪末,霍得华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式。 1943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城市秩序的概念,其精髓是充分利用自然 资源,使城市规划及建设融入大自然中,与自然互为一体 1973年,格伦提出了一个组合型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园林城市”的理想模式。被誉为“江南小新加坡”的 张家港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枝新秀,建设部已确定为“城市现代化,乡村 城市化”的建设试点,其市区范围比原先扩大了6倍,由于从设计到管理都具有 环境意识,因而在城市一体化建设中,并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车多、尘多、噪声 多的现象。农村统一规划居住小区,农村也成了城市向外辐射的卫星城镇。张家 港人的共识就是:“城市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点,人们能改变环境, 而环境更能净化人民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 、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前面讲过,人类聚居的形式,通常可以把它分为乡村,集镇和城市三大类 那么,城、镇、村之间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城、镇、村之间的差别 人口|产业社会文化建筑性生活,b景观 格仿防方式位置别 10万第二、有众多的学多元和同习惯于 多维多 第三产校、科研单谐 按时间 位和文体娱 表作息 乐卫生设施 上有学校、文同上 上 观单 10万 体娱乐设施 朴素简季节性 同上 很强 第二节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 市的发展凝聚了人类为追求舒适的人居环境的探索过程;而城市化又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因为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 人居环境的硏究就是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硏究。 自然环境 城市形成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植被,以及气候等, 是影响城市环境舒适度的地理基础。 (一)地貌 城市的形成得益于自然地貌,又受制于自然地貌。 河流汇合处第一是冲击平原,第二是水上交通方便,第三是承压层为砾 石层或砂层。物流通渠道通畅。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河谷阶地特点是靠山面水,地势比较平坦,用水和交通都比较方便,而 且地势也比较高,承压层以砾石和砂层为主。例如,长沙、福外Ⅰ、太原等。江
地少。全省耕地面积 425 万公顷,森林面积 329 万公顷,人均耕地 1.036 亩,是 全国人均耕地 1.59 亩的 65%相当于世界人均的耕地的 27.6%。 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19 世纪末,霍得华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式。 1943 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城市秩序的概念,其精髓是充分利用自然 资源,使城市规划及建设融入大自然中,与自然互为一体。 1973 年,格伦提出了一个组合型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园林城市”的理想模式。被誉为“江南小新加坡”的 张家港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枝新秀,建设部已确定为“城市现代化,乡村 城市化”的建设试点,其市区范围比原先扩大了 6 倍,由于从设计到管理都具有 环境意识,因而在城市一体化建设中,并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车多、尘多、噪声 多的现象。农村统一规划居住小区,农村也成了城市向外辐射的卫星城镇。张家 港人的共识就是:“城市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点,人们能改变环境, 而环境更能净化人民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 三、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前面讲过,人类聚居的形式,通常可以把它分为乡村,集镇和城市三大类。 那么,城、镇、村之间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城、镇、村之间的差别 人口 产业 社会文化 建 筑 风 格 生 活 方 式 中 ,b 位 置 景 观 差 别 城 >10 万 第二、 第三产 业 有众多的学 校、科研单 位和文体娱 乐卫生设施 多元和 谐 习惯于 按时间 表作息 有 多维多 面 镇 2000- 10 万 同上 有学校、文 体娱乐设施 同上 同上 有 景观单 村 <2000 第一产 业 少 朴素简 单 季节性 很强 无 同上 第二节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 市的发展凝聚了人类为追求舒适的人居环境的探索过程;而城市化又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因为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 人居环境的研究就是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一、自然环境 城市形成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植被,以及气候等, 是影响城市环境舒适度的地理基础。 (一)地貌 城市的形成得益于自然地貌,又受制于自然地貌。 河流汇合处 第一是冲击平原,第二是水上交通方便,第三是承压层为砾 石层或砂层。物流通渠道通畅。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河谷阶地 特点是靠山面水,地势比较平坦,用水和交通都比较方便,而 且地势也比较高,承压层以砾石和砂层为主。例如,长沙、福外 I、太原等。江
水如带,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利于旅游开发。 平原或盆地底部地面平坦,地下水丰富,周围农副业生产发达,城市总 体经济效益高。例如,沈阳、西安、贵阳、哈尔滨等 海滨、岛屿岸线曲折漫长,多深水良港,通航方便,基岩直接暴露或埋 藏很浅,地基承载力髙。同时水产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利于疗养、旅游。例如, 香港、海南岛等。 两大地貌单元的分界处例如北京,位于西部高原盆地与东部平原丘陵交 界处: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与准噶尔盆地过渡带的山麓。 (二)地质 前面我们介绍了承压层,实际上这是一个地质条件问题。地质条件是城市建 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略述 地基承压力建筑物四层以上者要求25t/m2。沿海地区淤泥承压力为 4-10t/m2,碎石(中密)为40-70t/m2。 地下水滨海城市由于地下水大量抽取和排水网系统的修筑,减少了地下淡 水的补给量,引起地面沉降,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三)气候 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气候对城 市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地理位置差异引起的自然气候差异; 另一个是由于城市建设改变下垫面和大气成分而形成的城市小气候。在城市建筑 物以下至地面,称为城市覆盖层。气象学上称之为下垫面。这一层气候变化受人 类活动影响最大,它与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密度、高度、几何形状、街道宽 度、走向、建筑材料、空气污染浓度、人为热与人为水汽、绿化覆盖率及水系等 因素有关 城市气候是受人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 第一、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现代城市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 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为下垫面,其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与自然地表不同,从 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同时也改变了表面附近热交换和表面 气体动力粗糙度。 第二、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的热量、 废气和尘埃,使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 第三、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地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 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 供了大量的凝结核。 城市气候不同于周围地区主要表现是: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髙,即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风速小,静风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 较低:多尘埃和云雾,太阳辐射少;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增加。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我们常说重庆、 武汉、南京是长江上的三大火炉城市,也就是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这三个城市的热 岛效应大 形成热岛效应的条件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五点 1、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城市中铺装的道路和广场,髙大的建筑物和构 筑物使用的砖石、沥青、混凝土、硅酸盐建筑材料,因反射率小而能吸收较多的 太阳辐射,深色的屋顶和墙面吸收率更大,狭窄的街道、墙壁之间的多次反射
水如带,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利于旅游开发。 平原或盆地底部 地面平坦,地下水丰富,周围农副业生产发达,城市总 体经济效益高。例如,沈阳、西安、贵阳、哈尔滨等。 海滨、岛屿 岸线曲折漫长,多深水良港,通航方便,基岩直接暴露或埋 藏很浅,地基承载力高。同时水产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利于疗养、旅游。例如, 香港、海南岛等。 两大地貌单元的分界处 例如北京,位于西部高原盆地与东部平原丘陵交 界处: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与准噶尔盆地过渡带的山麓。 (二)地质 前面我们介绍了承压层,实际上这是一个地质条件问题。地质条件是城市建 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略述一二。 地基承压力 建筑物四层以上者要求 25t/m2。沿海地区淤泥承压力为 4-10t/m2,碎石(中密)为 40-70t/m2。 地下水 滨海城市由于地下水大量抽取和排水网系统的修筑,减少了地下淡 水的补给量,引起地面沉降,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三)气候 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气候对城 市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地理位置差异引起的自然气候差异; 另一个是由于城市建设改变下垫面和大气成分而形成的城市小气候。在城市建筑 物以下至地面,称为城市覆盖层。气象学上称之为下垫面。这一层气候变化受人 类活动影响最大,它与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密度、高度、几何形状、街道宽 度、走向、建筑材料、空气污染浓度、人为热与人为水汽、绿化覆盖率及水系等 因素有关。 城市气候是受人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 面: 第一、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现代城市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 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为下垫面,其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与自然地表不同,从 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同时也改变了表面附近热交换和表面 气体动力粗糙度。 第二、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的热量、 废气和尘埃,使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 第三、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地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 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 供了大量的凝结核。 城市气候不同于周围地区主要表现是: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即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风速小,静风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 较低:多尘埃和云雾,太阳辐射少;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增加。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我们常说重庆、 武汉、南京是长江上的三大火炉城市,也就是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这三个城市的热 岛效应大。 形成热岛效应的条件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五点: 1、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城市中铺装的道路和广场,高大的建筑物和构 筑物使用的砖石、沥青、混凝土、硅酸盐建筑材料,因反射率小而能吸收较多的 太阳辐射,深色的屋顶和墙面吸收率更大,狭窄的街道、墙壁之间的多次反射
能够比郊区农村开阔地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夏季在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 比气温高8度,层顶和沥青路面高17度。 2、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 得多,因而城市下垫面贮热量也多,晩间下垫面比郊区温度高,通过长波辐射提 供给大气中的热量也比郊区的多。而且城市大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善 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髙。 3、城市中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大约城市不透水面积在50%以上, 海市高达80%。城市降水之后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因而地面蒸发小。 农村有大量的植被蒸腾,疏松的土壤可以蓄积一部分水分慢慢蒸发。地面每蒸发 1克水,下垫面要失去2500焦耳的潜热,所以城市比郊区温度高。 4、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 5、城市建筑物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P108-110 、人工环境 (一)城市居住 从居住区的环境舒适角度看,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住宅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环境静旖、空间宽敞、设计符合审美需求。 交通有方便安全的交通系统。 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合理的服务 半径。 绿地应满足居民区环境的需求、美化的需求、休闲的需求,具有合理 的服务半径。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一般性共同物 质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居民生活中也一日不可或缺。 1、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 基础设施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提法,我们国家的内容包括以下6 大系统: 能源动力设施 交通运输设施 邮电通信设施 给水排水设施 环境保护设施 安全防灾设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服务的公共性和二重性公共性是说这个基础设施是为社会服务的,具有 共同使用的性质。二重性是从服务对象看,既为人民生活服务,又为物质生产服 务 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间接性是指城市的基础设施不直接产生效益,但 它为生产服务,而被服务的单位产生经济效益。综合性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具 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系统性基础设施的是一个多层多元、有机结合的大系统,要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建设的超前性和形成的同步性
能够比郊区农村开阔地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夏季在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 比气温高 8 度,层顶和沥青路面高 17 度。 2、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 得多,因而城市下垫面贮热量也多,晚间下垫面比郊区温度高,通过长波辐射提 供给大气中的热量也比郊区的多。而且城市大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善 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 3、城市中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大约城市不透水面积在 50%以上, 海市高达 80%。城市降水之后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因而地面蒸发小。 农村有大量的植被蒸腾,疏松的土壤可以蓄积一部分水分慢慢蒸发。地面每蒸发 1 克水,下垫面要失去 2500 焦耳的潜热,所以城市比郊区温度高。 4、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 5、城市建筑物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 P108-110 二、人工环境 (一)城市居住 从居住区的环境舒适角度看,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住宅 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环境静旖、空间宽敞、设计符合审美需求。 交通 有方便安全的交通系统。 生活服务设施 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合理的服务 半径。 绿地 应满足居民区环境的需求、美化的需求、休闲的需求,具有合理 的服务半径。 (一)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一般性共同物 质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居民生活中也一日不可或缺。 1、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 基础设施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提法,我们国家的内容包括以下 6 大系统: 能源动力设施 交通运输设施 邮电通信设施 给水排水设施 环境保护设施 安全防灾设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服务的公共性和二重性 公共性是说这个基础设施是为社会服务的,具有 共同使用的性质。二重性是从服务对象看,既为人民生活服务,又为物质生产服 务。 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 间接性是指城市的基础设施不直接产生效益,但 它为生产服务,而被服务的单位产生经济效益。综合性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具 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系统性 基础设施的是一个多层多元、有机结合的大系统,要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建设的超前性和形成的同步性
(三)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四通八达的血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纽带,是城市人流、 物流的交通载体,是保证其它基础设施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从城市交通本身来 讲,可大致归纳为四点: 通畅的道路系统形成合理的道路网络 多样化的交通工具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是快速、方便、安全、舒适、便 捷的换乘体系 舒适的交通景观 (四)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类别与构成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按其服务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服务的地 区范围来分,可分为全市服务的市中心,为各区服务的区中心,为居住小区服务的 小区中心。从性质上来分可分为政治中心,科技中心,文体中心,商业经济活动 中心,纪念游览活动中心。 组成城市活动中心的主要公共建筑有 科学文化方面的建筑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学校· 纪念性建筑纪念馆、纪念堂 文娛体育方面的建筑影剧院、体育馆、俱乐部· 商业服务的建筑百货商店、专业商店、旅馆餐厅 医疗卫生方面的建筑各类医院 交通方面的建筑各类车站、码头、机场…… 2、城市广场 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反映的是城市文化的主题。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以下 类型 休息及娱乐广场: 纪念广场 商业广场 交通广场 市政广场 宗教广场 广场的共性是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其个性主要为: 标志性 地方性 人文特征 (五)园林绿地 1、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二大模式:苏联模式的核心是“游憩”功能,人均 60平方米;美国模式是“景观”功能)。 1)保护城市环境 净化空气一吸收C02,放出02 吸收有害气体 吸收放射性物质: 吸收粉尘:
(三)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四通八达的血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纽带,是城市人流、 物流的交通载体,是保证其它基础设施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从城市交通本身来 讲,可大致归纳为四点: 通畅的道路系统 形成合理的道路网络。 多样化的交通工具 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是快速、方便、安全、舒适、便 捷的换乘体系 舒适的交通景观 (四)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类别与构成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按其服务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服务的地 区范围来分,可分为全市服务的市中心,为各区服务的区中心,为居住小区服务的 小区中心。从性质上来分可分为政治中心,科技中心,文体中心,商业经济活动 中心,纪念游览活动中心。 组成城市活动中心的主要公共建筑有: 科学文化方面的建筑 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学校…… 纪念性建筑 纪念馆、纪念堂…… 文娱体育方面的建筑 影剧院、体育馆、俱乐部…… 商业服务的建筑 百货商店、专业商店、旅馆餐厅…… 医疗卫生方面的建筑 各类医院…… 交通方面的建筑 各类车站、码头、机场…… 2、城市广场 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反映的是城市文化的主题。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以下 类型: 休息及娱乐广场: 纪念广场: 商业广场 交通广场 市政广场 宗教广场 广场的共性是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其个性主要为: 标志性 地方性 人文特征 (五)园林绿地 1、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二大模式:苏联模式的核心是“游憩”功能,人均 60 平方米;美国模式是“景观”功能)。 (1) 保护城市环境 净化空气一吸收 C02,放出 02: 吸收有害气体: 吸收放射性物质: 吸收粉尘:
/对温度的影响: 改善城市小气候一对湿度的影响: 对气流的影响: 降低噪音 (2)文教和休息功能 城市中的公共绿地是创造优美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 恢复精力的好场所。是人们通过各种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学习历史 (3)景观功能 美化环境,陶冶情操,防污健身。 2、园林绿地分类 公共绿地 居住区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 防护绿地 风景林绿地 生产绿地 科学的基地。 3、园林绿地的评价 评价指标: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园林绿地可达性。 人文环境 城市人文环境一物质环境:城市格局、园林、街道、各种建筑· 城市文化:它包含在整体环境、建筑、山水、历史 第二节、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2003年5月7日(13:10分)凤凰台媒体大拼盘节目中播出了二条信息 某女士买了一套商品房,原先与开发商约定架空层是放自行车的。可她家加空层 的下面是配电房,夜间的噪声达45分贝,电磁波辐射干扰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 她只能依靠安眠药睡眠。 某男士买了一套商品房,在他家的卧室下面是开发商安装的配电开关,夏天 发热,使卧室的温度比厨房的温度高出5度 、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 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一人工设施 自然环境 \人的活动 /城市生活圈 以人为本,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分为三层一基本生活圈 核心生活圈 介绍书上表8-3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 /近接居住环境(微观) 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一社区环境(中观) \城市环境(宏观)
/ 对温度的影响: 改善城市小气候一 对湿度的影响: \ 对气流的影响: 降低噪音 (2) 文教和休息功能 城市中的公共绿地是创造优美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 恢复精力的好场所。是人们通过各种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学习历史 (3) 景观功能 美化环境,陶冶情操,防污健身。 2、园林绿地分类 公共绿地 居住区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 防护绿地 风景林绿地 生产绿地 科学的基地。 3、园林绿地的评价 评价指标: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园林绿地可达性。 三、人文环境 城市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城市格局、园林、街道、各种建筑…… 城市文化:它包含在整体环境、建筑、山水、历史…… 第二节、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2003 年 5 月 7 日(13:10 分)凤凰台媒体大拼盘节目中播出了二条信息: 某女士买了一套商品房,原先与开发商约定架空层是放自行车的。可她家加空层 的下面是配电房,夜间的噪声达 45 分贝,电磁波辐射干扰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 她只能依靠安眠药睡眠。 某男士买了一套商品房,在他家的卧室下面是开发商安装的配电开关,夏天 发热,使卧室的温度比厨房的温度高出 5 度。 一、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 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一人工设施 \自然环境 \人的活动 /城市生活圈 以人为本,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分为三层一基本生活圈 \核心生活圈 介绍书上表 8-3 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二、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 /近接居住环境(微观) 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一社区环境(中观) \城市环境(宏观)
介绍书上表8-4,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按需分配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一人居硬环境(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人居软环境(是非物质形态的,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 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表 8-5 国家建设部对新世纪实现小康住宅提出了能达到国际常用的文明居住10条 标准如下: 1、套型面积稍大,配置合理,平面布局体现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并留有装 修改造余地。 2、根据炊事行为、合理配置成套厨房设备,改善通风效果,冰箱入厨。 3、合理分隔卫生间,减少洗衣、洗浴间相互干扰 4、管道集中隐蔽,水、电、煤气三表出户,增加电器插座,扩大电表容量。 增加保安设施,使人有安全感,以安居乐业。 设置门斗、方便更衣换鞋,扩宽阳台,提供室外休憩场所 6、房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具有优质的室内声、光、热和空气质量。隔 音效果和照度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7、住区环境舒适,便于治安防范和噪声综合治理 8、道路交通组织合理,社区服务设施配套,达到文明标准的文化、物质生 活条件。 9、有宜人的绿化和景观,保留地方特色,体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原则。10 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自行车,汽车各置其位 健康住宅15条要求 1、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 2、为满足上款要求,尽可能不使用容易散发出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 修材料等 3、高有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 密性,高隔热性住宅来说,必须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 4、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 5、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27度之间 6、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之间; 7、CO2浓度要低于1000ppm: 8、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mg/m3 9、噪声级要小于50dB(A); 10、一天的日照要确保3小时以上; 11、设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 12、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13、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 14、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人和残疾人 15、因建筑材料中含有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所以在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 时间(至少2个星期)才能入住,在此期间要进行良好的通风和换气,必要时,在 入住前可接通采暖设备,提高室内温度,以加速化学物质的挥发。 比如氡气(Rn)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氡是天然存在的 无色无味、不可挥发的放射性惰性气体,不易被觉察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环境空气中。氢的主要来源:地基、地层间隙及地质断裂带和氡的高本底地区中
介绍书上表 8-4,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按需分配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一人居硬环境(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人居软环境(是非物质形态的,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 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表 8-5 国家建设部对新世纪实现小康住宅提出了能达到国际常用的文明居住 10 条 标准如下: 1、套型面积稍大,配置合理,平面布局体现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并留有装 修改造余地。 2、根据炊事行为、合理配置成套厨房设备,改善通风效果,冰箱入厨。 3、合理分隔卫生间,减少洗衣、洗浴间相互干扰。 4、管道集中隐蔽,水、电、煤气三表出户,增加电器插座,扩大电表容量。 增加保安设施,使人有安全感,以安居乐业。 5、设置门斗、方便更衣换鞋,扩宽阳台,提供室外休憩场所。 6、房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具有优质的室内声、光、热和空气质量。隔 音效果和照度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7、住区环境舒适,便于治安防范和噪声综合治理。 8、道路交通组织合理,社区服务设施配套,达到文明标准的文化、物质生 活条件。 9、有宜人的绿化和景观,保留地方特色,体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原则。10、 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自行车,汽车各置其位。 健康住宅 15 条要求: 1、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 2、为满足上款要求,尽可能不使用容易散发出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 修材料等; 3、高有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 密性,高隔热性住宅来说,必须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 4、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 5、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 17-27 度之间; 6、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 40%-70%之间; 7、C02浓度要低于 1000ppm; 8、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 0.15mg/m3; 9、噪声级要小于 50dB(A); 10、一天的日照要确保 3 小时以上; 11、设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 12、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13、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 14、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人和残疾人; 15、因建筑材料中含有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所以在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 时间(至少 2 个星期)才能入住,在此期间要进行良好的通风和换气,必要时,在 入住前可接通采暖设备,提高室内温度,以加速化学物质的挥发。 比如氡气(Rn)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氡是天然存在的 无色无味、不可挥发的放射性惰性气体,不易被觉察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环境空气中。氡的主要来源:地基、地层间隙及地质断裂带和氡的高本底地区中
析出:从土壤、岩石表面析出、地下水中析出、使用矿渣水泥和灰渣砖的建筑; 使用不合格的板材、石材、水泥等建筑,装修材料。据检测,一个人一小时呼出 CO2是20-30L,纯CO2的质量是1.977g。如果4个人在12平方米门窗紧闭的房 间里8小时,CO2浓度可达5%。让一个人在10平方米门窗紧闭的房间里3小时, CO2增加了3倍,CH增加了2倍。每抽一支烟产生CO2130mg。如果在这样的环境 下还有人抽烟,CO2的浓度就更高 日前,俄罗斯《科学与生活》上发表文章,探讨人类合理居住高度的问题。 从一楼到三楼,人们通常生活在树冠下,离地面很近,常常能倾听到树枝敲打窗 户一一要说心理上舒适,这里是最好的:同外部世界保持现实联系,不用朝下瞧 人。但接近地面的生活也有不足:空气循环减缓、空气换气受阻、阴影和湿度增 大、污染也比较严重。因为汽车和柏油马路使空气中饱含甲醛、一氧化碳、氮… 至少远离汽车路干线200米才算安全 般人认为,三楼是最理想的,而恰恰正是这里集结大量有害物质。五楼的 有害物质就少得多,因为它们开始下沉或水平方向消散 那么,是不是越高越好呢?高层空气清新、噪声也少、景色也很优美。但是, 城建生态学家却认为,居住楼层不要超过六楼。因为髙层的空气并不像想象的那 么新鲜,大大小小的烟囱几乎包围城市,30米以上难免集结起有害物质。 心理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不要住在六楼以上的 楼层,窗外的环境十分重要。身居高层,整天面对的是砖墙,能引起孩子对自己和对世界 的不由自主的敌意 理想住宅的标准是:房子不超过六楼,自然景色优美,一边是公园,另一边 是秀水。树和水都是极好的过滤器,不让尘土通过。高层居民的另一个无形的敌 人是电磁辐射。钢筋混凝土结构迫使来自电器设备的电波沿着房子循环,相当 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顶层。所以,髙层居民经常头疼或心情不好。居住在一楼的 人常受噪声干扰。事实上,住在二十楼也难避免噪声。声音通常以最短的路线传 播,但有时高层同样听见汽车干线上的嘈杂声。原来,声波的路线跟树木和建筑 物的多少有关。有时,声音无法到达高层的窗户,就自由地往上走。这个因素在 选择住宅时也是不容忽视的。(丁永明) 满意度评价见表8-6 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聚居条件(居住条件、资源配置) 级指标体系一聚居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 \可持续性(社会稳定度、智力能力、经济能力) 表8-7 三、从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评价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人为地改变了结构,改变了物 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换,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从我国城乡生 态绿地空间的现状来看,城市化进程对人居环境生态绿地空间的影响,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由于城镇急剧扩张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的生产效益降低。我国人 均占有耕地为世界人均的1/3,是美国的1/7,英国的1/10。耕地总面积的 59%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 乡村工业化无序发展的结果,将原来相对集中于城市的污染源带到农村的 各级村镇,从而扩散为交叉性的大面积污染。据中央电视台《中华世纪环保行》
析出:从土壤、岩石表面析出、地下水中析出、使用矿渣水泥和灰渣砖的建筑; 使用不合格的板材、石材、水泥等建筑,装修材料。据检测,一个人一小时呼出 C02是 20-30L,纯 C02的质量是 1.977g。如果 4 个人在 12 平方米门窗紧闭的房 间里 8 小时,C02浓度可达 5%。让一个人在 10 平方米门窗紧闭的房间里 3 小时, C02增加了 3 倍,CH4增加了 2 倍。每抽一支烟产生 C02130mg。如果在这样的环境 下还有人抽烟,C02的浓度就更高。 日前,俄罗斯《科学与生活》上发表文章,探讨人类合理居住高度的问题。 从一楼到三楼,人们通常生活在树冠下,离地面很近,常常能倾听到树枝敲打窗 户——要说心理上舒适,这里是最好的:同外部世界保持现实联系,不用朝下瞧 人。但接近地面的生活也有不足:空气循环减缓、空气换气受阻、阴影和湿度增 大、污染也比较严重。因为汽车和柏油马路使空气中饱含甲醛、一氧化碳、氮…… 至少远离汽车路干线 200 米才算安全。 一般人认为,三楼是最理想的,而恰恰正是这里集结大量有害物质。五楼的 有害物质就少得多,因为它们开始下沉或水平方向消散。 那么,是不是越高越好呢?高层空气清新、噪声也少、景色也很优美。但是, 城建生态学家却认为,居住楼层不要超过六楼。因为高层的空气并不像想象的那 么新鲜,大大小小的烟囱几乎包围城市,30 米以上难免集结起有害物质。 心理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不要住在六楼以上的 楼层,窗外的环境十分重要。身居高层,整天面对的是砖墙,能引起孩子对自己和对世界 的不由自主的敌意。 理想住宅的标准是:房子不超过六楼,自然景色优美,一边是公园,另一边 是秀水。树和水都是极好的过滤器,不让尘土通过。高层居民的另一个无形的敌 人是电磁辐射。钢筋混凝土结构迫使来自电器设备的电波沿着房子循环,相当一 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顶层。所以,高层居民经常头疼或心情不好。居住在一楼的 人常受噪声干扰。事实上,住在二十楼也难避免噪声。声音通常以最短的路线传 播,但有时高层同样听见汽车干线上的嘈杂声。原来,声波的路线跟树木和建筑 物的多少有关。有时,声音无法到达高层的窗户,就自由地往上走。这个因素在 选择住宅时也是不容忽视的。 (丁永明) 满意度评价见表 8-6 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聚居条件(居住条件、资源配置) 一级指标体系一聚居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 \可持续性(社会稳定度、智力能力、经济能力) 表 8-7 三、从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评价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人为地改变了结构,改变了物 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换,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从我国城乡生 态绿地空间的现状来看,城市化进程对人居环境生态绿地空间的影响,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由于城镇急剧扩张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的生产效益降低。我国人 均占有耕地为世界人均的 1/3,是美国的 1/7,英国的 1/10。耕地总面积的 59%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 乡村工业化无序发展的结果,将原来相对集中于城市的污染源带到农村的 各级村镇,从而扩散为交叉性的大面积污染。据中央电视台《中华世纪环保行》
报道,舞阳县五个造纸厂乱排废水造成连锁污染,企业每年上交县财政的1000 万元,不及下游农业损失的1/10。 由于城郊农业绿地的减少和生产力下降,使得许多城市的粮食与副食品都 发生了极大的困难,迫使一些城市政府不得不以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菜蓝子工 程”和增加进口粮食数量。1990年人均猪肉的消费量为21公斤,美国是28公 斤;2030年我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2.16亿吨,比1993年全世界出口的总量2 亿吨还要多 城市园林绿地数量少,人均面积指标低,而且常被非法侵占。 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给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介绍书上表8-8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
报道,舞阳县五个造纸厂乱排废水造成连锁污染,企业每年上交县财政的 1000 万元,不及下游农业损失的 1/10。 由于城郊农业绿地的减少和生产力下降,使得许多城市的粮食与副食品都 发生了极大的困难,迫使一些城市政府不得不以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菜蓝子工 程”和增加进口粮食数量。1990 年人均猪肉的消费量为 21 公斤,美国是 28 公 斤;2030 年我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 2.16 亿吨,比 1993 年全世界出口的总量 2 亿吨还要多。 城市园林绿地数量少,人均面积指标低,而且常被非法侵占。 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给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介绍书上表 8-8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